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帮扶名单拿来了。栾介川让办公室主任老张给每个党员都分了一个特困户。鸣烨要求大家帮助特困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报局办,由局里负责解决。如果属于上访或其它不在特困范畴内的要说明情况,解释清楚,让特困群众理解。同时,鸣烨强调:帮助特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目的是让党员了解特困群众的生活情况,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工作。可是,扶贫走访第一次回来后,党员了解的情况让鸣烨不得不重视起来。凌正包的特困户是西城开发区所辖范围内的拆迁户。据开发区干部说是一位25岁的小伙子,得了白血病。因为是原来乡里转过来的特困名单,至于病到什么程度,谁也不了解。凌正第一次去看望他的时候,小伙子没在家。他妈妈说他一看见外人就犯病。弄得凌正不知道那小伙子到底是白血病还是精神病或是抑郁症什么的,但是那小伙子的母亲和凌正提出了四项要求,让凌正帮助解决。第一件是菜地的补偿款还需要10000元,让凌正务必帮助要回来;第二件是家里的房子漏雨,凌正得帮助修理;第三件是他母亲本人需要找个工作,让凌正帮助解决;第四件是帮助买家具,比如床、桌子、柜子等等。凌正当时一听,脑袋有些发胀。但是,凌正还是耐住性子问了还有没有其它困难。回来后,凌正制定了一个帮扶方案,把自己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都列了上去。凌正觉得,帮助病人的母亲找个工作,解决工资问题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回到办公室后,他找自己的大学同学帮忙,终于在一家企业找到一个保洁的工作。凌正很高兴地给那小伙子家打电话,跟他母亲说工作的事,结果让他心凉的是那小伙子的母亲嫌工作地点离家远,拒绝了。凌正觉得很无奈。中秋节到来之前,凌正又去了那个小伙子的家,他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留下了一些钱。但是,他和上次一样,没见到他包扶的病人。很多村民告诉他,他们从来都没见过那个小伙子。这让凌正感到疑惑不解。凌正是个很较真的人,“我还就不信了,组织上让我帮扶你,你还躲着我不见我,就是找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见到你。”他下决心要找到那个被帮扶的小伙子。一天早晨,趁着村里人不注意,凌正悄悄地来到那个特困户家的房后,他来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先看看这家的房子哪里漏雨,自己好帮助这户人家修房子。另一个目的就是观察那小伙子的动向,他到底在哪里?凌正从后门进来的时候,发现那户人家的窗户开着,从里面传来了说话声:“我说儿子啊,你就外面好好呆着吧,咱家里啥也不缺呀。你打工的时候注意安全啊,你买病志的事可千万不能跟外人说,要是露馅了,咱的低保钱就拿不来了。”凌正多聪明啊,听到这里,他没再迈进这个特困户的家门,他又悄悄地从原路返了回来。同时,一种受愚弄的感觉在他心底油然而生。马晓秋包扶的特困户让她帮助治病,孩子上学也没钱。马晓秋带着病人和家属去了一趟省城,找到了一位老专家帮忙救治,疗效很好。李军帮扶的是一位很要强的孤老太太,老人自己以捡拾垃圾为生,对李军的帮助千恩万谢,让李军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党员们帮扶的对象不同,家庭情况也有很大差别。有村民跟他们反映,有些懒汉为了当上特困获得帮助,先装病,然后到医院看病,要求医生给开药扎点滴,等护士把点滴挂上,转身出去的时候,装病的人就把点滴拔下来,将药液倒进随身带来的矿泉水瓶子里,这样的行径让同一个病房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看了都觉得气愤。在鸣烨询问情况的时候,党员们的发言,把县里农村的状态以不同的方式表露出来,这使鸣烨认识到,加快农村低保和养老体系构建,必须严格把关,逐一核实清楚。而且他认为帮扶特困只靠个人,没有国家制度做保障是没有意义的。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的素质更要提高。鸣烨决定对确实有困难的特困,发动大家的力量帮扶,但对弄虚作假的特困,坚决予以抵制。尤其像凌正包扶的那类人群,一定严格核实,对不符合特困条件的,进行严格的清理,绝不能姑息那些以卑劣的手段冒领低保金的人,更不能把党员的爱心奉献给弄虚作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