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与乌孙的和亲,另一个藏在汉武帝心中许久的梦想提前出炉。在这之前,从西域回来的使者告诉汉武帝刘彻,大宛有良马,能日行千里。但大宛人为了不让汉使看见,将马藏在了贰师城。于是,汉朝派出一个使团前往大宛,要求大宛为大汉提供汗血宝马。马没牵来,汉朝的使臣也没活着回来。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兵远击大宛,拉开了大汉征战西域的战幕。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看,刘彻不远万里打击大宛,其实是为了获取重要的战略物资——战马。因此,有些史学家评论认为,汉武帝远征大宛致使数万人丧生是为了满足帝王个人的声色犬“马”。当年对匈奴的漠北之战,虽然汉军大获全胜,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出发时,10万骑兵,14万匹战马,归来时只剩下3万战马,可见汉军的伤亡之大。见过汗血马的人,如果再看“蜀身毒道”上的驮马,会认为云南驮马甚至不及西域的驴大。同样是骑兵,骑在驴背上与骑在汗血马背上作战,感觉自然截然不同。骑驴作战本就低人一大截,在战术上已无任何优势可言。优良的战马也是在战争中决胜的关键,所以,汉武帝刘彻要遣使大宛。像张骞这种能文能武的外交官是不多见的,所以在出使大宛的人选上,汉武帝一再斟酌,试图再找出一位类似张骞的能人。去西域的路途遥远,如果是文官出使,他们有智谋但身体羸弱;如果是武官出使,他们作风武断,但身强体壮、不畏艰险。这次奉命出使大宛的汉使叫车令,武士出身。出行时,他带着千两黄金和一尊纯金铸的马,想以此交换大宛的汗血马。外交官应该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机智灵活的头脑、软磨硬泡的耐心、广大远博的知识、运筹帷幄的眼光以及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语言技能方面,至少能和大宛人流畅交谈。很明显,车令并不具备这些能力。之前,大宛使节在长安吃喝玩乐,接受重金赏赐时的花言巧语,让汉武帝刘彻在选择汗血宝马的使者问题上欠缺考虑。车令带着随从出玉门,穿沙漠,过戈壁,翻达坂,越葱岭。用了一年时间,一行人艰难地到达了大宛国。此时,多名随从已病死于途中。车令见到了大宛国王毋寡,提出了以金马换汗血马的要求。但大宛国王断然拒绝了。毋寡之所以有拒绝的底气,是因为大汉至大宛路途遥远,隔着盐泽,途中草木不生,水又苦又咸,不能饮用,使节在来的路上都死了一半,汉军不可能派兵远征。走沙漠之北,有匈奴挡道。走沙漠之南,无水草,少城堡。况且,汗血马对大宛来说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数量有限,不能随便送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大宛邻近匈奴,如果把汗血马给了汉朝,就有可能遭到匈奴的报复,这对大宛来说得不偿失。车令是个武士,长于田野,不懂外交辞令,也不具备外交官的能力。大宛使臣到达长安时,汉朝给他们提供好酒好肉,让他们尽情地吃喝玩乐,临行还赠给丝绸、黄金、漆器等珍宝。而车令千里迢迢来到大宛,大宛国王竟然没有好脸,说话时连讽刺带挖苦。车令恼了,对大宛国王怒目相对,破口大骂。之后,车令一锤子把金马砸了,拂袖而去。大宛国王也怒了。这是大宛的地盘,汉使竟然如此嚣张,好歹大宛也是拥有30万人口、6万军队的大国。于是,大宛国王下令将车令等人驱逐出境,并派人前往边境的郁成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让郁成王命令守军在汉使返回时将他们全部诛杀,所带的黄金和礼品全部抢回。我们可以想象,当车令带领随从到达郁成城下被大宛人屠杀时的惨烈场景。此一行人,长途跋涉,无功而返,面对突然出现的反目成仇的大宛士兵,众人拔出腰中的佩剑,拼死以搏。面向东方倒毙时,他们心中一定呼唤着:陛下,发兵吧,灭了大宛。当时,西域至汉的其他使节得到这个消息,立刻上报长安。汉武帝震怒。屠杀汉使,一个不留,这还是西域城邦第一次对汉使下这么重的手。汉武帝召来曾出使大宛的使臣询问大宛国的国力。有个叫姚定汉的使臣说:大宛兵力弱,城防差。三年前,赵破奴只带了700骑兵就降伏了楼兰、车师,此次大汉只要出兵3000,强弓硬弩,便可灭了大宛。汉武帝深信不疑。汉武帝曾将归降的匈奴浑邪王部4万人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五原这五个郡屯田。于是调兵,汉武帝下令从匈奴屯垦区抽调匈奴士兵6000人,各郡街上的地痞、流氓也抓来充军,就这样凑了数万人。他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由曾跟随赵破奴击楼兰的王恢带路,出兵远征大宛。为什么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呢?因为据说汗血马就藏在大宛的贰师城,看来大汉这次是志在必得!但李广利,终将成为笑柄。此时,汉武帝才发现,边塞上能征善战的武将,朝廷中能治国安邦的文臣,已经寥寥无几。这些人,不是自杀就是被杀了。于是汉武帝下诏给各郡,向全国征招贤才。汉朝还没有科举取士的制度,官员主要靠举荐。举荐的人出了问题,被举荐人和举荐人同罪。前期的很多能臣、武将死于直谏和官场阴谋,包括主张修建朔方城的朱买臣。这个李广利原本是一个市井混混,出生于一个戏子家族,没有什么本事,但能歌善舞。李广利有个弟弟叫李延年,不知犯了什么罪,被赐宫刑,在汉宫内负责养狗。后来,李延年因为歌唱得好、曲谱得妙,被当作人才举荐给汉武帝。当时大才子司马相如等人负责填词,李延年负责谱曲演唱。有一次,李延年唱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就是音乐史上有名的《佳人曲》,也是“倾城倾国”这个成语的原出处。汉武帝听着美妙的歌,不禁长叹一声:这世上真有如此美丽的人吗?陪着刘彻一起听歌的平阳长公主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美貌的人呀!于是,汉武帝召来一见,确实美貌非凡,妙丽善舞,被纳为夫人。李延年的妹妹,原本就是一个舞女。李氏家族因为一首歌而得荣华富贵。李家因李夫人而成为外戚,李延年被封为乐府协律都尉,佩两千石印绶。李夫人给汉武帝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就死了,临死前她请求刘彻照顾她的兄长。汉武帝重情,原本想给李广利封侯,但李夫人虽然得宠,也只是个侍妾,地位不够尊崇,而封侯必须有战功,“白马之盟”的祖训不能变。攻打大宛是一个立功的机会。于是,李广利被任命为贰师将军出兵了。柏梁台火灾的那一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汉武帝下令征收小官吏和平民的马匹充实西征兵团。这年秋,蝗虫满天,成灾。李广利率骑、步兵数万人出征。出了玉门关,沿南道进入西域,入楼兰。过了罗布泊,再向西行,途中的小国望着看不到边的汉军卷着黄沙而来,都紧闭城门,不给汉军提供食物。李广利所带的这些人,并不是正规军,一路上掉队、跑路的人不少,战斗力极差。能攻下一个城,就有饭吃。有时,连个小城也攻不下来,就绕着城走。路途遥远,汉军缺乏粮草,一路上战死、饿死、病死、渴死的人不少。这次出征,缺乏正规有效的组织。大军出动,所需的军需粮秣、饮水没有准备好。向导王恢估计也就是去过几个西域小国,对道路的艰险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今天,我们可以从《史记·大宛列传》中了解到当时大宛的一些情况。大宛国在匈奴的西南,在长安的正西,距离长安大约1万里。大宛国与乌孙国不同的是,大宛也是农耕社会,当地人种稻子和小麦,产葡萄酒。那里有城墙和房屋,大小城镇有70多座,民众大约有30万。士兵善于骑射,用的兵器是弓箭和矛。北邻康居,西接月氏,东北靠乌孙,西南与大夏接壤,东边是于阗和扜弥(今新疆于田东北部)。李广利本就是只懂街头打架斗殴的混混,并无军事常识,他率领的士兵也多数是市井流氓,个个欺软怕硬,所以这支打着汉军旗号的远征军,实际上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原本西域上万人的城邦就很少,供应能力有限。汉军远征,各国都以为是攻打本国,所以紧关城门。西征大军晃晃悠悠地到达了大宛的第一个边塞郁成城——车令等人以死殉国的地方。这时,远征军只剩下几千人,而且个个面黄肌瘦,疲惫不堪,毫无战斗力。汉军围攻郁成城,被郁成王击败。李广利原本想绕过郁成城,直攻大宛首都贵山城,但与其他将领商量后认为如果攻贵山城,难免腹背受敌,于是决定撤军回长安。而此时,匈奴猛攻定襄、云中,击败汉朝驻军。之后,匈奴军一边撤退一边毁坏沿途的汉军军事设施。匈奴右贤王部攻击酒泉、张掖。西征部队回到敦煌时,距离出发已经过去一年了。出发时雄赳赳、气昂昂的万人大军,只剩下数百人的残兵败将。李广利向汉武帝刘彻上书:“道路遥远,缺乏粮草,士卒不怕战斗而怕饥饿。所剩下的士卒不多,难以攻下大宛王都。请求暂且修整,补充兵力后再去攻打。”刘彻接到上书,大怒,派使者到玉门关,传旨:军队敢有入关者,斩!汉军第一次远征大宛,因轻敌出师,指挥不利,保障不足,以惨败告终。这一年是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广利兵败大宛的消息传到长安城,天子汉武帝刘彻大怒,长安的勇士也大怒。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段经典的对话被记录在《战国策》的一篇文章中,名叫《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唐雎出使秦国,交涉安陵君的土地,和秦王起了争执。秦王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什么叫天子之怒吗?天子之怒,将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匹夫之怒,不过摘掉帽子,踢掉鞋子,以头撞地而已。唐雎说,这是庸人之怒,并不是勇士之怒。如果勇士发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戴孝,今天就是时候。说完,唐雎握剑而起,怒视秦王。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过天子之怒,也有过勇士之怒。在李广利兵败时,大汉王朝与匈奴汗国发生了两件意想不到的事。第一件,汉匈之间连年战争,使双方伤亡都很大,匈奴汗国后期也很少南侵,而是向北扩展,休养生息。同时,匈奴加强军备,又多次派出使节,与大汉交好。于是,汉朝就派北地郡(今甘肃庆阳)的王乌先与匈奴单于接洽。这个王乌在边塞为官,懂匈奴语,去见单于时,他穿着匈奴服装,把汉节放在单于的帐篷外,盘腿与单于聊天叙旧,大谈当年的和亲好政策。单于很高兴,答应送质子去长安,以表诚心。王乌上报朝廷。汉武帝很高兴,又从朝廷派了一个叫杨信的使节出使匈奴。这个杨信出使时趾高气扬,不接受匈奴礼俗。于是,单于生气了,说以前汉匈联姻,汉朝送了很多礼物,我们才相互友好。现在让我们送质子去长安?没门儿!于是王乌再去匈奴之地周旋,单于答应亲自去长安面见汉武帝,汉匈结拜成兄弟之邦!汉朝廷在长安城内修建了豪华的单于官邸,单于派了一名最尊贵的高官先行出访长安。但这个高官到长安不久后就病倒了,大汉的名医抢救无效,匈奴高官死在了长安。汉武帝派出公卿级高官路充国,护送匈奴高官的棺柩回匈奴汗国,并带去大量的赔付金和礼金。但匈奴单于认为高官是被汉朝谋杀的。于是,扣押汉使,出兵骚扰边境。汉武帝命浞野侯赵破奴率拔胡将军郭昌进驻朔方城。这件事发生在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第二件,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匈奴汗国的单于死了,他的儿子挛鞮乌师庐继位,即“儿单于”。这个儿单于性情狂躁,好杀生灵。匈奴国内的官员人人自危,又加上雪灾,大量牲畜死亡。匈奴左大都尉准备发动兵变,杀了儿单于,然后投降大汉。左大都尉先期给汉朝发来一封密信,谋划兵变之事,提出汉军离匈奴王庭太远,不好接应,如果能派兵到边境,就可以发动兵变。于是,汉武帝刘彻派将军公孙敖在塞外修建受降城,进驻大军准备接应。在约定的时间,浞野侯赵破奴带2万人出朔方,向匈奴边境靠拢。但是,左大都尉还没来得及发动兵变,消息走漏,被杀了。于是,儿单于出动骑兵打击赵破奴,赵破奴向受降城撤退。在离受降城还有400里的地方,汉军被8万匈奴兵包围。深夜,赵破奴带着几个人去找水源,又恰巧遇到匈奴的设伏部队,被抓了。汉军没了主帅,于是集体投降。汉军本来是接受匈奴投降,结果自己投降了匈奴。这与汉朝的军规有关,如果主帅阵亡或者被俘,下属都是死罪。所以群龙无首后,大军放弃抵抗,投降。不过没关系,几年后,赵破奴带着这些人又跑回来了。这件事发生在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广利兵败,赵破奴投降,汉朝一下损失了数万人马。要不要再次出征大宛,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朝中的公卿级官员上书汉武帝,请求停止远征大宛,全力对付匈奴。但天子之怒,覆水难收,于是主和派的官员被定罪下狱。汉武帝在全国下达动员令,赦免监狱的囚犯、流氓、恶少、奸商,强征入伍,规定民间七类人必须参战。同时,募集兵员,愿意参战的自带武器、马匹、粮食到敦煌报到。今天,我们在读汉史时,不得不钦佩历史上汉人彪悍生猛、争勇好斗和顽强的探索精神。只一年时间,到敦煌报到的人数就高达6万多,这还不包括志愿参加战斗的民众。首征大宛,街坊邻居没回来的,从军报仇;哥们兄弟没回来的,从军报仇;同学故友没回来的,从军报仇!全国陷入了大战前的风暴,大量军需物资——武器、粮秣、牛羊、战马、驮驴从民间集中到了敦煌。50名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战将从边塞部队被抽调,补充到西征兵团中。在汉武帝看来,西征失利,如果不挽回局势,那么今后西域各国将不把大汉放在眼中,这条西行之路将断送于一次失利的大宛之战。此时,对一个强大的帝国来说,汗血马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帝国不容侵犯的权威。征召的这些人,还不足以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为防匈奴趁机偷袭边境地区,汉武帝又抽调18万正规军进驻酒泉、张掖以北,并在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休屠(今甘肃民勤东北部)筑城屯兵。随西征兵团出行的有水利专家,准备沿途取水,围攻时切断大宛水源。此外,还有驯马专家,汗血马势在必得。此次出动,北道、南道同时进兵,不再怕匈奴袭击。先行的使节通知沿途各国,汉军只为出击大宛,报劫杀汉使之仇,与沿途各国并无关系,各国可视情况提供给养。同时,汉使还给各国带去了大量的丝绸、财物。大军到达车师时停下休整,李广利将老、弱、病、残的军士拢到一起。这些留下来的军士在距车师90里的高昌,在一名校尉的带领下就地屯田、休养,保障大军军需。沿途的西域小国纷纷打开城门迎接。走到轮台国(今新疆轮台县)时,因有过一次闭城让汉军绕道的先例,所以轮台王再次拒绝汉军入城。于是,李广利下令,强攻轮台城。城破后,屠城,一个不留。汉军血洗轮台的消息很快传开,再路过沿途小国时,无人敢抵抗。大军到达大宛郁成城,大宛军出城迎战,汉军箭弩齐发,郁成城的守军大败,逃入城内,闭门不出。汉军不再强攻郁成城,而是直击大宛王都贵山城。擒贼先擒王,此行的目的,是打垮大宛的斗志,并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大军到达贵山城后,围城。大宛人不会打井,贵山城内没有水井,于是,水利工程部队切断大宛城的取水地,让河流改道。贵山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外围勤王的部队被汉军打得丢盔弃甲。大宛求援的康居国兵,此时也怕引火烧身,按兵不动。被围城40余天,贵山城内的贵族们的精神先崩溃了。这些贵族认为,汉军长途奔袭,就是为了要汗血马,报汉使被杀之仇。这都是国王毋寡惹的祸。如果把国王杀了,把他的人头交给汉军,危机就会解除。于是,大宛国内发生政变,国王被杀。而此时,贵山城外围的防线被汉军攻破,大宛最能打的将军被俘。贵山城内那些贵族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轮台国被屠城的恐惧传递给了这些国破时人人求自保的贵族。于是,这些贵族马上派人献上国王毋寡的人头,答应汗血马任由汉军挑选,汉军的战争费用由大宛国承担。只要汉军放弃进攻贵山城,保证城内官员和民众的安全,什么条件都可以谈。公元前102年,李广利二征大宛形势图 李东绘制在李广利看来,此行的目的就是杀国王、抢战马、报汉使被杀之仇,现在目的达到了,可以休兵。于是,他接受投降条件,派人去贰师城挑选良马。然后在大宛的贵族中重新选了一个亲汉的贵族当国王,之后班师回朝。李广利并无军事才能,只是仗着人多势众才得以获胜。在校尉的建议下,他采用蛙跳战术时,并没考虑到可能发生的腹背受敌带来的危险。当时,大军向贵山城挺进,只留了1000余士兵在校尉王申生的带领下监视郁成城的守军。但驻守郁成城的郁成王兵多将广,见大军前行,留下的人马不多,便偷袭了留守的驻军。这1000将士战死沙场,只有个别人逃出,追赶大军。得到消息后,搜粟校尉(军需官,负责征集粮草)上官桀带兵返回郁成城,强攻郁成城。郁成王见大势已去,出逃至康居国。上官桀穷追不舍,追到康居国。康居国王知道大宛国已破,就交出了郁成王。上官桀撤军,返回大宛,途中押解郁成王的上邦(今甘肃天水)人赵弟与校尉王申生是同乡,他越看郁成王越生气,于是,在押解途中挥剑剁下了郁成王的脑袋。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春,汉军凯旋。李广利被封为海西侯,赵弟被封为新畤(zhì)侯,上官桀升任少府,被授予公卿级别的官员100多人,公卿以下级别的官员1000多人。战争打出了大汉的尊严,但两次出征大宛,汉朝损失人马巨大。匈奴原本想趁机攻击回撤的大军,但苦于汉军人强马壮,于是派使臣暗中与楼兰王商议,攻击汉军的殿后部队,封锁西域的道路。刚到达玉门关的汉军西征兵团将领任文得知消息,带兵杀回楼兰,把楼兰王抓到了长安。汉武帝刘彻亲审了楼兰王。楼兰王说:我们是一个小国,处于两个强国之间,不两边听命,就没有一天平安,请求准许楼兰人迁到中原生活。刘彻觉得楼兰王说得有道理,就给了他一些礼物,把他送回国,要求他协助监视匈奴的行动。这种离间计,让匈奴人不再信任楼兰国。汉军两次远击大宛,惨败之后又大胜,树立了大汉的威严,巩固了大汉在西域的地位。这正是刘彻作为战略家的目的。西域各国纷纷派质子入长安,以示修好。为保证西路的畅通,之后,大汉在敦煌与楼兰、车师之间设立驿站,西域之路不再有阻碍。为了保证使节与商旅的安全和便利,汉正式在西域设立校尉领护,武装屯田于轮台、渠犁。《汉书》中,张骞、李广利的传记合在了一起。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分析,李广利两征大宛与张骞出使西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两征大宛,西域之路有可能会重新为匈奴所控制。汉军驻守西域屯田,也为后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划为大汉版图打下了基础。一年多后,大宛贵族觉得李广利所立的新国王昧蔡是汉军远征的罪魁祸首,他出使过长安,所以对汉朝使节唯命是从,过度谄媚,才招致汉的轻视,导致大汉纵兵远击。于是,大宛国发生政变,昧蔡被杀,前国王的弟弟蝉被封为国王。新国王怕汉朝的报复,就将政变的情况报告给了长安,并送太子入长安为人质,答应每年入贡两匹汗血马,一公一母。这是大宛国的内政,汉武帝也不再干涉,并给予了新王赏赐和认可。当李广利第二次远征大宛时,由于汉与乌孙结盟,乌孙昆弥答应汉使的要求,在乌孙与康居国境陈兵,以防康居应大宛之约出兵。这自然离不开细君公主从中斡旋。当初,细君到达乌孙时,乌孙昆弥猎骄靡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希望细君改嫁孙子军须靡。细君不愿意。改嫁意味着再也无法回到家乡,也违背了中原的人伦道德。于是,细君公主上书汉武帝,希望皇爷爷反对,这样她就可以返回中原故土。但汉武帝回信:“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猎骄靡死后,孙子军须靡继承乌孙昆弥位。细君改嫁军须靡。在李广利远征大宛回归那年,细君公主生下一女之后在乌孙山下香消玉殒,时年22岁。细君公主在乌孙的3年时间里,匈奴汗国频繁地变换单于,无暇西顾。先是儿单于攻击受降城的赵破奴,汉军投降之后,又命令军队攻击定襄、云中、酒泉、张掖四郡,之后儿单于病死。儿单于的儿子太小,匈奴贵族改立儿单于的叔父右贤王为单于,挛鞮呴(xǔ)犁湖继位。之后呴犁湖没一年又病死了,他的弟弟左大都督挛鞮且鞮侯又继位,成为第九任匈奴单于。汉武帝对新任单于先祝贺送豪礼,之后写信威胁。信的大意是说:按中原文化的习俗,君子报仇,百代不晚。当年冒顿单于围高祖刘邦于平城。高祖刘邦病逝后,冒顿单于又写信调戏吕后。此事虽已隔九代,但还没完,这些账都记着,总有一天要清算。介绍一下乌孙的习俗。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实行收继婚制,丧夫之妇由继承者或夫家亲属收继。这种原始的婚配主要是为了保持家族的紧密性、完整性、稳定性。当年,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称兄道弟,汉家远嫁公主。后来,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命人写信给吕后称:以己所有,换己所无,向吕后求婚。在汉文化看来,这是在调戏吕后,但是从草原民族的风俗出发,则是表达亲近。这封信在当年差一点挑起汉匈大战。可见文化基础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就可能不同。单于新任,政局不稳,也不愿与大汉为敌,于是且鞮侯回信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我怎么能冒犯?为表诚心,愿意释放历年扣押的汉使,并遣使大汉,送来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