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林家铺子》有一场戏,老板和他的徒弟很担忧货架上的东洋货,不知该怎么处理才好。因为当时民众愤然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发起抵制日货的运动,不仅不允许商店出售,连人们穿戴日货,都会遭到路人的詈骂。那时,小姐们爱穿阴丹士林布的旗袍,若是用日本染料染出来的,也在不可以和应予抵制之类,这就未免太狭隘了。而且我也惊奇人们的眼力,怎么能在马路上擦肩而过时,判断出是用日本染料还是用国产染料染的,岂不太神了么?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我曾问过她这个问题。老太太说,道理很简单,用日本染料染出来的布,一色的蓝,简直挑不出毛病;不像用中国自家的染料,那布面看上去,总有一点毛花花的样子,洗了几水以后,就淡得厉害,所以,很容易分辨的。我想,这种强烈的国货意识,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落后的作用。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难当头,出于民族大义,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前些年,作家张贤亮颇愤慨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老是在那里制造反华声浪,在一篇文章里表示他抵制日货的决心。这种爱国热忱自然值得嘉许,可并未引起太多人的响应,我想是和国人们更崇尚实际的精神有连带关系。虽然说,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但究竟不完全是一回事;国货意识当然是要提倡的,可不等于国货可以皇帝女儿不愁嫁,躺在那儿永远落后于世界。假如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不是先进来了日本的家用电器,逼得我国的制造商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才能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份额。否则,一直闭关自守,今天说不定我们还过着凭票购买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大件的日子呢!记得好像是梁晓声的文章,他告诉我们,在韩国首尔,那里的马路上,几乎看不到外国牌子的小轿车,当地人清一色地都驾驶韩国自己生产的汽车。我还从另外一篇文章里读到,韩国年轻人对于他们本国的女孩子,与外国人来往,都抱着一种不甚友善的态度,不但卑夷之,鄙视之,甚至敢于当庭大众对这位与外国情侣在一起的韩国小姐,加以奚落,甚至唾口水。我觉得这种过于偏执的爱国心理,未免有些失态。因此,我想韩国人的国货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民族意识的延伸了。我没有去过韩国,不知此说是否可靠?但今春在日本访问,从关东到关西,是他们国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一路旅行过来,留心观察满街的汽车,倒全是他们自家车的天下。不过在偶尔的情况下,也还是能看到长车身的卡迪拉克,或者林肯疾驰而过,虽然日美政府间汽车贸易谈判,龃龉不已,构成两国商业摩擦,持久不能解决,可是日本人,看来并不像韩国人那样坚定地拒绝进口汽车。不过,陪同我的日本作家告诉我,那种车,只有阔佬、有钱人、好出风头的人,才舍得去买来坐的。若从价廉物美,耐用省油的角度考量,大多数日本人都使用本国车。因此,我认为日本人的国货意识,更看重物质的实际意义。因此,国货要想在国民的心中,树立坚定的形象,首先一条,货真价实。恰巧那一天,逛东京都的市政厅,然后,日本笔会的副会长加贺乙彦和女作家入江曜子陪我们在新宿地区购物。同行的王小鹰,要给自己上学的女儿买一只书包。挑来挑去,选中了一只既好看,又便宜的,大家都认为不错,遂要向老板娘付钱。但加贺乙彦有他医生的细致,翻看里面的商标,幽默地问道,从东京背一只中国生产的书包回去,值得吗?果然,那里清楚地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英文字,众人哈哈一笑,只好作罢。这时,才注意到,那些琳琅满目的书包,不仅来自中国,还有来自美国、墨西哥和西班牙的,从这个卖箱包的店里,我看不到日本人强烈的国货意识。但拐过弯去,鳞次栉比的钟表店、电器店、照相器材店,这是新宿有名的电器一条街了,那里令人产生一种掉进电器海洋里,淹得你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那里就完全是日本货的世界,别国的产品在这里毫无立足之地。于是,我恍然大悟,日本人出口一台高级照相机所赚的外汇,要比进口一只书包所花的外汇,多得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日本的电器、钟表、照相机,所以能销往地球的各个角落,包括他们制造的汽车,进入美国市场,以至成为他们与美国贸易谈判中的最大障碍,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物美价廉四字。那是真正信得过的产品!我记得童年时代,上海人对于大量倾销的廉价日本产品,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一律以“东洋货”呼之。这三个字变成蔑称,意味着拆烂污,鸦鸦乌,卖相好看,实质搭僵。二战以后,日本人使过去信誉扫地的东洋货,成为人们信得过的产品。有一年,我到过秦岭深处尚不通汽车的偏僻山村,那很有一点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境界,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山民们都毫无所闻,可是在这里,却能看到装过尿素的纤维纸口袋,上面印有什么株式会社的字样。让人不禁感慨,日本货比当年的日本侵略军更深入内地,靠的是质量优势。从这一点讲,国货倘若不自强的话,市场的大好河山,只好拱手让人。中国人买中国货,中国人爱中国货,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国货倘不自强,依赖保护主义,而实质不过保护落后,依赖人们的爱国心,依赖老百姓的国货意识,却不能给购买者满意的产品,一次两次上当以后,那就怪不得人家掉头而去。光靠老百姓的国货意识,是不行的。早些年国人买家用电器,首选总是日本产品,连国内组装的,都有点信不过。为什么,就是质量。如今,不到二十年的努力,家电市场的半壁江山,全为国货所覆盖,国产的家用电器,也渐渐不弱于进口货,并没有人特地提倡使用国货,根据市场调查,优先选购国内产品的顾客日见其多,说到底,就是在质量有了坚实的保证。而且,一些名牌的家电产品,竟然漂洋过海,走向世界,打开了欧美市场,不能不说是一大飞跃进步。所以,第一流品质,第一流服务,第一流的营销手段,第一流的价格优势,一句话,只有这一系列的最上乘的质量保证,才是无声但却是最有力的广告。话题稍稍扯远一些,物质产品如此,精神产品何尝也不如此呢!最近,有位电影导演埋怨中国观众崇洋媚外,肯花大价钱去看进口大片,而不大看他们拍的国产片,有点不够意思似的。其实,老百姓并非不愿看国产片,而是不愿看不怎么样的国产片。如果让他自己从荷包里掏钱,当然有权选择一部好看的片子。由于看了一两部外国影片,而论之曰崇外媚外,这种文革思路,真令人不敢恭维。换个角度,假设让这位导演,权且也当一回市场顾客的话,将心比心,正品和次品放在那里,同样价钱,你会怎么挑呢?要想闯名牌,任何产品,质量是第一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