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1年,生有一女的细君公主去世,乌孙国在向汉武帝报丧的同时,对汉地美女情有独钟的军须靡上书汉武帝,请求汉武帝再次远嫁公主。再次远嫁的公主叫刘解忧。与刘细君不同的是,解忧公主不是善诗辞、通音律的悲情美女,而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她与闺蜜冯嫽将驰骋乌孙政坛50年,为国解忧。刘解忧是第九个远嫁的汉公主,其祖上刘交是高祖刘邦的弟弟。刘邦有兄弟四人,老大死得早,老二不成器,老小刘交则是一个儒家学派的文人,且能文能武,与萧何、曹参曾是刘邦的左膀右臂,西汉建国后被封为第一代楚王。刘邦以布衣起家反秦,不过七八年便奠定了大汉江山。刘交封王,本身就是刘邦平定诸异姓王叛乱后设“白马之盟”的结果。刘交之子刘郢(yǐng)客是在儒家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作为第二代楚王,他结交儒生,乐善好施,大办教育,稳定封国,颇有成效。但解忧的爷爷刘戊,即第三代楚王,却是个败家子。这个刘戊,爹死得早,从小受宠,本事不大,毛病不少。当年汉景帝正找碴儿削藩,这个刘戊竟然在为太后服丧期间饮酒享乐,乱淫宫女。被人告发后,楚国被削去了两个郡。如果至此他谨慎为王也就罢了,但是之后刘戊参与刘姓王的“七国之乱”,兵败后自杀。刘戊死后,其家人皆成罪人,楚王位由远在京城做官的平陆侯刘礼接任。于是刘戊的后人迁出楚王府,成为罪臣之后。刘戊的儿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直到孙子辈出了个刘解忧。解忧的家境比细君公主好不到哪儿去,但是作为皇族成员,她还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出落成了美女。解忧生长于楚都彭城,也就是现今徐州。从地域上说,彭城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战争多发,文化多元。不难想象,刘解忧的性格中存在着不屈、好争、敢作敢为的豪爽,这不同于在江南长大的温文尔雅的刘细君。我们倒推解忧的出生,大概是在公元前121年。细君公主在乌孙病逝之后,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与乌孙的联盟,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将刘解忧封为公主,远嫁乌孙。解忧能被封为公主,可能与楚王府的帮忙有很大关系。因为第七任楚王刘纯是刘交的五世孙,算是解忧同辈的兄长。我们无法知道乌孙昆弥军须靡是否有王后,因为左、右夫人都属于妾室。史料记载左夫人匈奴公主为军须靡生了一个儿子泥靡,细君公主生了一个女儿少夫。解忧公主替代细君公主的位置成为右夫人。右夫人的地位在左夫人之下。解忧公主与军须靡并没有子女。当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在同一屋檐下属于同一个男人时,彼此间矛盾形同水火。这很麻烦,解忧的性格绝对不能容忍左夫人。而作为匈奴人的左夫人,也肯定不会喜欢解忧公主。解忧公主与匈奴公主之争,不是两个女人为得宠而争,而是大汉王朝与匈奴的地位之争。在乌孙人心中,匈奴人的地位是高于汉人的,因为乌孙与匈奴有共同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语言上也有相通之处。从民间一段故事中,我们可知匈奴左、右夫人之争的激烈。据说,有次解忧公主病了,吃了随行御医的药后不见效,于是御医们在当地采药。怕匈奴公主身边的人趁机下毒,也因为不了解西域草药的药性,于是御医采用了药物泡脚按摩的办法治好了公主的病。后来,这一疗法变成了西域乌孙人的“濯足治病”的习俗,也就是今天的足浴。军须靡在世时,解忧公主并不得宠,甚至还备受冷落。好在没两年,军须靡就病逝了。匈奴公主生的儿子泥靡年龄太小,于是军须靡的堂弟翁归靡接任了王位。在备受冷落的几年里,解忧公主顺利地赢得了乌孙民众的爱戴。解忧出身贵族,但成长过程中并没有享受到贵族的待遇。因为是罪臣之后,她在谨小慎微中长大,所以很容易与身份卑微的下层民众打成一片。如果说细君公主得到乌孙人的尊重,是自上而下的,那么解忧公主得到乌孙人的认可则是自下而上的。放下尊严,与民交往,民间传播的好名声提升了解忧在乌孙国的地位。在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记录解忧公主远嫁之前的生活。她远嫁时近20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已是大龄女青年,迟迟嫁不出去最大的可能还是因为她是罪臣之后。在解忧公主远嫁后的近27年中,史料也没有记录她在西域的政治活动。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乌孙昆弥军须靡死后,他的堂弟翁归靡继任为乌孙昆弥。改嫁翁归靡后,解忧生下三男两女。与解忧公主同时改嫁翁归靡的还有解忧的对头匈奴公主,她为翁归靡生了一个儿子,叫乌就屠。远嫁的解忧公主再次回到史料中则是27年之后。在这27年之间,汉与匈奴、汉与西域诸国之间发生了很多故事。既然新任的匈奴单于送回了扣押的汉使,汉武帝也命人释放了扣押的匈奴使节。汉匈之间路途遥远,匈奴使节需要人护送,这一重担落在了中郎将苏武身上。大汉气节的故事又将再次上演。苏武出使这一年是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副使张胜,兼使常惠,护送被扣的匈奴使节返回匈奴之地。苏武带领使团进入匈奴汗国国都(现蒙古国哈拉和林市)时,一个计划正在匈奴内部悄悄酝酿。计划的内容是杀死丁零王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然后回归汉朝。计划发起人是缑王和虞常,这两人本都是匈奴人,当年跟随浑邪王降汉,成为汉朝军队匈奴兵团的将领。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赵破奴找水被俘,他的军队2万人集体投降,当时缑王和虞常就是赵破奴手下的将领。虞常与使团的副使张胜在长安时是朋友,这次在匈奴王庭相见,两人都不胜感慨。虞常私下拜访张胜时对他说:我的亲人都在长安,当初投降是迫不得已,现在我们准备射杀卫律后回归汉朝。张胜当时可能也想借此事立功封侯,就没有告诉苏武,还给了虞常一笔钱作为资助。一个月后,匈奴单于外出打猎,缑王和虞常带领70多人准备行动。但是消息败露,匈奴军队包围了缑王府。缑王战死,虞常被擒。“虞常事件”一出,张胜怕了,就把对虞常私下的承诺告诉了苏武。苏武得知详情后说:虞常被捕,必招出与汉使勾结之事,会殃及使团,那时就辜负了国家的重托。于是拔剑准备自杀,兼使常惠拦住了他。这个常惠出身贫寒,太原人,主动应募出使匈奴。此人也是胆略过人的英雄人物。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于是单于大为恼火,朝议时,决定诛杀全部汉使。但是,左伊秩訾王是温和派,他提出反对,认为虞常等人的目的是杀卫律,并不是谋反,所以如果汉使投降,可授予大任,决不可因此事与大汉结仇。那么卫律是谁呢?为什么缑王、虞常、张胜都想杀死他?这个卫律的父辈是生活在浐水(今陕西省蓝田县)的汉地胡人,卫律自小在长安长大。他与李延年是朋友。卫律能与李延年混在一起,那么两人肯定有情趣相投的一面。后来,李广利投降匈奴,卫律为了利益设计谋杀李广利。李延年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极高,但其在《史记·佞幸列传》中是排名第一的靠谄媚而得宠的佞臣。李延年靠汉武帝宠幸妹妹才得协律都尉(二千石的高官)一职。当时,汉武帝也很宠信李延年,甚至到了同起卧的地步。李延年有个弟弟叫李季,因外戚得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这兄弟俩忘了汉武帝是由于李夫人长得漂亮,爱屋及乌才会宠信他们。李夫人生昌邑王刘髆(bó)后不久就病死了。按理说李延年、李季兄弟俩应该收敛点,但二人依旧放肆如初,李季甚至奸淫后宫宫女。汉武帝盛怒,诛杀了李延年、李季兄弟全家。当时,李广利在塞外征大宛,才没连坐。李延年曾向汉武帝推荐卫律作为汉使出访匈奴汗国。出访是成功的,但卫律从匈奴汗国回来的路上,得知李延年全家被诛,怕牵连到自己,于是逃亡到匈奴汗国。事实证明比敌人更坏的往往是叛徒。因为卫律常年生活在长安,对汉朝的官制、官员很熟悉,对长安的布局、城防也很熟悉,所以卫律投降,匈奴单于还是很重视的,封他为丁零王,封地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但长住汗都,与单于共商大事。匈奴单于命卫律去审问苏武。审问中,苏武拔出佩剑对常惠说:无端地蒙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尊严受到侮辱,还有什么脸面回长安?言必,苏武拔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抱住苏武,忙找医生抢救。苏武昏死过去,常惠带人哭着把他抬回营帐。草原民族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民族,苏武的气节令匈奴单于很震惊。于是,每日早晚派人探问苏武的病情。在单于看来,有气节的人都是有大才的人,于是要卫律劝降苏武。卫律来找苏武。卫律未曾料想的是,能把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可能被荣华富贵所诱惑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人的一大缺陷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价值观。对卫律来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对苏武来说,活着就要活得有骨气。这是一场血腥的会面。卫律当着苏武的面审问了虞常,并当着苏武的面砍下了虞常的头,然后剑锋指向张胜说:你与虞常密谋刺杀本丁零王,罪该万死,如若投降可免一死。张胜吓得马上下跪,愿意投降。然后,卫律又剑指苏武,苏武面不改色。卫律与苏武关于价值观的对话,被记录在《汉书》之中。卫律:降,荣华富贵,封侯升爵,牛羊满山。不降,利剑穿喉,抛尸荒野,无人知晓。苏武:南越国王杀了汉使,被屠城,其国领地被划为大汉的九个郡。大宛国王杀了汉使,汉军出征,之后长安北门挂着国王的人头。朝鲜国王杀了汉使,亡国亡家,其地变为大汉的四个郡。如果匈奴也想亡国,那就从杀我开始吧!卫律:张胜是副使,预谋刺杀,正使也该连坐。苏武:我不是张胜的同谋,也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卫律:我投降了匈奴,蒙受大恩,尊为王爵,采邑万人,牛马满山,享受富贵。先生,如果你答应投降,明天也可如此!苏武的目光看着苍天,闭口不言。卫律:我们以前在长安是朋友,以后还是朋友。如果不降,今后尊卑有别,先生再想见我就很难了。苏武:你背叛君主、父母,甘心犬马,我为什么要见你?单于既然信任你,让你来辨明是非,你不公平处理,是想用杀汉使的办法挑起两国争端吗?卫律知道无法劝降苏武,于是向单于汇报,单于因此更加敬佩苏武的人品。为逼苏武投降,将他关在野外的地窖中,断绝饮食。苏武在地窖中,饮积雪,吃羊毛,竟然没有死。这让单于非常震惊,认为有神帮助他。于是将苏武流放在北海,让他放牧公羊并承诺,公羊生崽,苏武便可回归中原。拒绝投降的常惠等人也被流放到荒野。这之后,就有了李陵的兵败投降。在苏武被流放的第二年,汉对匈奴进行了军事打击。这一年是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军出塞的目的是打击匈奴右贤王部。3万大军出酒泉,攻击目标是位于西域东天山一带的游牧地蒲类。汉军突然出现,匈奴人来不及集结,抵抗的被杀,未抵抗的被俘。这次出击的军事长官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军事行动在于速战速决,特别是对匈奴的攻击,因为匈奴并无常备军,人人可纵马骑射。很快匈奴人就集结成大军,汉军在回撤途中被困。缺粮短水数日之久,汉军伤亡不断增加,李广利无计可施,面临着可能全军覆没的困境。李广利并非将才,任用李广利为将,其实是汉武帝征战生涯的一处败笔。为将之道:智、信、仁、勇、严。智排第一,勇为第四,当两者欠缺时,则为愚将。李广利不是欠缺两者,而是五者皆欠。在这次西域边缘的交锋战中,凸显出了一位名将——赵充国,时任假司马,以现在的军职对应的就是军队的副参谋长。赵充国是陇西上邦人,17岁时全家移民至边塞的金城郡,是戍边屯垦的良家子弟。他为人沉稳有谋略,好习兵法,决断勇敢,长年在匈奴与羌地生活,语言优势不可轻视。在李广利无计可施时,赵充国组织了百人的敢死队,向匈奴兵团的软肋部发起攻击,打开了一个缺口,贰师兵团随后突出重围。此战,汉军伤亡高达三分之二。赵充国身负20多处刀箭伤,汉武帝刘彻亲自察看伤情。之后,赵充国被任命为中郎将,开启了他的征战生涯。这一年,赵充国37岁。在这一年的征战中,历史上的悲剧将军李陵也在征途中。李陵是李广的孙子,遗腹子,曾当过刘彻的警卫,后被任为骑都尉,当时他率5000兵在酒泉、张掖一带驻防。当李广利出兵西部匈奴时,李陵的任务是保障贰师兵团的后勤补给线。李陵并不愿与李广利之流为伍,于是要求带自己的5000兵向南挺进,分散匈奴的注意力。汉武帝觉得李陵有李广之风,于是答应了李陵的请求,并告知李陵,由于征用的军队太多,缺少战马。李陵部只是步兵。汉代的步兵是有马拉战车和辎重车队的,并不是一匹马都没有,而且主要将领也是配有战马的。军队作战,最忌讳的就是将帅不和。原本李陵出发时,壮志凌云。当年霍去病“马踏匈奴”,而李陵的理想是“脚踏匈奴”。但此时,军队内部出现了不同意见。汉武帝的策略是,李陵部向南搜索,如遇强敌,后撤时由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军出塞接应。但路博德上书说:正值秋季,匈奴草黄马正肥,正是掠夺的季节,这时候应该以守为攻,不宜进入匈奴腹地。李陵兵团应该暂停进攻,等来年匈奴牧马草原、人力分散时再战。李陵的壮士之行受到质疑。汉武帝认为,李陵胆怯,所以让路博德对自己说出敷衍之词。另外,李陵不愿当李广利的部将也让汉武帝心生不满。于是,汉武帝命令李陵立即出兵,由居延海之北向浚稽山南麓龙勒水搜索前进,如未遇匈奴兵团,就撤至受降城。同时命令路博德从西河郡出塞,与还在草原上游荡的因杅(yú)将军公孙敖会合,掩护李陵兵团。李陵出发了,步行30天后到达浚稽山。他把沿途的山川水势、兵要地志绘成图派人送到长安。李陵与爷爷李广的命运极为相似。不久后,李陵的部队遭遇了匈奴3万人的主力军团,主帅正是挛鞮且鞮侯单于。李陵随即将部队带到两山之间的谷口,用粮秣车在四周布防,命人在车阵外盯控,构筑工事。匈奴军发现李陵部人数不多,直攻李陵军营。汉军前排士兵迎战诱敌,然后撤回战壕,后排弓箭手万箭齐发,匈奴损失巨大,后撤。汉军击尾,斩杀数千人。当时汉军装备里有连弩,一种可以连续发射箭杆的武器。单于不敢再攻,调兵增援,匈奴围攻兵力增至8万。如果我们还原现场,就是5000步兵边战边退,数万匈奴骑兵游离于两侧和尾部,时而攻击,时而休战。李陵的士兵是楚军,个个武功绝伦,人人力能扼虎,算是“特种兵”,战斗力极强。就这样向边境回撤,走了数日,到达一个山谷,汉军突然回击,再挫匈奴骑兵,但汉军也伤亡较重,于是李陵下令:士兵受伤三次以上的,可以乘战车,受伤两次以上的可以驾车,受伤一次的继续战斗。于是,李陵军团再次回击,斩匈奴3000多人,抢夺匈奴战马武装自己。然后,改向东南,沿龙城旧道前行,目的是尽快到达边境。在匈奴的尾随下,汉军到达芦苇茂盛的大泽时,北风刮起,匈奴从上风放火,准备把汉军烧困在大泽的芦苇丛中。火借风势滚滚而来,高原湖面上浓烟四起。李陵下令,在下风放火,烧出隔离带,以绝火势。火的热气,会改变局部的气象。隐藏在冰泽中的汉军张弓搭箭。匈奴骑兵待烟尘退去,啸叫着冲锋,准备马踏焦尸。当他们冲过隔火带时,芦林中突然万箭齐发,汉军再胜。李陵军再折返向南,进入山丘地带的丛林中。此时已是冬季。匈奴再度攻击。这场丛林战,李陵部再次击杀匈奴数千人。这支顽强的军队让匈奴单于认为是汉军的诱饵,所以匈奴军团只是尾随,不敢大举进攻。匈奴的指挥官们认为,面对区区几千步兵,如果不能战胜,会让汉人蔑视。如果在山林中不能取胜,再向前就是平原,离边境就近了。于是,匈奴军队决定强攻。李陵军团被困山林,但战斗力依旧很强,每天数十次交战,又斩杀匈奴2000多人。匈奴人认为这是块硬骨头,啃不动,准备撤军。李陵此次兵败的主要原因是下属军官带兵缺少“仁”与“信”。如此艰难的苦战都扛过来了,却在关键的最后一战出了问题。这时候,李陵军中的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受到上级校尉的辱骂和殴打,气不过,就投奔了匈奴。这个军侯到了匈奴军中,马上把李陵部的底儿全盘告诉了单于:李陵军团并没有后援,目前方向也不明确,后退之路上也没有埋伏,且他们的箭将用尽。目前只有李陵的警卫部队和成安侯韩延年的建制还全,约有800人。加上其他残部也就3000人左右。李陵指挥部的战旗是黄白色,如果集中兵力攻击,可以击败。此时的李陵军团被困山谷,退路被断。匈奴兵团遍布山顶,向山谷中射箭。箭如雨下,盾牌上“长”满了箭杆。李陵率部再次突围,到达鞮汗山,这里距汉军边防部队只有90千米。李陵再次率部血战,箭终于用尽,于是放弃辎重。在连续的强力作战中,弓折戟断。连续的长途行军让士兵们疲惫不堪。士兵砍下车轴当武器,随军的文书握着刻竹简的笔刀。这是一群以死肉搏、视死如归的勇士。部队退入峡谷,包围圈在缩小,单于率部堵在谷口,两边的山头滚下巨石,双方的杀声震天。李陵部再也无法突围。如此顽强的对手,让匈奴人很敬佩。匈奴军中的士兵高呼着:李陵、韩延年投降,可得高官厚禄。如若不降,杀你个片甲不留。黄昏来临,匈奴强攻不下,歇战,谋划着继续招降。夕阳西下,残阳如血。大漠的寒风下,战旗猎猎,重伤的士兵哀号阵阵。士兵短暂休整,嚼着干粮、啃着冰块。李陵脱去铠甲,独自出营地侦察四周地形。他想刺杀单于,但现实是他根本无法靠近单于。回营后,李陵召集众将士,长叹一声说:目前败局已定,援兵无望。于是下令砍倒战旗,将值钱的物件埋于谷中。然后李陵再次长叹:苍天呀,如果我们还有箭弩,就可以突围。天明之后,匈奴如果再次攻击,我们将葬身于此。不如趁夜黑之际,各队分散突围,如有人脱险,请将我们苦战的真实情况上报天子。然后分发干粮,约定先到达边境遮虏障的接应后面的人。那天半夜,李陵命击战鼓,但鼓已破,不得响。李陵、韩延年跨上战马,率10余人向南突围,部下分散突围,匈奴骑兵数千人围追。回到边塞遮虏障的将士只有400多人,突围处距汉匈边界最近的屯兵点不过百里。成安侯韩延年战死。韩延年的父亲是韩千秋,曾任济北国相,在攻击南越国时捐躯。武帝感动,封他的儿子韩延年为成安侯。韩延年出兵前是太常卿,位列九卿之首,二千石的高官,匈奴单于想擒服他,但韩延年在匈奴的围追堵截下奋力拼杀,身中数刀,至死不降。相门虎子,相隔十年,父子两代相继为国捐躯。此战,李陵被俘,朝野震惊。先期送地图回来的李陵部将陈步乐闻讯自杀。此事很久后汉武帝刘彻才反应过来,认为当初命路博德接应的命令下得太早,这个老家伙认为给李陵打下手掉价,并没有接应。刘彻下令封赏回归的李陵残部。原姑师国的小月氏居民被赵破奴、王恢内迁后,匈奴人与盐泽一代的姑师人占据了小月氏人故地,称为车师。当初,匈奴介和王成娩降汉,被封为开陵侯。刘彻命开陵侯成娩引兵出征,夺回车师、高昌。因为先前有了赵破奴700骑破楼兰、车师的先例,这次开陵侯所带的人马并不多。先到达楼兰,将楼兰的士兵集中后,攻车师。此战拉开了汉与匈奴长达50年的“五争车师”之战。匈奴得知汉军出兵的消息后,统管西域军务的右贤王派出数万骑兵,千里驰援车师,开陵侯成娩兵败。“始争车师”以汉军失败告终。当时,汉匈双方频繁作战,互相之间投降极为正常,投降后再回归也很正常,一样能得到重用。比如赵信本是匈奴小王,战败后投降汉军,成了汉军的将军,被封为翕(xī)侯,在卫青手下任前将军,多次立战功。后来又战败,赵信又投降匈奴,因熟悉汉地,被匈奴单于器重,封为自次王,娶了单于的妹妹。再比如,李陵与匈奴鏖战这一年,曾700骑平楼兰、车师的浞野侯、鹰击将军赵破奴,被俘后投降匈奴,损失2万多人。在李陵战败时,赵破奴又从匈奴之地逃回长安,未受处罚。所以,当时李陵只是暂时被俘,只要有机会他还会归来。公元前97年,20万汉军再次出击匈奴,从朔方、雁门、五原出塞,主帅还是李广利。汉匈两军在余吾水南岸会战,打了10多天,李广利兵败。由雁门出塞的因杅将军公孙敖受领了一个任务——找到并接回李陵。但是公孙敖部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战败。回归后,为推卸战败的责任,公孙敖向汉武帝报告:据俘虏称,战败的原因是李陵投降了匈奴,并指导匈奴军队作战,打败了汉军。汉武帝震怒,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后来汉朝得到消息,因为匈奴人发音不准,听错了,指导匈奴军的不是李陵,而是另一个降将李绪。这时候,李陵跟苏武一样,只是被囚困于匈奴之地,并没有投降。而被俘的士兵与他在一起,准备着有机会时返回中原。得知全家被诛杀的消息,李陵悲痛至极,投降匈奴,并派人刺杀了李绪。这个李绪深得单于母亲的喜爱,被杀后,单于母亲大怒,要诛杀李陵。但是挛鞮且鞮侯单于认为李陵是个军事天才,就把李陵藏在了北方的坚昆部。直至单于母亲去世,李陵才回到匈奴王庭。单于把女儿嫁给李陵,封他为右校王,统率坚昆部。大文豪辛弃疾曾为李陵赋词:“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绝笔信。在写这封绝笔信时,《史记》已完稿。之后,司马迁再未写过文章。任安是一名犯人,给监狱要犯的信一定经过审核,汉武帝刘彻肯定看到过这封信。大概在写信后不久,司马迁就死了。自杀?病故?意外?诛杀?冤杀?没有记载,不得而知。这封信中产生了诸多的成语和惯用语。时至今日,我们还常将其挂在嘴边。这封信对人性做了深刻的分析,对官员的善恶下了精准的定义!时至今日,这些定义依旧深刻、在理。先说谁是任安以及司马迁为什么要写信给他。任安是荥阳人,孤儿,生活贫困,以给人驾车为生,当过小吏,民众的口碑极好。后来汉武帝出游路过任安做官的地方,他因为没有浪费民财搞形式主义而被罢官。之后他到大将军卫青的府上当了门客。任安在大将军府认识了一个朋友叫田仁,两人都家境贫寒,无钱贿赂管家,于是被安排给卫青养马。田仁曾对任安说:大将军府的管家狗眼看人低。任安回答:大将军都有眼无珠,不识人,何况他的管家。有一次,卫青去平阳公主家做客,任安和田仁作为警卫或车夫随行。吃饭时,两人被安排与平阳公主家的仆人坐在一张席子上共食。任安愤然,拔出配刀,将席子割开,与平阳公主的仆人分席,以示尊严。后来,汉武帝刘彻派人到大将军府选拔侍从,卫青选了门客中10位家庭富裕的人,给他们准备鞍马、服装、佩剑。卫青是个私生子,也是奴仆出身,所以他内心对权贵有天生的畏惧和敬仰。刚好有一名“酷吏”赵禹来卫青家做客,卫青将准备推荐的人让赵禹审核一下。这10人被叫来“面试”,赵禹逐个交谈,结果大失所望。赵禹就对卫青说:皇上有知人之明,如果这些人去了,就是木头穿着人衣,会让皇上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官就会推荐什么样的人。这些人有财无能,会让皇上看低大将军。于是,大将军府的百余名门客,依次被唤来让赵禹挑选。赵禹只看中了任安与田仁两位。汉武帝刘彻是会用贤才的能主,召见任安与田仁两人时,让他俩相互评价一下对方。田仁说:手执鼓槌,傲立辕门,使将士甘心情愿、视死如归,我不如任安。任安说:决断嫌疑,明辨是非,让官员不令而信、百姓爱戴,我不如田仁。此后,两人为官清廉,官誉天下,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后来又都因“巫蛊之祸”被冤杀。任安在当益州刺史时,给好朋友司马迁写过一封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请求司马迁利用其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机会,多为国家举荐人才。司马迁时任中书令,也就是皇帝“秘书”的角色。接到这封信后,司马迁并没有回信。几年后,直到任安进了监狱,马上要被押往刑场,司马迁才回了这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一、任安是自己的知音,现在任安为小人所害,将要赴死,如果不把心里的愤懑告诉任安,将留下永生的遗憾。二、就算自己的才能像和氏璧一样稀缺,自己的品行像圣人那样高尚,可是受了腐刑之人,不可能再度荣光,多言反而被人耻笑,故不愿自取其辱。三、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自己虽然平庸,但保持着气节,处于一个污浊的人情氛围中,每做一件正义的事,总会有人说三道四。想引导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总是让自己受到伤害。郁闷时,无处述说,两眼茫然。钟子期死了,伯牙一辈子不再弹琴。为什么?知音难觅。四、一个人的荣辱观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君子立于世,必须有“五德”。人生最大的灾祸就是贪利,最大的悲哀就是心伤,最大的丑行就是忘本,最大的耻辱莫过于被处宫刑。五、自己沾了父辈的光,留在京城做了个小官,未做出什么大贡献:一不能进纳忠言,出谋划策,得到信任;二不能拾遗补阙,招纳贤才,推举能人;三不能纵马扬刀,斩将夺旗,攻城略地;四不能谋取高位,积累资历,光宗耀祖。所以只能谨小慎微,保全自己。六、以前自己位于小吏之列,也曾义愤填膺地发过一些微不足道的牢骚。那时候没有利用机会为国家出谋献言,现在与宦官为伍,若再昂首扬眉、评论是非,就是轻视朝廷。七、自己并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也没有乡亲们的拥戴,能顶替父亲的官位为国家出微薄之力,就不能有太多的奢望。所以,断绝了社会往来,忘掉家中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如何专心供职,以求得信任。在这封绝笔信中,司马迁说了受辱的原因。司马迁说,他与李陵不是一类人,没有什么交集,更不是朋友。但是据他观察,李陵不是庸常之人,他讲孝道、守信用、尊长幼、不贪财,为人谦和,自甘人下,总想着为国赴难,具有国士之风。李陵出兵,未败之前,朝廷收到捷报,朝臣们兴高采烈,颂扬皇帝的英明决策。李陵战败,那些稳坐朝堂、拥妻抱子、享受荣华富贵之辈,竟群起栽赃构陷。李陵转战千里,箭已尽,路已绝,救兵无望,将士死伤遍布荒野。然而李陵振臂一呼,将士们立即跃起,眼中含着泪,身上淌着血,强忍疼痛,举着车轴,握着笔刀,冲向寒光的马刀,与敌人血肉相搏……所以,李陵投降只是权宜之计,必会寻机归来。司马迁只是为一位国士说了几句公道话,便遭宫刑。按照法律,只要交出一笔赎金,就可以免罪,可是司马迁没有钱。朋友中没有一个人来看他,也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最亲近的长官、同事、亲信,没有一个人帮他说一句话,像避瘟疫一样远离他。司马迁说,他的先祖不是开国元勋,家中没有免死的铁券丹书。他的工作是历史、历法、天文星象。外人看来,这属于算命卜卦,等同于巫师之职,毫无尊贵可言。在狱中,他手脚被捆,戴着刑具,赤裸着身体,任人欺辱。见了狱吏怕被殴打,不由自主地下跪,唯恐狱吏不高兴,大气都不敢出。为什么?在强权和暴力面前,人哪里会有尊严。韩信、张敖这些曾称王称霸的人进了监狱也是如此。大将周勃率百万之军,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但在狱吏面前也是瑟瑟发抖。窦婴、灌夫、季布,这些人都曾是王侯将相,当穿上囚衣、戴上镣铐时,不去自杀,维护士大夫的尊严,宁愿偷生于尘埃之中。古今人性便是如此,谁能逃脱?人之常情,无不贪生怕死,思念亲属,眷恋妻儿。一旦遇到正义公理,又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君子的气节!司马迁为什么要活着而甘受其辱?因为他的文章还没有写完,他想让毕生的心血流传于世。司马迁说,生前富贵、死后无名的人多了。但是,有些人能够名垂千古。文王被囚推《周易》,孔子失意修《春秋》,屈原放逐作《离骚》,孙膑剁足留《兵法》,左丘明目盲撰《国语》,吕不韦被贬著《吕氏春秋》,韩非子囚禁写《说难》。《诗经》数百篇,皆为忧国忧民的宣泄。司马迁说,人心忧郁悲愤,没有申诉的渠道,才追述过往的事,预测发展的规律。著书立说,使人的愤怒得以平衡,借文字以展大志宏才。他将精力投入到被认为“毫无价值”的辞章之中,收集天下遗闻旧事,综合分析,考察本末,梳理兴衰,品鉴成败,查找规律,警示后人。已完成130篇的表、书、本纪、世家、列传,用以研究天道人和,了解古今变局,分析与辨别,以史为鉴。这就是他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的原因。司马迁树立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全文2397字,字字珠玑。当时是刻在竹简上,如果译成现代文,2万字也说不完,如果注解成书,20万字并不为过。有血有肉、胸怀壮志、忧国恤民但无能为力的司马迁跃然于竹简之中,历经两千多年而不朽。不知道汉武帝看过这封《报任安书》后,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