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要人品的,品格才是人最可贵的东西。孟子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盼望尊贵,是每个人都有的想法。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尊贵之处,却没有人去想。人所珍贵的,往往不是真正值得珍贵的。晋国大臣赵孟能让一个人或一件东西尊贵,也能让他(它)卑贱。《诗经》上说:‘人既可以醉于酒,也可以饱于道德。’这是说人要饱含仁义,不希望人们满足于美昧。希望听到称誉不断加于身,不希望身上文满纹身。”(见《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七节》。)一个人如何才能称誉不断加于身?那就要有品格。那做人要有什么样品格?一、做人要有向往大道的品格。“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不会看上一般的水,在圣人门下学过的人不会看上一般的言论。观水有门道,一定要看它的波澜。日月有光辉,有缝隙必能照射进去。流水的本性,不充满水坑就不会流走。君子有志于道也如此,学术不成系统不算成功。”(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四节》。)二、做人要有政治品格。孟子在谈什么叫大丈夫时讲了这一点。某天,孟子的朋友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的战火就熄灭(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于秦惠文君五年(前333年)在秦,为大良造,后居魏。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两次主张诸国合纵抗秦,皆失败。张仪,也是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魏人,于秦惠王时入秦,为客卿。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张仪为秦相。听了这话,孟子不以为然,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就能算大丈夫吗?你没有学过《礼经》吗?男子成年加冠礼,是父亲为其戴帽;女子出嫁,是母亲命人送到大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自己的家,必须恭敬,必守规矩,不要违抗丈夫。’以顺从作为准则,是妻妾之道。住天下众人一样的房屋,站在天下正确的名位上,向天下推行大道。如果得志,领导人民一齐行大道;如果不得志,就自己坚持自己之道。富贵时不会因淫逸而忘道,贫贱时不动摇推行大道的意志,威武之势不能使其屈服。这才叫大丈夫!”此句前半段,孟子把公孙衍和缍仪的所做所为比成听父亲和母亲话的男儿、女儿;后半段,话锋一转,从推行“道”的角度来谈大丈夫的品格,以富贵、贫困和威武不能改其志来衡量一个人的品格。这其实讲的是一个人应有的政治品格。(见《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二节》。)三、做人要坚持善良的品格。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闻鸡报晓就起,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之类的人;闻鸡报晓就起,孜孜不倦地求利益的,是盗跖之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是求利和求善的不同。”(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五节》。)四、做人要有知错就改的品格。儒家所谓的修养,就是通过学习与悟性达到高一等的品格,最终成为贤人。那贤人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就不会犯错误了呢?不是的,贤人也会犯错误,但知错就改,不文过饰非,这本身就是趋向完美有过程。齐国伐燕不久,燕国人起而叛乱。齐宣王感到很惭愧,说:“后悔没有听孟子的话(吾甚惭于孟子)。”齐宣王说这话,是因为孟子认为攻伐是可以的,但一要得被伐国百姓拥护,二要有授权。这时齐国大夫陈贾在边上就带有点挑拨的口吻说:“大王不要忧虑。谁问你与周公比,谁更爱民,谁更有智慧(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齐王一听就生气了,说:“你这是什么话(恶!是何言也)?”陈贾说,周公旦派他的哥哥管叔去监管亡国后的殷商遗民住地,不料他却率领殷商遗民反叛。如果周公知道管叔会反叛而派他去,那周公是不仁;如果不知道管督会反叛而派他去,那周公是不智。不管如何说,大圣人周公是既不够仁也不够智,何况大王您呢(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陈贾自以为抓到一个“二律悖反”的难题,说要见孟子当面问他这个问。陈贾见到孟子,劈头劈脸问周公是什么人(周公何人也)?孟子回答:“古圣人也。”陈贾问:“周公让管叔监管殷商遗民住地,他却领着遗民反叛,有这事吗(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孟子说:“有的(然。”陈贾再问:“周公明是明知管叔要反叛却仍派他去上任的吗(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孟子说:“周公不知道管叔会反叛(不知也)。”这时陈贾感到自己的刁难达成了,他说:“然则圣人且有过与(你们儒家说的圣人也会犯错误)?”这时孟子正色道:“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周公,是管叔的弟弟;管叔,是周公的哥哥。周公这种过错,不正合乎情理吗?况且古代君子,有过错就改正;如今的君子,有过错则任其发展。古代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看得见;等到他改正过错时,人民仍会敬仰他。如今的君子,何止是让过错任性发展,而且还会编一套言辞来美化它。”(见《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九节》。)五、做人要有反躬自省的品格。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这段说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爱别人别人并不亲近你,你就应该反躬自省自己的仁爱程度;治理百姓却没有治理好,就应该反躬自省自己的智慧;施礼别人并不回礼应该反躬自省自己对别人有过什么不恭敬之处。任何行为如果没有效果,都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天下归服。《诗经》上说:‘永远要说的话是配合天命,向内寻找幸福。’”(见《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四节》。)与这段话相同的一段话载于《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二十八节》。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孟子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是:“君子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是因为存有一颗不一样的心。君子以仁存于心,以礼存于心。仁者能爱人,懂礼者能尊敬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永远尊敬他。“这时有个人,他对我很蛮横,那么君子就会自我反省:‘我必然有爱心不够的地方,必然有礼数不周的地方,否则这种情况怎么能够出现呢?’在自我反省中达到仁爱,在自我反省中达到遵礼。如果那人仍然蛮横,君子仍会自我反省:‘我必然有不忠厚的地方。’在自我反省中达到忠诚。如果那人仍就蛮横,君子就会说:‘这无非是个狂妄之徒而已,这样的人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由此可见,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短时的祸患。常忧虑的是: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将法推行于天下,传于后世,可我还是个普通的乡人,这才值得忧虑。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一样去做就是了。“至于君子担心的事就会没有了。非仁的事不去做,非礼的行为不去行。就是有了短暂的祸患,君子也不用担心了。”六、做人要有助人以道义的品格。有一天,年纪略长于孟子且“滑稽多辩”的齐国名士淳于髡问:“男女授受不亲,礼与(男女之间传递接受东西不触碰,是礼的规定吗?”孟子的回答是肯定的。淳于髡马上问:“嫂溺则援之以手乎(那嫂子落水,(身为小叔的)要伸手去拉她吗)?”孟子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嫂嫂落水不救,那就是豺狼。男女授受不亲,是礼的规定;嫂嫂落水,伸手去救,是一种权宜变通之计。”也许,一般人讲到这里道理也就明白了,不过淳于髡不是徒有“滑稽多辩”的名号的,他马上追问一句,引出一个戏剧性的小高潮:“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现在天下百姓都落于水中了,先生却不伸手,又是为何呢)?”孟子心中肯定有一声长长的叹息,他回答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天下百姓落入水中,当以道去救。嫂子落水,我可以用手去拉。但先生要我用手去拉天下所有的百姓吗?”七、做人要有专一的品格。孟子说:“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之所以常改变自己的言论,这是因为没有责任心呀。”(见《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二节》。)八、做人不要好为人师。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们的一个大毛病,就是喜欢当别人的老师。”(见《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二十三节》。)九、做人要有知进退的品格。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人正因为有些事不去做 ,然后才可以做出成就。”(见《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八节》。)有一次,孟子还表达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他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出来做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却是因为贫穷。娶妻子不是为了奉养父母,但有时却是为了奉养父母。因为贫穷而出来当官的人,应该推却尊贵的职位而甘居卑微的职位,拒绝厚禄只受薄俸。推却尊贵的职位而甘居卑微的职位,拒绝厚禄只受薄俸,怎么样才算合适呢?那就是当守关打更的人。孔子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他说:‘把帐算好就行了。’他也曾做过管理畜牧的小官,他说:‘牛羊能茁壮成长就行了。’如果职位很低却高谈阔论,是罪过。身在朝廷做官,却不能推行道,是耻辱。”见《孟子·万章章句下·第五节》。)十、做人要有不说人坏话的品格。孟子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别人的不是,引起的后患你怎么处理呢?”(见《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九节》。)十一、做人要有讲大义的品格,又可以出于“义”而变通。陈仲子先祖是陈国公子完,避战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齐国授予他大夫,楚国聘他为相,他都不受而去隐居。对他这种行为,孟子说:“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齐国的陈仲子,用不义的方式把整个齐国都给他他也不会接受,人们都相信这点,但这只是舍弃一箪食、一碗豆汤的(小)义。人最大的事是失去亲戚、君臣、上下的关系。因为他有小义而相信他会有大义行为,这怎么可以呢?”(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四节》。)孟子又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德行高者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关键看是不是符合义。”(见〈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一节》。)十二、做人要有坚持初心的品格。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德行高者不会丢掉他的赤子之心。”(见《孟子·离娄章句下·第十二节》。)十三、做人要有讲大局的品格。有一天,同样也是一名士的公都子问:“同样是人,有些人被称为大人,有些人被称为小人,这是为什么呢(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说:“从大局出发考虑事的,就称为大人;从小处着眼考虑事的,就称为是小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公都子再问:“同样是人,有的会从大局考虑事,有的则从小处着眼,这又是为什么呢(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人的耳朵、眼睛看见、听见了却不去思考,就会被外物所蒙蔽。(这是因为)物物相交,就会被引导的缘故。心这个器官则会思考,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首先确立大局,那么小事情就不能占据人的心了。这就是大人能成为大人的原因。”(见《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十五节》。)十四、做人要有“穷独达兼”的品格。有一天,孟子对一位叫宋句践的友人说:“你喜欢游说吗?我来给你说说游说吧。人家知道你,你要表现出自足无欲的样子;人家不知道你,也要表现出自足无欲的样子(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那宋句践就问了:“如何才能表现出自足无欲的样子呢(何如斯可以嚣嚣矣)?”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尊重道德乐于行义,就可以做到自足无欲的样子了。所以士再穷困也不要失义气,发达了也不偏离道。穷困不失义气,所以士能不失自己的志向。发达了不偏离道,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以修养自身出现在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十五、做人要有发奋自强的品格。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等待周文王这样的圣君出现后才振兴国家的人,是平凡的人。若是豪杰之人,虽然没有周文王出现也会为振兴国家而奋斗。”(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节》。)十六、做人要有谦虚、恭敬的品格。孟子说:“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如果给你韩魏之家的名誉、地位和财富,如果你还表现得谦虚,你就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了。”(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十一节》。)孟子还说过:“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养活别人而没有爱,这就是养猪;爱惜却不恭敬,这是养禽兽。恭敬,应该在礼物还没有送来之前就有。表面恭敬而缺乏实质,君子不能如此用虚假的礼仪笼络人(或译虚假不实)。” (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三十七节》。)十七、做人要有坚守操守为先的品格。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言语浅近而旨意深刻的,是善言;自持操守广施博爱的,是善于传道。君子所说的话,不去延伸道就存在其中;君子的操守是,修养自身再谋天下太平。人的通病是舍弃自己的田而去耕耘别人的田,所对别人要求的责任重,而要求自己担负的却很轻。”(见《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三十二节》。)十八、做人要有重名节的品格。孟子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喜好名节的人,能够让出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叫他让出一碗饭、一碗汤也会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 (见《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一节》。)十九、做人要不怕人议论的品格。一位叫貉稽的士有一天对孟子说:“很多人都说我的不是呢(稽大不理于口)。”孟子说:“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无伤大雅啦。凡是士都憎恶这些不该说的话。《诗经·邶风·柏舟》说:‘内心忧忧,因小人们怨恨。’孔子就是这样的人。《诗经·大雅·绵》说:‘任意行事时有不绝的报怨,也有不绝的问候。’文王就是这样的人。”(见《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九节》。)二十、做人要有光明正大的品格。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贤者以自己的畅亮使他人也畅亮,现在的人以自己的昏昧却想使人畅亮。”(见《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节》。)二十一、做人要有坚持底线的品格。做人的底线是不可无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的可耻,那才叫无耻。”(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六节》。)说了这段话,孟子还嫌对耻的观念没有表态淋漓,又在《尽心章句上·第七节》接着说:“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羞耻心对人至关重要。善于权变而乖巧的人,可耻到无所不用其极。不因为比别人更可耻而羞耻,还有什么人比这种人更可耻的?” (见《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七节》。)二十二、不贪图小才气的品格。有一个姓盆成名括的人在齐国当了官。孟了说:“盆成括要死了(死矣盆成括)!”果然不久盆成括就被杀了。这时学生就问了:“老师何以预见到他会被杀呢(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孟子说:“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他为人也小有才气,但他没有学得君子的大道,这就足以招来杀身之祸呀。”(见《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