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揭秘王朝更替

滚滚历史红尘,千古帝王叹息。本书用历史观念和较全面的史料,集中描写每一个王朝灭失的故事。新奇、厚重、感怀、坦荡……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带你走进历史,揭秘王朝更替的玄机、奥秘、传闻和真相!

第三节 孤臣不是泥马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宋联军打进蔡州,金国灭亡。宋便乘机收复了原北宋的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但蒙军翻了脸,反攻过来,三府又落入蒙军手中。接着,蒙军开始大规模伐南宋。
蒙军先突破了四川防线,接着横扫湖北、湖南。成吉思汗孙忽必烈又率军攻鄂州(今武汉武昌),当时南宋皇帝宋理宗派当朝重臣、贾妃弟弟贾似道督军救援。贾似道一边督战,一边向忽必烈提出划江而治的求和条件。正值哥哥蒙哥战死,忽必烈急于回国争夺汗位,他同意了贾似道的条件并撤兵。由此贾似道立了大功,升为右相。南宋也马上忘了国忧,进入新一轮歌舞升平之中。
忽必烈夺得了汗位,蒙军卷土重来。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蒙军包围江汉平原重镇襄樊。南宋开始了襄樊保卫战。襄樊保卫战比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还要惨烈,是中国历史上城市防御战中打得时间最久的战斗。双方共争夺五年。宋军数次增援,均被蒙军击退。但城中宋军就是不降。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南宋民兵首领张顺和张贵率壮士三千人,用轻舟载食盐、布匹等补给,一路血战,突入城中。城中得到补给,张顺和张贵二勇士却战死。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蒙军破城,守将范天顺和牛富战死,守将吕文焕被迫投降。这时,忽必烈已于一年前,即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襄樊城一破,长江防线洞开。蒙军(现称元军)在长江上不断打败宋军。长江沿线宋军纷纷降元。
宋恭帝于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继位。右相贾似道拼凑起十三万大军,集结于芜湖,摆出决战之态。但他无心作战,只为求和。他私下又遣使去元军营中求和。元军拒绝,两军开战。宋军当即溃败,贾似道乘小船逃回扬州。他后被贬,在流放途中被押解官杀死。
元军乘势进攻,攻陷了建康府(今南京)。宋将张世杰在镇江府焦山集结水军,打算配合扬州宋军对元军反攻。但元军用火箭抢先进攻,宋军大败。元军进逼临安府(今杭州)。南宋王朝最后的日子来临了。
当时宋朝为宋恭帝,年仅4岁。朝政由谢太后谢道清掌握。谢太后提出要投降。大臣文天祥等反对。
文天祥是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宝佑四年(公元1256年)他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正月,宋军长江防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以家产充军费,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江西义军,开赴临安(今杭州)。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命令他援常州(今江苏常州),之后驰援独松关(临安西北关隘,位于今浙江省安吉县南独松岭上)。但文天祥的军事才能终是不行,江西义军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德佑二年,元军兵临临安,朝中官员几乎逃光,这时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谢太后要降,文天祥反对。但在谢太后坚持下,他只得出城与元朝丞相伯颜谈判。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不过谢太后留了一手,在抱着恭帝投降之时,让大臣陆秀夫保护着南宋第六代皇帝宋度宗的庶出长子、恭帝的哥哥赵昰(九岁)、恭帝的二哥赵昺(六岁)逃出临安。赵昰一行躲过元军的层层围堵,到达温州。
陆秀夫字君实,出生于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三岁随同父母迁居江南京口(今江苏镇江)。他自幼聪明超群,才思敏捷,七岁能诗,十九岁考取进士,与文天祥同榜。当时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礼聘他到自己幕府任职。后因李的升迁,陆秀夫到南宋任礼部侍郎。
陆秀夫派人找来了躲藏于此的宰相陈宜中,大将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众人拥戴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赵昺为副元帅。此后二王就成为宋室遗民心目中仅存的希望。同年,赵昰即位,改元景炎。即位后端宗只能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着登船入海,东逃西避。
此刻元军虽然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平定各地。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找到端宗赵昺,被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与陈宜中意见不合,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到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也是南宋降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张弘范让其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便写下了《过零丁洋》一诗。该诗因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而流芳千古。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端宗在躲避元军追逐时,船入广州湾时倾复,端宗落水。虽然他被左右救起,却生了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大臣们只能带他带病乘船逃往碙州(今广东省雷州湾)。经海上长途颠簸,惊病交加,十岁的端宗几个月后死去了,葬于永福陵(今广东江门)。
端宗死后,大臣陆秀夫等又拥端宗的弟弟、年仅七岁赵昺在崖山登基,年号祥兴。
崖山位于今广东省新会市南,与西面的汤瓶山对峙如门,称为崖门,宽仅里许,是个天然港口。大将张世杰命令当地百姓大兴土木,为皇帝、太后建起宫殿。
这时大将张世杰犯了一个错误。他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而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张世杰自以为是扎下了一个固若金汤的水寨,其实只是一个能防不能攻更不能逃的战阵,无攻便无法长守,无逃则没有保全。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三月初,元将张弘范率水军赶到。他先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再包抄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让南宋朝廷陷入了绝地。
这天的三月十九日,是一个暴风雨交加的早晨。早晨,海水退潮了,向南流去。南流的海水,却将元军偷袭的战舰带过了浅水弯。元军在宋军意想不到的北面向宋军水寨发起偷袭。到中午,水寨北面的宋军溃败。中午涨潮,海水由南北还,元军的主力乘大潮由南面向宋军发起总攻。宋军南北受敌,全线溃败。到黄昏时,宋军大将张世杰见水寨已无法坚守,下令砍断绳索,率10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
张世杰率帅船杀到外围,见皇帝赵昺的御船过于庞大,被外围的船只阻隔,无法从水寨中出来。张世杰便放下小舟去接皇上。当时天色已晚,风雨大作,伸手不见五指,陆秀夫惟恐小船为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赵昺接走。张世杰无奈,只得率战舰护卫着杨太后杀出崖门。
宋军败局已定,御船又开不出水寨,陆秀夫便有了必死的决心。他先让自己的妻子、儿子跳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陛下当为国捐躯。德祐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八岁的小皇帝赵昺十分懂事,他穿好龙袍,挂好玉玺,伏到陆秀夫背上,由陆秀夫背着跳海自尽。官员、妇女、将士们也纷纷随之跳海。
这次,陆秀夫不是泥马,他没能够背着宋代的皇帝浮过海去。此役,宋军死难人数达十万人。
史载,这是一个悲壮的场景。崖门之战结束时,海面上到处漂浮着尸体。文天祥此时正被拘捕在崖山元营,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他在诗中写道:“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陆秀夫尸体几天后浮出海面,被乡人收葬。元军发现一具身穿黄衣的幼童尸体,身上带有金玺,上书“诏书之宝”四字。金玺送交张弘范辨认,确认是赵昺所用。张弘范再派人寻找赵昺尸体时,末帝赵昺的尸体已下落不明。还有一说法是,几天后渔民看到了他的尸体,就把他葬在今天潮洲赤湾村的宋少帝陵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