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目的人为什么要学习,我们为什么要搞教育?教育有两大目的,一是为国家政治需要而统一民智。二是人人皆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贤,就是说人皆可成尧舜。对于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仁政的言论,不如仁政的音乐深入人心;善良的政治不如善良的教育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善良的政治,人民畏惧;善良的教育,人民喜爱。善良的政治能获得人民的财富,善良的教育则能够得到民心。”(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四节》。)对于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孟子也有明确的说法。有一天,曹国国君的弟弟曹交问孟子:“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有这样的说法吗(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说:“是的(然)。”曹交说:“我听说周文王身高十尺,成汤王身高九尺,如今我曹交身高九尺四寸。我只是会吃饭而已,如何才能成为尧、舜呢(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这时孟子说:“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和身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是了。这里有个人,力不能提起小鸡,那他就是个没有力气的人;如今有个人说他可以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个有力气的人。如果能举得起大力士乌获举起的东西,那他就是又一个乌获了。人怎能以不胜任为忧患?只怕不去做罢了。缓慢地走在长者后面叫做悌,快步走超过长者叫不悌。那么缓慢地行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事吗?只是不做罢了。尧、舜之道,就是孝与悌而已。你穿尧的衣服,诵读尧的言论,行尧的行为,就是尧了。你穿暴君桀的衣服,诵读桀的言行,行桀的行为,那你就是桀了。”听孟子这么说,曹交服了。他说:“我就要去拜见邹君,可以借到一座客馆,希望老师留下来教我学业(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孟子说:“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道,就像大路一样,理解难道会很难吗?可担忧的是不去求取。你回去寻求吧,老师多的是。”(见《孟子·告子章句下·第二节》。)在实现上述学习与教育的两大目的,孟子认为是教育人懂得仁义。但教人以仁义,又要顺乎人的善的初心。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告子对孔子说:“人有本性,就像杨柳有本性一样。仁义,就像木制器皿。给人灌输仁义让人具有道德,就是把杨柳做成器皿(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向学生灌输仁义,是好事呀,不料孟子听后很是生气。他说:“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你是顺着杨柳的本性来做器皿呢?还是逆着它的本性来做成器皿?假如说要逆杨柳的本性将它做成杯盘,那么你也会以为逆着人的本性就是仁义。以后(以灌输仁义之名)带领天下人来祸害仁义的,必定是你这种言论。”(见《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一节》。)二、学习与教育的环境学习与教育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说:“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傍,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这段话的故事是: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仉(音掌)氏守礼节不再结婚。孟家住地靠近墓地。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办丧事时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边。这时孟子又学商人吆喝生意的样子。孟子的妈妈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宰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杀猪卖羊的样子,孟子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最后一次他们搬到了学宫附近。每月夏历初一,官员会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行礼,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居住在了这个地方。之后孟子长大学六艺,成大儒,于母亲选择好学习成长环境大有关系。有一天,孟子到了宋国,对宋国名臣戴不胜说:“你不是想要你们大王行仁政成善人吗?现在有一个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的方言,你说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学齐国话当然是齐国人来教好。戴不胜也是这样回答的:“使齐人傅之。”这时,孟子说出了他这个比喻的真实含义:“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在旁边嘘他,即使天天鞭挞他强逼他说齐国话,他也不去学齐语的。要是把他送到齐国的庄、岳这两条街上去住几年,即使天天鞭挞并强逼他说楚国话,他也只会讲齐语。你说宋国大臣薛居州是个善人,让他常在国君的身边。如果在国君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人,大王和谁去做不善的事呢?如果在国君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大王和谁去做善事呢?一个薛居州,怎能改变宋王呢?”(见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六节》。)在这里,孟子同样讲了环境对人成长与学习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孟子的学习方法之一是要靠自身修养而得道。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君子深造是为了得到道,道是靠自我修养才能得到的。自己得道了,才能生活安然;生活安然,财富与人脉才多;财富与人脉多,才能在处世中左右都探寻到事物的本原。所以君子要靠修养得到道。”(见《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四节、》。)在这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主义的“应用”,中西方教育的不同点显现了出来。孟子的学习(教育)方法之二,要求专心致志。有一天孟子说了一段关于君王的话,但讲的其实是专心致志的事,且留下了“一暴十寒”的成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不要陷于‘君王是不明智’的误区,即使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让它曝晒一天,寒冻十天,它也难以生存。我去见君王本来就很少,我退出来后寒碜我的人就到了。我即使萌发帮君王的心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如今下棋只是一种算计,只是小技艺而已;但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到的。弈秋,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围棋高手,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专心听弈秋讲课。另一人虽然在听课,但一心想象天鹅就要飞来,想如何拿起弓箭去射杀它。他虽然也跟那人同时学,却会比不上那人。这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吗?答案是,不是的。”见《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九节》。)孟子学习(教育)方法之三,博学而求精。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广博地学了各种知识并能详细地解说,再以反向的方式提炼精简。”( 见《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五节》。)孟子的学习(教育)方法之四,父子不相教。有一天,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君子为什么不直接教自己的儿子(“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说:“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父教子)形成的情势并不好。教育者必须用正确的规范来要求学子;一时规范不了,执教者就会发怒。怒气一生,老师与学生就反目了。(如果父亲是当老师)‘夫子用严格的规范来要求我,可自己并不按规范行事。’儿子这样说时父子要反目了。父子反目,关系就恶化了。古时候人们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父子之间是不以善来互相责备的。以善来互相责备就会产生分离。产生分离的不祥后果是很不好的。”(见《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八节》。)孟子学习(教育)方法之五,贤者不弃后进。孟子说:“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行中庸之道的人把不懂中庸的人教育起来,有才能的人要把没才能的人教育起来;这是人们乐于有贤父贤兄的原因。要是中庸者抛弃不懂得中庸的人,有才者抛弃没才者,那么贤者与品行差的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就不是用寸来计量的了。”( 见《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七节》。)孟子还说过类似于“立地成佛”的话:“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西施被蒙上了不洁净的东西,人也会掩鼻而过。虽然是恶人,只要他斋戒沭浴,也可以参加祭祀。”( 见《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五节》。)孟子学习(教育)方法之六,要有规矩。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著名神箭手羿教人射箭,一定要射者把弓张满;学射箭的人也立志要把弓张满。大师级工匠教人,必定要用规和矩,学生也一定要学会规矩。”(见孟子·告子章句上·第二十节〉。)孟子学习(教育)方法之七,五种人才可以教。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君子肯去教育的人有五种:可以象被及时雨感化的,有一定德行的,有一定理财天赋的,有肯答问问题的,有取人之善以自修其身的。这五种人,都是君子肯教育的人。”(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节》。)孟子学习(教育)方法之八:五种问不答。有一天,也有贤者之名的公都子问孟子:“滕国国君的弟弟滕更来你门下求学,对你也很有礼貌,可你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呀(“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说:“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凭借贵族身份而问,自以为自己很贤能而问,自恃是长辈而问,仗着有功勋而问,依着故人的交情而问,这些我一律都不回答。滕更占了其中两条。”(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三节》。)孟子学习(教育)方法之九:即要学规矩也要学技能。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制造车轮、车厢的工匠能告诉人规矩,却不能使人变得巧妙。”看来要学得技能,还要师傅领进门后,自己去修行、去参悟其中的巧。(见《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五节》。)孟子学习(教育)方法之十:用脑才能练好脑。孟子有一天批评学生高子(齐国人)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山径就在小路之中,不断去走就成路。有段时间不走,就会被茅草拥塞。如今你的心路已被茅草堵塞了。”(见《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一节》。)孟子的学习(教育)方法之九:来去自由。孟子有一天到了滕国(现山东滕州市),住在上宫。他将一双鞋挂在窗上,让馆员去取时却没有了。馆员就问:“是不是你的学生拿去了(若是乎从者之廋也)?”孟子说:“你以为学生们是为偷我鞋而来的吗(子以是为窃屦来与)?”馆员回答:“大概不是(殆非也)。”这时孟子说:“夫予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我在这里设学科教学,走的不去追回来,来的不拒之门。只要以求学之心而来,就受他们了。”(见《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