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原道

孔子和孟子都是教师出身,语言中反映出的表情都是生动的,小故事、事例,还有不少警句哲言是发聋振聩的。本书将其散文化、故事化,带给你不一样的的阅读体验。

第三章、儒学修身学
每种宗教都有追求的最高境界。佛教是成佛(觉悟的人),道教是成仙。儒学是否是宗教尚有争议,但儒学就最高境界而言是成为圣人或说圣贤。儒学将人的品位(做人的境界)由高至低分了五个阶梯:圣、贤、君、士、庸。
一、何为圣贤君士庸
何为圣贤?圣贤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德才兼配的人。圣人并无具体标准,须根据史册与官方祭祀制度来确认。一般认为,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且民心所向,忠君爱民并有所建功立业者,即为圣人(习惯上也称圣贤)。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人为三个半,三圣人即孔子、孟子、王阳明,他们做到了儒家所说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伟业。半个圣人是曾国藩。
何为贤人,孔子说贤者的标准是这样的:“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就是贤者)!《论语?宪问篇》。”孔子还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贤者会避开乱世,差一等的会避开是非之地,再差一等的会避开别人的脸色,更差一等的会避开不好的言辞)。《论语?宪问篇》。”
孔子论述君子的标准是:“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得道成为君子必有三个表现,我没有做到呢。仁德者不会忧愁,智慧者不会困惑,勇敢者不会畏惧)。《论语?宪问篇》。”就孔子提出的君子“仁、智、勇”三标准,子贡说:“夫子自道也(孔子说的正是自己对道的追求)。《论语?宪问篇》。”孔子还在子路问他什么是君子时说:“修己以敬(修养自己达到恭敬的境界)。”子路再问:“就这些吗(如斯而已乎)?”孔子补充说:“修己以安人(修养自己让周围的人安乐。”子路再问:“就这些吗(如斯而已乎)?”孔子再补充一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养自己以安全国百姓。修养自己以安百姓,尧帝舜帝都怕很难做到呢)!《论语?宪问篇》。”这句话,后来就发扬光大到“修、齐、治、平”的君子志向了。
孔子对君子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以义为根本,行为符合礼仪,言语谦逊,以诚信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君子呀)!”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怕自己无能力,不怕人不知道自己)。”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最怕去世后名誉没有与自己的追求一致)。”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功通过修身,小人成功求于别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矜持而不与人争吵,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结党营私)。”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不喜欢一个人不采纳他的进言。”(以上均出自《论语?卫灵公篇》。”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看清了;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了;摆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整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时,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时,要思考是否敬畏;有疑问时,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论语?季氏篇》。”
君子可不可以有讨厌的事?可以有。有一天端木赐(字子贡)问:“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君子亦有恶乎)?”孔子说:“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事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位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数的人,厌恶果断而不让别人说话的人。”孔子这时反过来问他:“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端木赐说:“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厌恶抄得一知半解就以为有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攻讦他人以为直率的人)。《论语?阳货篇》。”
之于士人,是有知识之人,总是要学而优则仕的,所以笔者认为士人的标准即官员的标准,读者可以参看孔子提出的官员标准。
庸人,就是常人,去除上述五等,自然可算作庸人。
二、如何提升修养
人的品位分五个阶梯,人只有通过修养才能提升道德,道德提升了,人才能上升到更高的品位。这要如何做?有一天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论语?卫灵公篇》。”这大约就是孔子定出的最低道德标准了吧。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会不会堕落到像他这样)。《论语?里仁篇》。”曾子(编《论语》、写《大学》《孝经》者)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我是不是复习了呢)?《论语?学而篇》。”自省,应当是儒者每天的功课,就像佛家弟子每天的早课一样。这说明儒学的自省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的,而是要每日在规定时间做到的。
每日三省,见贤思齐,要做到这点外,还须有闻过则喜的态度。鲁国与吴国同姓姬。吴国第一代君王是泰伯(《论语》中有以泰伯为名的一篇,孔子对他三让天下而称他有“至德”),是周文王的叔父。泰伯的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鲁国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应称泰伯为(堂)爷爷,伯禽则称其为(堂)太爷。后来鲁国国君昭公娶了吴国一位公主为夫人,这就违反周礼同姓不通婚的规定。鲁昭公就改此夫人姓名为吴孟子。有一天,陈国的司败(官职,即司寇)问孔子:“贵国的鲁昭公知礼吗?”孔子知道他讲的是鲁昭公的这件事,但鲁昭公已去世,出于为逝(尊)者讳的礼法规定(也许还有私人感情,鲁昭公在孔子生了儿子时给他送了一条鲤鱼),孔子回答:“昭公知礼。”孔子退出去后,趁着孔子的弟子巫马期还没有走,陈国司败向他一揖说:“我听说君子不结党(褊袒人)。但你的老师不是结党了吗?你们国君娶了同姓女子,还为她改名字。如果说鲁昭公是知礼的,那天下哪里还有知礼的人!”巫马期出门后将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我孔丘多幸运呀,一有过,人就会告诉我)。《论语?述而篇》。”
有做功课的规定,当然也有外表的规定。有一天,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就要问一下政事。他去问政事,是他主动要求去问,还是人家来找他请教?子贡说,老师一副“温良恭俭让”的气度,当然就有吸引力。就是主动去问政,也与他人的“主动”不同啦。这里“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当时儒学要求的做人的外在标准。
平日的服饰也有要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绀,深青透红的颜色,斋戒时用;緅,黑中透红,用于丧服。所以孔子说:“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平常在家穿的衣服,是因为这两种颜色的布一贯是用于朝服的。下面几句的意思是:“夏天,内衣外面要穿上粗的或细的葛布单衣才能出门。冬天,黑色外衣要配黑羊羔皮袍,素色外衣要配素色鹿皮袍。黄色外衣要配狐皮袍。家穿的皮袍做得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一定要有睡衣,要有一身半长。狐貉毛皮厚,适合做坐垫。丧服期满,便可佩带上各种饰品。如果不是礼服,一定要剪裁多余的布。不穿黑色的羔羊皮袍和朝服去吊丧。每月初一,一定要穿着礼服去朝拜君主(《论语?乡党篇》)。语言学家杨伯峻注: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仪礼?士官礼》:“玄冠,朝服。”)
对斋戒也有要求:“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齐,即斋。明衣,浴衣。这句的意思是:“斋戒沐浴时,一定要有浴衣,且是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不用平常的饮食(指不喝酒,不吃有刺激味的东西),居住也要换房(指不与妻妾同房)。《论语?乡党篇》。”
修养的人饮食上也要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粮不嫌做得精,肉不嫌切得细。粮食陈旧就变味,鱼腐而肉败,都不吃。食物的颜色不对,不吃。气味不对,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当时令,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酱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喝酒没有定量,但以酒后不乱为限。从市上买酒买肉干,不吃。每餐须有姜,但也不多吃)。《语论?乡党篇》。”
吃饭和睡觉的要求是:“席不正,不坐(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觉前不唠嗑)。”(均见《语论?乡党篇》。)
对待他人上,要严于则己的。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自律多些责备他人少些,就远离别人的怨恨了)。《论语?卫灵公篇》。”有一天子贡(端木赐)说别人的不是。孔子是这样教育他的:“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你就达到圣贤的标准了么?我可没有闲功夫去说人呢)。《论语?宪问篇》。”
在交友上,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交三种朋友有益人生,交三种朋友有害人生。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不诚实的人,阿谀奉承的人,同巧言谄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论语?季氏篇》。”他还教导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同道;能够同道的人,未必能够共创业;能够共创业的人,未必能共权衡决策)。《论语?子罕》。”
在养成爱好上,孔子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三种爱好有益人生,三种喜好有损人生。娱乐在礼乐的范围之中,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乐交贤者为友,是有益的。喜放纵的音乐,喜放纵的游玩,喜宴席,这是有损的)。《论语?季氏篇》。”
做了这么多外在的修身养性的功课,是为了达到做人的内在的道德标准,这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就做官而言,要达到官品:“忠、孝、勇、恭、廉”。不过这已是后人对孔子儒学的发展了。孔子当时最推崇的修养后要达到的为人处事的境界是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境界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论语?雍也篇》。”
当然,修养也不是放在口头上的,修养重在实践。孔子是最重实践的。子贡问什么人是“君子”时,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再说出来)。《论语?为政篇》。”
那发财与修养是否矛盾呢?有修养的君子就不可以追求财富了吗?否。这里顺便看一下孔子对财富的态度。传统观念上,似乎求德与求财是相违背的,“商”的社会地位也是很低的,因为君子讲的是“义”,只有小人才会去讲利。但细细考研孔子的论述,孔子对财富并不排斥。他有一句很极端的“发财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有发财的机会,我可以充任执鞭这样的职位去争取。如果没有机会,我就去做我喜爱的事去了)。《论语?述而篇》。(注:此句也有人译为:“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为此,孔子还树立一个修养好有君子之道的榜样——子产。他在评论子产时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举手投足时谦逊有礼,事奉君主恭敬有加,养护百姓惠泽四方,役使百姓有仁有义)。《论语?公冶长篇》。”
三、孔子的仪表
孔子自己也为众人树立了榜样:“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恂恂,指恭谨温和;便便,指明白流畅;侃侃,指健谈;訚訚,指和悦又在理;踧踖,反映恭敬且有些不安;与与,则指威仪合度。《论语?乡党篇》的这段记载是说,孔子在故乡时显得恭谨温和,像不会说话的人。在宗庙与朝廷,说话明白流畅,但谨慎。等上朝时,同下大夫说话,很健谈;同上大夫说话,和悦又在理;国君来了,恭敬略显不安,但又威仪合度。
孔子替国君接待外宾是这样的:“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先向站在一排的人作揖告辞,先左后右理好袖子,整理前衣后摆,至整齐不乱。然后快步晋见,衣如鸟儿展开双翅一样。送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论语?乡党篇》。”
孔子上朝时是这样的:“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恭恭敬敬,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不在门的中间;走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庄重,脚步加快,说话也中气不足。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恭敬敬,屏住呼息好像不出气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了,怡然放松。走完台阶,小步快行,衣如鸟儿展翅。再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而略不安的样子)。《论语?乡党篇》。”
孔子出使外国又是这样的:“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手拿玉圭,恭恭敬敬,像有些力所不能的样子。上举圭时好像作揖,放下时好像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如战栗,步子小小有规矩。在赠礼时,面色和悦。和国君私下会面,轻松愉快)。《论语?乡党篇》。”
孔子对待先祖是这样的:“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即使是粗食蔬菜薄汤,吃饭前也要取出一些来祭祖,表情像斋戒时那样恭敬)。《论语?乡党篇》。”
孔子对待老人是这样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里饮酒礼仪结束后,等老年人先出去,他才出去)。《论语?乡党篇》。”
孔子对待祭祀是这样的:“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里举行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论语?乡党篇》。”
孔子托人办事的礼节是这样的:“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托人向在其他邦国的朋友问候送礼,并向受托者拜礼两次并送行。)《论语?乡党篇》。”
孔子对待朋友是这样的: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给他忠告,友善地告诉他,不听也就罢了,不去自取其辱)。”子曾还补充过一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让朋友帮助培养自己的仁德)。均见《论语?颜回篇》。”
孔子对待乡亲是关心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一下朝问的是有无人员伤亡,没有问马。《论语?乡党篇》。”“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死了,没有亲属,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论语?乡党篇》。”
孔子半路上遇到人与事是这样的:“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严肃起来。看见官员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伏前横木上示礼。遇见背负国家文籍的人,也示礼。作客时遇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严肃地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神色严肃以示对上天的敬畏)。《论语?乡党篇》。”
孔子坐车是这样的:“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上车时,一定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上车。在车上不四处观望,不高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论语?乡党篇》。”
孔子的这套具体的作派,也是儒生与官场上人走有走像,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待人接物均有风范的来由吧。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