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

第298章 营养不忽悠
  第298章 營養不忽悠
  其實現在場裡做的磚坯足夠填滿窯了,之所以沒有開始點火,主要磚廠大師傅想討個吉利,特意把好日子選在幾天后。
  少安對這些倒不怎麽相信。不過既然人家大師傅說了,他也順勢答應下來,就當求個心理安慰。
  畢竟自己第一次燒窯,討個好彩頭也是應該的。
  王滿銀不知道背後還有這麽多彎彎道道,只是好奇指著不遠處土窯問:“一回能燒多少?”
  “這三口都是中型窯,一窯能燒兩萬五千磚,”
  “那不少了,連軸轉的話,兩個月差不多能燒九窯,就是二十多萬青磚。”王滿銀隨口計算道。
  之前自家箍接口窯時,他拉過青磚,所以對磚窯也算熟悉的。
  根據功能和規模大小不同,黃土高原的磚窯大致分為大口窯、馬蹄窯、地窯。
  最常見是大口窯,它的外形和水桶很像,所以又叫桶窯。這種窯造型簡單,一般直接選處好崖面開挖成型,內部再糊上一層紅膠泥即可。
  窯體整體呈豎筒狀,最底部挖有一條窯道,分別設有大窯門和二窯門,窯內則設有火庭、攔火和煙道。
  另外現在磚頭分為青磚和紅磚,其中大口窯主要用來燒製青磚的。
  青磚燒製過程遠比紅磚要麻煩,講究經小火、中火、大火、燉火,最後還要浸水。
  所謂浸水,就是在磚坯快燒熟的時候從窯頂慢慢往裡邊倒水,使得窯內進一步發生化學反應。
  這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必須要有經驗的老師傅來操作。如果浸水量過大或者過小,都會把磚頭燒壞。更甚者,全窯磚頭廢掉。
  燒製青磚不但麻煩,而且耗費時間也長。
  從點火燒窯到浸水,再到出磚,要半個多月時間。
  不過這樣做出的青磚質地堅硬耐用,幾十上百年也不會壞。也因此,黃土高原人箍窯蓋房都會選用青磚。
  反觀紅磚,價格的確便宜,但質量實在不敢恭維,幾乎沒有人家用。
  有些紅磚外表看起來顏色挺正,只是少了浸水這個過程,往往隨便朝地上一扔就碎成兩截。還有的火候根本不到,裡邊乾脆是磚坯,用手輕輕一捏變成粉末。
  這也是後世那些“武術大師”展示硬氣功時,多采用紅磚的原因。什麽頭碎紅磚,單手劈磚……實話實說,只要不怕疼,一般人也可以做到。
  反正王滿銀從未見過哪個大師頭鐵,敢用青磚展示的。
  少安和姐夫的想法一樣,也打算采用三口窯輪轉的方式燒磚,這樣不至於浪費人工。
  為了留住燒磚的大師傅,他給一天開出三塊錢的工資,當然想盡可能的多產出。
  對於磚廠運作,王滿銀只知道個大概,給不了少安什麽意見。
  所以兩口子打了個卯,說過幾句閑話,又騎車朝供銷社駛去。
  雖然罐子村開著代銷點,不過只出售些日常用品,像衣服鞋子之類的大件,還是要到供銷社購買。
  趁著今天來鄉裡,蘭花打算給小兒子買雙塑料涼鞋。
  從暑假到現在,已經是第二雙了。
  主要現在塑料涼鞋質量太差,再加上王濤整天到處胡跑,新鞋剛穿半個多月帶子就斷裂掉。無奈,王滿銀把火鉗燒紅,才將短塑料帶重新粘好。
  不過只能管一時。
  接連粘幾次後,現在那雙塑料鞋已經徹底成破爛,根本沒辦法再修。
  另外塑料涼鞋出汗後特別滑,一不小心半個腳從前面鞋口伸出來。這也是塑料帶斷裂的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鞋底凹槽容易進泥塊或者石子,穿時經常需要脫鞋後摔打幾下。
  不過說實話,這玩意兒扣起來特別解壓。
  天熱,供銷社門市部沒啥顧客。
  王滿銀和蘭花進去時,見兩個農村婆姨正站在櫃台前挑選布料。
  營業員坐在櫃台內,此刻手中捧著一本《故事會》讀的津津有味,注意力全集中在書上,根本沒有招呼顧客的意思。
  “姑娘,這塊布料太豔了,再把剛才那塊拿給我們看看。”這時,其中一個年長的婆姨開口。
  營業員聽到這話,頓時暴跳如雷。
  “我說你們兩個怎麽回事兒?一會兒要看卡其料,一會兒要讓我給你們拿條尼的料子,到底買不買?不買別耽誤時間!”
  兩個婦女挨了一通訓斥,顯得有些手足無措,臉色訕訕,不知道該說啥。
  對這情況,王滿銀沒感覺什麽意外。
  說到底,還是前些年慣得。
  即使現在,這些售貨員仍然感覺自己身份高人一等,對待顧客愛答不理的。
  後來供銷社徹底沒落,除了運行模式僵僵硬外,服務態度差也是很重要一個原因。
  說話時,對方下意識抬頭看向王滿銀兩人。
  下一秒,她熱情開口道:“啊,蘭花姐,王大哥,你們來了,想買點啥?”
  王滿銀和蘭花都在供銷社工作過,也和售貨員們也打過多次交道。更何況,他現在算石圪節公社首富,身份很不一般的。
  這人名叫高林美,眼睛大大的,長得還可以,早些年更被不少人稱為“石圪節供銷社一枝花”。
  當時很多年輕人都看上高林美,其中不但有工人,還有下鄉插隊的知青。
  就連劉慶立也追過一段時間。
  不過高林美眼光比較高,一般人根本看不上。
  王滿銀聽蘭花講過人家的要求:除了工人外,其他一律不考慮。
  而且人也要長得出彩,最好能像《渡江偵察記》裡扮演李春林的王惠,濃眉大眼,儀表堂堂,身形高大。
  單這一個條件,就讓很多人知難而退。
  有段時間,高林美還對少安有那麽一點意思。只是打聽過後,可能覺得小舅子家裡差點事兒,又不了了之了。
  大概追的人比較多,高林美有些挑花眼睛,遲遲沒有定下來。
  結果稀裡糊塗拖到二十七八歲,成了老姑娘。最後她才在家人的勸說下,嫁給一個死了婆姨的工人,總算圓了夢想。
  伸手不打笑臉人。
  蘭花雖然對高林美的行為有點反感,卻沒有表現出來。
  “小高,我們來買涼鞋,給我那雙三十四碼的看看,”
  “蘭花姐,這些都是,伱慢慢看……”
  見售貨員招呼其他人,兩個買布的婆姨隻得訕訕離開。
  高林美扭頭看了一眼,也不以為意。對方買不買無所謂,反正自己乾一天活就有一天的工資。
  跟著,她又帶著羨慕開口道:“蘭花姐,你現在用什麽牌子的雪花膏,皮膚一點沒變?比我都好。”
  “我用啥化妝品呀,平時就用香皂洗把臉。”蘭花摸了摸臉蛋,有些無奈回答道。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早些年因為環境原因,人們不敢明目張膽的追求美。現在口子放開,很多有條件的女人愈發講究起來。最明顯例子就是胡德祿的理發店,每次逢集,來“電打”燙頭的女人們都會排期長隊。
  與此同時,供銷社的雪花膏、友誼面霜、萬紫千紅潤膚膏等等護膚品,也開始變得暢銷。
  蘭花倒沒怎麽用過,洗臉直接用香皂。不過她的膚色一直很白淨,看上去和村裡的婆姨有著天壤之別。
  也因此,引得不少熟人追問秘訣。
  時間長了,她都解釋有點煩了。
  “真的假的?感覺你看著比我年輕,一點都不顯老。”高林美臉上明顯不相信。
  “可能我每天心情好吧,所以顯得年輕。”
  蘭花只能再次回答道。
  王滿銀當然知道原因,媳婦有這樣的變化,自然是空間水的功勞。
  其實他之前想過,如果有機會的話,自己可以搞個化妝品公司,專門做面膜。只要朝裡邊添加上空間水,效果絕對不錯。
  當然,目前只是想想。
  趁蘭花和高林美交流護膚經驗的時候,王滿銀無意間扭頭看到旁邊架子上食品。
  隨即,他驚訝道:“供銷社啥時候進的方便麵,怎賣的?”
  之前自己來買東西時,倒沒見有賣。
  當然,方便麵在一些大城市已經不算什麽稀罕物了。
  早在六十年代,京城得食品廠就開始手工操作生產方便麵,面條用鴨油炸的。
  有知青過年返回罐子村時,曾帶過兩袋給王滿銀品嘗。
  味道怎麽說呢,一言難盡。面餅乾脆,帶著一股腥味,和後世吃過的方便麵完全是兩回事兒。
  再到七十年代,某海市益民食品四廠用高壓蒸面加油炸的方式,做出真正意義上的方便麵,取名叫“雞蛋方便麵”。
  可惜受限於糧食問題,這款方便麵產量並不高,一年也就生產二百多萬袋,僅僅夠滿足所在城市的需要,普通人根本吃不到。
  方便麵真正開始流行,還是口子放開這幾年。開春王滿銀去京城時,就曾在商場買了幾袋京華牌方便麵。
  這種和後世已經比較像了,至少料包裡邊添加有味精等調料。一包兩毛八,外加二兩糧票,也算人們心中的奢侈品了。
  帶回來後,他和蘭花隻掰了幾小塊面餅嘗下味道,剩余就被家裡三個孩子搶食一空。
  因為吃多吃少的問題,小家夥們還吵了一架。
  沒有想到,現在石圪節供銷社也有出售。既然遇到,王滿銀自然不會錯過。
  中午他和蘭花王濤一人煮一包嘗嘗,順便回憶一下後世的味道。
  “昨天剛到的貨……兩毛五一包,還要二兩糧票。”高美林當即開口道。
  “給我弄二十包,”
  剛才王滿銀馱著糧食給王磊他們換糧票,順便多換了幾十斤,正好派上用場。
  買過方便麵,他順勢又去隔壁食品站割了兩斤肉加幾根大骨,準備中午煮大骨面吃。
  真正的大骨面,營養不忽悠。
  (本章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