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名外商要来开发区了。天气已经转冷,外商提出要俯瞰西城开发区全貌,才肯坐下来谈。楼顶有废弃的锅炉房,晓瑶要找个最佳位置,还不能让外商看到很破旧的锅炉房。晓瑶自己爬上楼顶,打开了楼层之间的门锁,发现废弃的锅炉房里有一大片漏水的暖气,晓瑶从横梁的底下爬进去,查看漏水的地方。顶层和室内是两个世界,冻得晓瑶上下牙直打颤,她强忍着恐惧和寒冷,在找到漏点后又从通往外面的消防通道中走回来。下楼的时候,由于铁制的楼梯上有冰棱,晓瑶不小心滑倒,滚了楼梯。她强忍着疼痛坚持着。因为这次要来的外商县里很重视,邵佳瑞和王志军也陪同外商一起过来,西城开发区决定大张旗鼓地欢迎外商和市领导。在往楼顶挂标语条幅的时候,由于风太大,长长的标语和附近电线杆上的高压线缠在了一起,引起短路,全楼的灯立即灭了。外面下着大雪,天空灰蒙蒙一片,室内没有灯光,一片暗淡。记者拍照的光线不够,讲话的麦克没声,演示的设备不能启动,眼看外商和县领导就要到了,急坏了晓瑶。很多男同志担心电线有电,谁也不敢去拽那个标语,但是如果标语不从电线上拿下来,高压电线就不能正常工作,晓瑶什么也顾不得了,她拿了一把清洁工人用的大扫帚,顶着西北风冒着烟雪,冲到了一个高坡上,用力地向下扯那个条幅,电线上不时地闪着火花。条幅终于被晓瑶给拽下来了,这时,电业局的维修工们也赶到了,修好了电路。在外商和市领导们到达前的两分钟才送上了电。晓瑶强忍着腿部的疼痛,坚持到外商走了之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一下子瘫坐下来。这时,她发现自己的膝盖上已经渗出了血点。他拿起电话想给鸣烨打电话,犹豫中又放下了电话。她的眼前又出现了鸣烨背着她去医院换药的情景,泪水模糊了晓瑶的双眼。她知道,此刻鸣烨正在忙他的工作,无论如何也不会像小时候一样,背着她走在乡村小路上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晓瑶在慨叹中一瘸一拐地走下楼,发动了车子,直奔医院的方向驶去。晓瑶在风雪中奋不顾身的那一幕,被晚报的一名记者赶上了。记者小张去河西区采访回来,坐在车里正好看到了这一幕,他感动了。因为当时晓瑶的身后站着十多名男同志,谁也没靠前,只有这一个女同志冲上高坡,用扫帚把缠在高压线上的条幅给拽了下来,小张知道那名女同志就是海归的招商局长蓝晓瑶,他当时感到羞愧,为柳树的男同志而羞愧。小张用随身带着的照相机将晓瑶拍摄下来,第二天刊登在柳树晚报上。鸣烨看报纸的时候,看到了这张照片,他不仅感佩于晓瑶的果敢,他还觉得心疼晓瑶。聂邦春和栾介川也看到了那张照片,他们感到这个女子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不是印象中那种柔弱的女子,从她刚强的举动中可以判断,她绝不会依附于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