目前已有一百来位科技人员在研究院的食堂里用餐。早餐是豆浆,炸油饼。马全绕着各桌转,不停嘴地说着:“南方同志反映,北京的柿子椒不辣。好办!今天我就去买小尖辣椒,炒辣子肉丁儿。又怕北方同志嫌辣,也好办!再炒个黄瓜肉丁儿,两全其美,好不好?” 大家笑着叫一声,“好!” 李明哲把他拉住,“管理员,我写了封家信,咱这儿的地址……” 马全把话接过来,“没地址!215信箱。信也少写。小伙子,上完保密课你就懂啦,这跟吃不吃辣椒可不一样。干咱这行,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 七点五十五分,谭铁矛乘坐一辆苏制黑色吉姆牌轿车来到研究院,他没进办公楼,而是夹着公文包直接走进食堂——这个食堂兼做课堂使用,饭桌、板凳排列得很整齐,科技人员坐得也很整齐。没有讲台,黑板前面摆一张方桌,桌上有竹壳暖瓶,带把的搪瓷缸子,粉笔盒和黑板刷。严立功已经坐在桌边翻阅着他编写的导弹讲义。 这位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博士、教授,离开了仪器设备齐全的试验室,被联邦调查局扣留了所有的书籍和科技资料,当然更舍弃了优厚的薪金,孑然一身回到北京,现在就要给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百十位科技骨干、黄皮肤黑头发的同胞们讲《导弹概论》了。条件如此简陋,他反而感到无上光荣。因为这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自给他布置的任务。因为这是祖国的信任,祖国的需要。因为中华民族的近代史上,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悲惨事实难以计数。因为导弹是当今世界没遮拦的“杀手锏”。也因为这是恩师张环教授“科学救国”的未竟之志。严立功感到光荣,信心十足,还因为谭铁矛告诉他,当年延安的抗大,教学条件远不如今天的这个食堂兼课堂。好吧,上课的时间就要到了,差一分钟八点——这是个庄严的时刻,中国人民也要动手掌握自卫的利剑了! 严立功站起身,刚要开讲,又犹豫了几秒钟,因为他看到谭铁矛将军腰板笔挺地坐在学员当中。要不要请他先作指示呢?忽然想起谭铁矛说过的话,“不懂就要学习,我也要向你请教。”于是,严立功回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导弹概论。就开始讲课了。 “咱们国内的大学还没有设立这个专业。我了解了一下同志们的学历,有学航空的,有学物理的,还有无线电、内燃机、雷达、火炮、化工、金属材料等许多专业,还有数学家,可以说人材济济,具有一定的基础。然而,在火箭——导弹这个领域,我们必须从头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