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这是一个文人最向往的年代,在这个朝代的文人过这一种非正常的文人生活,不必战战兢兢的担心掉脑袋,你可以跟皇帝叫板,把唾沫星子溅皇帝一脸,衣冠不整的去上朝也无所谓;你不必满口的主子奴才,哭哭啼啼的说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理直气壮的回答问你“天下什么最大”的皇帝是“道理最大”,你更有一帮以“左右天子”谓之为大忠的同僚……     在这个美好的时代,被漏电笔记本电晕了穿越而来的郑朗,悲催的发现在成为一个读书人,跨入士大夫行列过著这种堕落腐败的日子之前,他有著更为严峻的难题要解决,例如怎样扭转先前纨绔恶少的名声,怎样应付走因听闻自己争风吃醋被人打晕而上门意图退婚的未来老岳父……

作家 午后方晴 分類 奇幻 | 282萬字 | 940章
第34章 考(上)
四兒也知道犯了錯,一緊張,講得更纏雜不清,好在鄭朗擁有的是成人智慧,理了理,終於明白事情經過,有些哭笑不得,問:“她對你說話語氣如何?”  同樣很關健,知道得更多,長相不差,當然,僅十二歲,還沒有定型,不過有一個好底子,以後大約是一個美人。還會寫一手好字,一手好繡花功夫。這也是崔家不大開心的原因,女兒看起來很優秀,但自己不那麽爭氣。覺得不相配了。
  還有一點,脾氣,這門親事目前來說,自己家是弱勢,父親死得早,家中只剩下幾個寡婦,論財產,崔家財產不比自家弱,論權勢,崔有節大約到了知州為止了,自己記得起那麽多人名字,並沒有他的姓名記載於其間,也就是前途僅如此。可多少也是一個知州,比自家強得多。
  算以後自己考中省試,能不能做到知州這份上,還未必可知呢。
  若是脾氣不好,是一個河東獅吼,還不如花一些錢,將白玉娘,或者譚婉贖回來做一個小妾,貞操當真那麽重要?免得以後受氣。
  “她說話還很溫和。”
  “那就好。”心中有了數,是一個優秀的小姑娘兒。
  走回屋中,人家優秀,自己得拿出一些本事來。於是用了十分心思去書寫,這一刻,如同換了一個人,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筆若龍飛鳳舞一般,一個個漂亮的大字,從筆尖冒出來。
  “咦,好字。”崔有節終於讚歎起來。
  好字,難怪劉知州失態。這小子不簡單哪,僅一年半時間,居然進步如此?可又不解了,就算用見到自己與妻子,他有些緊張,前後反差也不會這麽大啊。
  緊張?他倆人,在鄭朗眼裡僅是浮雲。
  以鄭朗這性格,恐怕泰山崩於面前,才會略略失色,能產生緊張感嗎?
  最後一個字書寫完,崔有節忍不住問:“侄兒,為什麽前後有這麽大反差?”
  這麽大反差,是四兒眨眼眼眨得不好,不能說,答道:“大約才到貴府上,旅途有些勞累,現在息了一刻,才好些。”
  “原來如此,那麽你再寫嵇康那首《幽憤詩》讓我看一看。”
  鄭朗有些蒙,幸好我有硬盤,不然這首詩雖是嵇康重要的一篇作品,然而在整個詩作裡面,不是很有名氣的。況且那麽長,有幾人能記住。但這是一門不相配的婚姻,自己隻好努力一下了。道:“泰山有命,敢不奉從。”
  還真寫啊?
  崔有節只是抱著一下希望,寫不出來,也不怪。畢竟不是最有名氣的那種詩,此詩還有些聱口。但想在科考裡有作為,四六分體必須要掌握好。這首詩在所有詩作裡不是很有名氣,可在四言詩裡卻有些小名氣。經常看這些四言詩,對寫駢文同樣有幫助。所以考了一下。
  另外還有一個用意。
  然而考錯了對象。
  提起了筆,寫到: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煢靡識,越在繈褓。母兄鞠育,有慈無威。
  寫到這裡時,忽然心中一動,抬起了頭,看了一眼崔有節。崔有節微微鼓勵的一笑,看到沒有,人家嵇康也和你一樣,從小喪父,靠母親與哥哥撫養,溺愛得不象話,後來卻成了才。
  拱了拱手,算是感謝了。
  “侄兒,繼續寫。”
  三百多字,比他那七百多字任務輕,很快寫好。
  崔有節看了看,道:“字寫得不錯,可不能驕傲,還要努力。”
  革命尚未成功,僅靠字,
是休想高中省試的。小哥,你還得努力。  點了一下頭。
  “評一下這首詩。”
  能背出來,僅是記憶力好,但還要看理解力的。
  “詩情悲慨,詩意淋漓,然過為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氣。還有用典過多,三百來字,居然幾達一半地方都在用典,典又出於多處。”
  “說說看,那幾處用了典故。”
  “子玉之敗,出自《左傳》,民之多僻、惟此褊心、匪降自天、嗈嗈鳴雁出自《詩經》的成句,敬慕嚴鄭、萬石周慎又出自《漢書》,善莫近名出自《莊子》,大人又出自《周易》,還有柳下惠縮成了柳惠,萬石指石奮,這些也能算是歷史典故。”
  “可用得很貼切,為什麽說它不好。”
  “泰山,非是用典不好,如果用典太多,普通人很難看懂。有誰敢說能將天下所有書籍都看過的?所以李商隱才橫千古,正是因為喜歡用典,為後人所詬。再比如科考,若是用一兩典故點綴,可以使文章顯得很有才情。若是用得多,就會過於堆砌,或者冷僻。主考官又不能忍受,往往看到這樣的文章,立即丟下來,而導致名落孫山。”
  “你過來。”崔有節對鄭朗的大舅哥喝了一聲。
  大舅哥乖乖的走過來。
  “你可聽到了?”
  “聽到了。”可大舅哥心中也在犯傻,不用典故,我就似不會寫詩作賦啦,這怎麽辦?
  “風雨所漂搖,予維音嘵嘵,奈何?”
  剛才你說出了《幽憤詩》裡的典故,不考你了,但會一首詩不行的,因此冷不丁的冒出《詩經·幽風·鴟鴞》最後一句。貓頭鷹將你的幼子抓走了,還要來毀壞你的巢穴,怎麽辦?
  這是字面上的意思,實際是你現在名聲不大好聽,許多人誤會了你,那麽你該如何去做呢?
  鄭朗苦笑,不得不承認嶽父的才情,看到沒有,先考《詩經》,信手就拈來了這一句。還借詩喻人。可你也要看看對象,若不是我穿來了,帶著成人的思想,還帶著一個硬盤替我鞏固記憶,怎麽能回答出你的問題?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潛在淵,或在於渚。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可以攻玉。”
  同樣借了詩經裡幾句做了隱晦的回答。我不是那隻大苦鳥,是一隻鶴,是潛在深淵裡的魚,現在隻偶爾的現露出一點點才華。不過自己也要努力學習,借前人的智慧,當作錯刀,將自己這塊美玉磨出來。
  “斥鴳知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竟離。非出於涯涘,觀於大海海,弗知醜。”
  宋朝對道教不排斥,甚至太學專開一課,傳授道學。於是這一句,又轉到了《莊子》上了。可出自三處,第一句好懂,出自《逍遙遊》,後面的出自《德充符》與《秋水》。
  小雀雖譏大鵬,然知道自己只能飛幾尺高,魯國的叔山無趾因為犯罪受刑斷腳,聞孔子來,要做他的學生。孔子批評他悔悟太晚,無趾說了一段話,我錯了,但知道天地間還有比腳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將先生當成了天地,學習道德,可你怎麽是這樣的人。孔子慚愧,請來進來說話,無趾卻認為孔子太失望,沒有資格教他,而離開。黃河之神以為天下水美全在自己身上,到了汪洋,才感到慚愧。北海神對他說,你走出了黃河界,看到大海,也知道慚愧,可以講大道理了。
  崔有節意思是小雀雖然不知天高地厚,可還有一些自知之鳴。不說小雀了,孔夫子那樣的高人還會犯錯誤。但是你呢,現在連一個黃河之神都算不上,更沒有出河界,觀大海,有什麽資格說你是天上飛躍的大鶴,潛在深淵的大魚?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