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关羽之死,实现了他的“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诺言,是一场美被毁灭的悲剧,那么曹操之死,在《三国演义》中,便是一次恶的死亡了。梦魇关羽,砍树溅血,冤鬼索命,屋宇坍塌,这都是民间所谓不是善终的征兆,证明了他恶贯满盈,气数已尽,是个死有余辜的人物。其实,在宋以前,对于曹操的看法,比较接近于历史的真实面貌。《资治通鉴》里这样评价,说他“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蔡文姬因兵乱被虏北地,作《胡笳十八拍》,思念中原。曹操能为他老朋友蔡邕的这位女儿花大量金钱,把她从匈奴左贤王那儿赎回来,这说明作为文学家的曹操,那性格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且也很具有诗人激情的。《三国志》载,曹操问蔡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战乱,对于文化遗产的毁灭性破坏,也看到曹操的文化素养不同于刘备、孙权之处。由此看来,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尽相同。为什么后来在史家以及口头文学的发挥创造中,曹操成了一个反面人物呢?这是和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处于高压统治下,无法正常表现自己的愤怒,遂以鞭挞这样一个“奸雄”来宣泄这种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