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動身,再次去了九龍學齋。 潛移默化中,李世民已經將秦明當做了自己的軍師,只要遇到困難,找他準沒錯! 這些日子,李泰因為身體原因在皇宮修養沒有來學堂,但這並不影響秦明為皇子們授課的進度。 李世民剛到門口,不巧的是,秦明正在講課,他也不好貿然打擾。 索性繞到窗戶去觀摩觀摩也好,看看那些皇子們有沒有認真聽課。 值得欣慰的是,這些皇子對秦明所授之課十分受用,甚至比在自己面前還要乖巧。 “看來,不只是朕欣賞秦先生的授課,如此精妙有趣的教學,對孩子也很受用啊!” 李世民雙手腹背,站在窗戶口。 那些皇子聽得認真,秦明又看不見,自然沒有察覺到李世民的出現。 “今日,前些日子,我同你們講了如何防范於外敵,保家衛國。今日,我便延伸一下,給你們講講該如何用變法,興盛國家,發展經濟,讓百姓真正受益!” 聽到這話,眾人瞬間來了興趣,發展經濟,興盛國家,這不就是大唐目前最重要的需求嗎! 同時李世民,也豎起了耳朵,好巧不巧,今日自己就趕上了這一堂課! 李囂好奇問道:“先生,什麽是變法?” “所謂變法,就是打破成規,建立新的制度,從而改善現在不滿意的地方。” 變法也是變通,往往墨守成規的人,他們的思想也會停滯不前,隻想守自己的一畝地,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設立變法,強盛國家,不僅可以讓百姓們過上富足的生活,同時自身也能有更強的實力,去抵禦其他國家。” 只有自己強大到一種地步,別人才會對他們心生敬畏。 眾人恍然大悟的點了點頭,外面的李世民也被這一句話感染,這不就是他一直以來的內心所想嗎? 只是可惜,在這種世家當道的時代,他所做之事處處受限,有心無力呀! 正當大家沉浸在對秦明的認可時,李佑卻另辟蹊徑,反問道:“先生,沒說過凡事有利有弊,你怎麽就肯定變法一定能給咱們帶來好處呢?” 雖然這有些過度的鑽牛角尖,不過秦明就欣賞這樣勇於提問的人。 他笑了笑,“利弊問題的確存在,不過這也得分是對誰?” 這麽一說,其他人就疑惑了,“不是說人人平等嗎,為何點利弊之事,也要因人而異?” “我與你們說幾個故事,或許你們就能夠明白了。” 秦明端正了一下身子,爽朗的聲音回蕩在學堂之內。 泱泱華夏,隨著歷史潮流的推進,王朝更替也成了必要之事。在不同君主的思想之中,以民為重逐漸成為了君王的主心骨。 可是,想要蠱惑人心,那必須就得站在百姓的角度去考慮事情。 嘉靖年間,皇帝為主,官員為輔,而百姓們則生活在最底層。 在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百姓們一邊受著地主壓迫,租田耕地,一邊又要繳納稅收,早已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為了減輕百姓負擔,一條鞭法的改革便正式產生,首先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七雜八的稅收統一起來,合並征收銀兩,並且按田地折算。 這樣一來,那些租地的百姓並沒有實權擁有地,那這些稅收的重擔便落在了地主身上,百姓們可以減輕稅負甚至沒有稅。 這樣,不僅大大的簡化了稅收的複雜程序,防止從中有人撈油水,也進而打壓了那些世家地主,又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這個,則稱為一條鞭法,通過稅收來打壓世家貴族或者地主,同時又能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商鞅變法,洋務運動等等,領導者為了能夠促進經濟,加強權力壟斷,這些都是一些必要的手段。 秦明講完,才又問道:“你們說說,這其中利弊為何?” 聽到這話,眾人恍惚間回過神來。 “先生,其中利於皇帝和底層百姓,弊端則在那些世家貴族或者地主身上。” “那麽,旁觀者清,如果讓你們來評判,你們覺得這個變法好還是不好呢?”秦明笑問。 其他人卻陷入了沉思,世家貴族有錢有權又有勢,不斷的壓榨百姓。 如果一定要分個好壞,他們掏點稅錢,同時能滿足皇帝,增加經濟發展,才能減輕百姓負擔。 這就叫做,利大於弊! 李囂說道:“先生,如果是我的話,我覺得其中利大於弊,這是一件好事!” 秦明點頭,“嗯,變法的內容是以現狀定義的,所謂的利弊之說,那就要看旁人怎麽去理解了。” 眾人恍然大悟,此刻對前面的見解也頗為佩服。 就連在外面的李世民,此刻也連連點頭,雖然一語不發,心裡卻早已佩服的不得了。 “先生,我還有疑問。朝廷世家貴族是主力,如果使用這些變法,如果讓那些世家貴族感到不滿,該怎麽辦?” 這個問題,剛好也是李世民想要知道的。 “看來,朕的這些孩兒們,心思已經放到了家國之上,朕也可以放心了。” 朝廷不少官員,皆為世家貴族,都為一心。 這也就是李世民雖貴為皇帝,卻為何處處受製於他們的主要原因。 聽到這話,秦明笑笑,“就需要君主加強中央統治,可參考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新王上位促進民族融合,可是國家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各方面文化不同,民族融合之後,大家固執己見,明明是同一個民族,卻展開了不同的文化分歧。 對於這件事情,新王便有了改變現狀的想法。在商鞅的提議下,衛國廢除井田制度,重視農商,獎勵軍功,並且統一度量衡,建立縣製管理地方區域。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通過這些變化,不僅讓民族文化得到統一,同時也加強了中央集權。 李世民聽得明白,秦明所說的這個故事裡面的變法,其實大唐早已經在實施。 卻不明白,其中具體的深意。 秦明很快就為他們解答了疑惑,“我想告訴你們,君是君,臣是臣。只要皇帝把他們拿捏穩了,在絕對的制度之下,沒有人能夠越過君臣鴻溝!” 話音一落,眾人心境豁然開朗。 是啊,君是君,臣是臣,只要李世民露不出破綻,難道這些人還能起兵造反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