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在《汉书·佞幸传》说:“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西汉的最后灭亡,是应当从元帝开始探究的。元帝刘奭(shi)是宣帝刘询的儿子。因诬蛊之祸,宣帝一度流落民间,在民间时与许皇后生下刘奭。刘奭心仁慈,“柔仁好儒”,又“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汉书·元帝纪》)。只是治国无能。他父亲宣帝有过预感:“乱我家者,太子也!”宣帝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汉书·元帝纪》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柔仁好儒”的元帝刘奭,有一次劝其父宣帝:“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听罢宣帝当即变了脸色训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书·元帝纪》)?”看了这个只学到儒家皮毛就乱指点江山的儿子,宣帝开始考虑以淮阳王取代他为太子,但因是自己平寒时所生,自己对平贱之妻许皇后有过承诺,最后还是没有废了他。他在位十六年,可书一笔的就是“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发生在该朝。他执政时无所作为、放权于宦官弘恭、石显也倒罢了,自己尽情享乐也可以理解,但却因为好儒而开了外戚乱朝的开头,由此还造成了最后几代王朝的世风日下。这里要谈到一个过去不太谈现在看似软弱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重大影响的人物——王政君。王政君(前70——1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正定县)人,王禁的次女,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性软弱,无主见。王禁是廷尉史(相当于法院的书记员)。他嗜酒好色,娶有几房,生有四女八子。王政君生母李氏改嫁而去,留下女儿饱受生活的磨难。王政君长大后婚姻也不顺得很,十五岁嫁人,刚过门丈夫就去世;再改做东平王妾,未进王府东平王又死。王禁怕了,找人算了一卦。算卦人说,你女儿是富贵命,所以嫁了穷人穷人死。王禁听了很高兴,回去便按皇后的标准培养女儿。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十八岁的王政君应选入宫。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刘奭正好丧失了爱妃司马良娣,汉宣帝看儿子伤心,即让皇后挑选五名宫女,供太子选妃,王政君位列五女之一。当时王政君的位置最靠近太子。太子还在悲痛之中,并无心选妃,只是奉行儒学的他很有孝心,不忍拂父亲的面子,便就近一指,就指到了王政君头上。王政君就这样进了东宫。太子刘奭并不喜欢王政君,但当晚却也应付了一下门面。谁知王政君侍宿一夜而怀孕,后生出王子刘骜。之后刘奭再也没临幸于她。宣帝驾崩,皇太子刘奭继位为汉元帝,王政君立为皇后。三岁的刘骜是长子,被立为皇太子。只是刘奭仍不喜欢王政君,王政君还是被冷落一旁。好在王政君生性柔弱,不会也无力去争风吃醋,这点汉元帝还算满意。十分敬崇儒学的元帝觉得,可以不喜欢她,但不能对不起她。于是汉元帝一边不临幸她,一边又多封一些王家的人作大官以作补偿。王氏家庭封王者多至十人,元帝的这个做法为西汉末年外戚擅权埋下了祸根。西汉从元帝起出现两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流民大量增加。二是连续不断地出现灾年。国家这时迫切地需要一个好皇帝。但人民等来的却是一个比一个荒淫的色皇帝。元帝去世,元帝与王皇后所生的正宗的太子刘骜(ao)继位,是为成帝。骜,是千里马的意思。但这个刘骜非但不是千里马,还是一个“湛于酒色”的君王。《汉书》为正史,其中当然地记载了他“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的仪容和下罪己诏、减钱赋、察民意、除石显等政绩,但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到他广采民女以备后宫、微服出宫不是去访民意而去斗鸡走狗的劣迹。当然,正史和野史记载并演义最充分的是他与赵飞燕姐妹的故事,这个故事后面透出的就是红颜祸水的第二个表相:红颜带来淫君误国。赵飞燕(前45—前1)名宜主。《汉书·外戚传》中说她生下后父母或是嫌其为女,或是嫌其身体太弱,将其遗弃。不料三天后去看,她仍活着,便再将她收回抚养。她父亲是音乐家。但那个年代乐师只是工匠的一种,她家境并不富裕。她很早父母就去世了,她与妹妹一同流落长安,沦为官婢,进入阳阿公主府学歌舞。因为她有一个音乐家的父亲,因此她歌舞的禀赋很高,学舞学到能在掌上跳舞,被称为“飞燕”,学琴学到长安之最。成帝刘骜是个喜欢走街串巷找乐子的皇帝。一天他串到阳阿公主家,看到了赵飞燕,当即龙心大悦,召她入宫,封为婕妤,极为宠爱。后来赵飞燕告诉成帝,其妹妹赵合德也是极品,于是成帝又召赵合德入宫。唤到眼前一看,赵合德与苗条的姐姐截然相反,是个丰腴妖冶之女,成帝当即封其为昭仪,燕瘦德肥,姐妹俩夜夜轮流侍主。位卑的灵魂中常隐含有极大的私欲,如无高尚文化熏陶,一朝必会成为害人的恶魔。赵氏姐妹正是如此。成帝原本宠爱许皇后和班婕妤,许皇后仁慈,班婕妤高尚,后宫嫔妃相安无事。赵氏姐妹集宠爱于一身后,开始追逐后宫最高位置,开始迫害皇后和其他嫔妃。《汉书·外戚传》记载:“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婕妤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赵氏姐妹说许皇后和班婕妤诅咒皇上后,老实的许皇后无言以对,当即被成帝废掉。之后,成帝又抓捕了班婕妤并亲自审问。班婕妤是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她坦然面对来势汹汹的成帝。班婕妤(前48年——前 6年),名字不详,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左曹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为班固、班超和班昭的姑母。她善诗赋,有美德,因此立为婕妤(仅次于皇后)。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汉代礼仪规定,皇帝出行与皇后嫔妃是不能同乘一辇的。史载汉成帝宠爱她,特制作了一大辇车,想与她同乘,但遭到班婕妤的拒绝。她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身毁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听了此话,汉成帝只好放弃与她同辇出游的意念。之后,班婕妤虽好,但所守清规戒律太多,让成帝不能尽兴。有了赵氏姐妹,成帝就忘了班婕妤。现在,竟发展到听信谗言,大兴刑讯问罪来了。这时班婕妤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地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意思是说,妾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修炼还未修得正果,鬼神均不听我的话,我心想你的坏话嘴里说你的坏话有什么用?因此,妾不但不会去做诅咒这种事,也不屑做这种事。听了她这番话,成帝很感惭愧的,不但放过了她,还因她的才气赐给了她黄金百斤。但班婕妤想想不对,就申请去专门伺候皇太后和写自己的文章去了。这样才得以保全性命。她最著名的诗是《长信宫怨》。还有一首《怨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她把自己比作团扇,希望常伴君身边,为君王送去清凉。最怕是秋天到天气凉,被君王抛在一旁,恩绝情断。然而写归写,诉归诉,这位才女最终没有再回到成帝身旁。成帝废了许皇后,想立赵飞燕为后。但“皇太后(王政君)嫌其所出微甚,难之”(《汉书·外戚传》)。赵飞燕贿赂皇太后的侄子淳于长,让其前去说合,皇太后王政君最终点了头,一年后赵飞燕当上了皇后。赵飞燕与妹妹肚子极不争气,无法为成帝生下一男半女,她们就偷偷与宫中侍卫私通。野史说她们怕皇帝最终会知道,就先给成帝打“预防针”:“我们姐妹俩得皇上宠爱,宫中多有人不服。搞不好就会有人来陷害我们的。”成帝当即承诺会为她们做主。后果然有人报告说赵氏姐妹与人私通。成帝听后当即将此人杀了。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说赵氏姐妹的坏话了。赵氏姐妹仍不能怀孕。这让所有怀孕的嫔妃都没有了天日。《汉书·成帝纪第十》称“赵氏乱内”,“昭仪赵氏害后宫皇子”。北宋秦醇《赵飞燕外传》说:“掖廷中御幸生子者辄死,又饮药伤坠者无数。”短短数句,说出了多少嫔妃的悲剧,里面有多少对赵氏姐妹的控诉。后来成帝去世哀帝继位后,有人敢讲实话了。《汉书·外戚传》记载哀帝继位仅数月,司隶校尉解光就上了本折子,控告赵昭仪(赵合德)残害宫中怀孕的嫔妃,让汉家绝后。“臣闻许美人及故中宫史曹宫皆御幸孝成皇帝,产子,子隐不见。”接着他讲述了这么一个事例:有一次,赵合德听说后宫许美人生了儿子,就质问成帝说,你不是一直总说从中宫(赵飞燕处)来么,现在许美人为什么有了孩子?边说边哭闹打滚,不肯吃饭,还以请求出宫要挟成帝。于是,成帝只好命人从许美人处将孩子装到筐子里送来,然后打发众人回去,之后孩子就没了下落。不过赵氏出身低微,贫困使其家中没有什么亲戚,所以似乎在外戚干政上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细读西汉史就会发现,恰恰是她们,给西汉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她们姐妹先是让成帝绝了后,再接受贿赂,让无后的成帝立了更无能更荒淫的定陶王刘欣为太子。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不知是不知道这段历史还是真的故意要讥讽杨贵妃,在唐玄宗叫人把他从酒楼里拖来作诗时,竟以赵飞燕比杨贵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其二》。”将如此高贵的杨贵妃比作如此歹毒的赵飞燕,李白被逐当是咎有自取。当然这已是闲话。就在赵氏姐妹满足着成帝各种荒淫之需,团得成帝不理政务之际,王政君皇太后却在努力发展自己王姓外戚的势力。皇太后让成帝任命其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掌理朝政。她还先后委其她八个兄弟和子侄以大权,其中就有后来灭了西汉的王莽。用著名学者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的话说:“外戚政治发展到这个阶段,西汉王朝命运已经注定要结束了。”外戚专权鼎盛时期在成帝时王政君当太后时已到来,西汉王朝的丧钟已敲响。只是刘氏子孙还都沉浸在享受之中未有察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