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那天,鍾府上下祭祀完畢。族中小輩們吃著毛豆,手提著燈籠,呼朋引伴地趕往西北角的趣園。 妙如姐妹帶著貼身的丫鬟和婆子,趕到幽溪澗時,那裡已經聚滿了婦人和孩子。在南頭林子邊找到鍾明婧時,她和幾個年紀相仿的少女正討論著什麽。 見她們來了,明婧忙丟下那幫人,迎上來了:“你們才來,放燈快開始了,你們的燈呢?” 妙如指著丫鬟織雲手裡的蓮花燈,示意:“那個就是我的。天黑了,差點找不到路,來遲了,對不住!” 她也沒計較太多,擺了擺手,正要開口邀請她倆,過去見見姐妹們。 “哪裡來的一對好可愛的小妹妹,婧妹,也不介紹一下?!”走過來位十歲左右的小少女,長著張清秀的瓜子臉,笑眯眯地對明婧問道。 “這是住槐香院的九叔他兩個女兒――妙如和妤如!去年年底才回到咱們鍾府的。”她引薦新朋友給她們認識。 “我知道,是五房高中探花的叔叔,爹爹跟大哥提起過,說他是咱們鍾氏之傲。”明婧身側另位長相甜美,約摸八九歲的小姑娘搶先道。 幾個女孩都圍了上來,來認識兩個新成員。 妙如姐妹倆上前一一互相見完禮。 都是在族裡上閨學的小夥伴,平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嬉鬧慣了。十歲左右的年紀,正是渴望和夥伴交流的時候,五房兩姐妹從外地來,見識與這幫呆在家鄉的閨中幼女們,又有所不同。沒幾下,姐妹們都混熟了。 大夥就開始討論,放燈的規則。 原來她們今天的比賽,將河燈分成美觀和牢固兩項,來決出勝負。 美觀的,將大家手中的野花擲出,由票數多寡決出。牢固的,要看最後下沉的,是哪盞了。 剛才妙如過來時,她們正從林子裡回來,手裡拿著的,就是剛采摘回來,用作投票的野菊花。 明婧分了兩朵菊花,給妙如姐妹倆。 隨後大家紛紛點亮了自己的燈。 一時間,溪邊的燈火,星星點點,姹紫嫣紅,在水波的映襯下,流光溢彩,煞是好看! 其中有盞燈,外面的花瓣是淺粉紅色,下面是墨綠色的底座,做成荷葉形狀。與其他燈不同之處,在於蓮瓣中間,是用半透明的熟宣紙,做成的個蓮蓬形狀的青色燈罩,既防水又防風。最妙的是,燈罩上畫的竟是青綠重彩的山水畫,還用蠅頭小楷寫著字。 燈火從青綠燈罩中映照出來,再經過粉紅的花瓣一過濾,就成了青紫色光芒。 這燈的精致程度,已經不是一盞普通的河燈,而更像是一個工藝品。 看得眾人豔羨不已,直歎製作者的心思巧妙…… 一時間,手中的野菊花,無可爭辯的,紛紛投向了那盞河燈。 妤如的蓮花燈,眾望所歸地成了魁首。 明婧跑過來,向妙如妤如姐妹倆祝賀,也問出了心中的疑惑:“那天我走時,都沒看見燈罩上有畫,妤妹妹什麽時候加上去的?” “姐姐幫我做了個燈罩,我讓爹爹幫著畫了幅畫,並題了詞,好看吧?!我都舍不得放到水裡了!”妤如頗為得意地顯擺。 妙如在旁笑著提醒她:“鎮定,鎮定,要別人誇,不要自己來誇,才是謙謙君子之道,爹爹教過的!”妤如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炫目的河燈,引來附近眾多人群的圍觀,都等著蓮花燈下水後的效果。 既然決出了最美觀的,妙如她們幾個,下面就開始比試。看誰的燈,能冠以牢固頭銜了。 十幾盞五顏六色的燈同時下水,順著溪流朝北漂去。水邊的孩子們,跟著順流而下的燈火,一路跟在岸邊,給自己作品打氣。 等快出院子的澗邊時,守在那兒的一群頑童,拿出石塊,紛紛砸向水中的燈。 沒有燈罩的首先陣亡,散了架接著就進了水。被風一吹,慢慢沉入了水底。妤如那個剛得了頭名的,更是成了眾矢之的,被他們合力打沉了,引來一陣惋惜聲。 到最後還剩下的,是盞灰色蓮蕊的。正是妙如所製,帶著燈罩,畫了“目連救母”,題著對親人祝禱詞的那盞。雖不是最漂亮的,卻留到最後。 無可爭辯,最牢固的桂冠,也被五房的小姐妹收入囊中。 最後大家紛紛圍攏來給妙如祝賀。 她謙虛了幾句,正打算帶著妹妹離開,就聽見旁邊有人叫嚷起來:“有什麽了不起,又不是自己做的!要我請人幫手,做得比她們還好!” 這邊的妤如不幹了,馬上反駁:“姐姐的燈,就是她自個兒做的。我的燈自己也了動手,主意是姐姐幫著想的!” “那燈上的畫和字,該不是你畫的和寫的吧?!”又有個不平者,跳起來反駁。 “我燈上的畫和字都是自己寫的。妹妹太小,才剛拿起筆來學描紅,她上面的畫和字,是請父親代作的。此次比賽,沒說做燈時,不能找人幫手吧!”一把按住妹妹,阻止她上前爭辯的動作,妙如代她答道。 “也沒說可以請大人代做啊!” “都這樣的話,比賽還有什麽意思!” “就是,未免有些不公!” 這時溪邊參賽的眾人,七嘴八舌議論開來! 說得妤如都快哭出來了,她長這麽大,可從來沒人在面前說她半個不是的,除了父親之外。 妙如哄了哄妹妹,提起裙擺,大步走到人群中間,清了清嗓子。 四周的聲音靜了下來,都莫名地望著她,等著她的後續動作。 “各位,我來說兩句!”看著目光都被吸引過來了,妙如才開始繼續道,“我們姐妹首次參加這活動,也不知是不能找人幫忙的。在燈罩添上的字畫,原本是想給去世親人祝福的。並不是有意要拿來評比的。要是覺得不妥,取消名次好了!遊戲嘛,玩得盡興,才是大家的目的!”說畢,向大夥施了一禮,走回妹妹身邊。 眾人見她風度頗好,也沒人再追究此事了,紛紛承認她們的燈確實做得好,比往年有更多驚喜。 明婧見了,乘機建議:“我倒覺得,兩位妹妹的河燈加了個燈罩,不僅防風防水,放在水裡的效果,也頗為漂亮!要不,咱們以後也學著這樣:給河燈加個罩子,寫上給親人的祝福詞。又有意義,又好玩!” 她的提議馬上得到大家的讚同。 有些人還建議,可以在孔明燈上寫上禱詞,把祝福帶上天庭去。 本來的批鬥會,轉化成了活動創意會。 “中元節是往水裡放燈,元宵、中秋是在樹上掛燈,要不,咱們冬至節那個晚上,朝天上放孔明燈吧!”妙如提議道。 “好啊,這個主意不錯,那天大人們要祭祖,也沒人管咱們!”一個跟妙如差不多大的小姑娘附和道。 “姐姐,你會做那個什麽孔明燈嗎?”妤如為難地扯了扯她的裙角。 “好像會吧!”她也不能確定,原來也沒做過,只在網上見過介紹的做法。但是好多材料,在這時代可能找不到,要另尋替代品,例如鐵絲、塑料薄膜、煤油等,還不知找不找得到。 “就是不會做,咱們可以請教別人啊,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總有人會的。”妙如給妹妹打氣。 她點了點頭,就不再做聲了。 妤如最終也沒等到此次放燈會。因為她馬上就離開了淮安,往京城去了。 回到槐香園,姐妹倆被叫到鍾澄跟前,向父親講述了放河燈的情景。末了,鍾澄把姐妹倆相互幫襯的行為,誇了一通,就放她們回去了。 轉眼間到了九月,妙如三姐妹為祖母的孝期除了服。 一日夜裡, 回到正院的鍾澄,剛要躺下歇息,就見楊氏派人來找他。 “相公,眼看著就要到父親的五十大壽了,今年咱們又沒辦法親自前往祝壽。要不,把妤兒送回京城,替咱們在爹爹跟前盡孝吧!”楊氏一臉溫柔,輕聲細語地征求丈夫的意見。 “好是好!不過,我正在幫妤兒啟蒙,才剛上道就中斷,怕是不好吧!”斜睨著楊氏,鍾澄似笑非笑地問她,“再說,你真舍得妤兒離開你?她還這麽小!” 被他看得有些不太自在,她的眼睛不由自主瞟向左上方,好不容易鎮定下來後,正色對他道:“舍不得也要舍得!妤兒自出生起,爹娘還沒見過呢!為人子女的,最要緊的就是孝道。父親上回來信還在念叨著,想早點見到妤兒呢!” 見她把楊閣老都搬出來了,鍾澄也不好駁她,點了點頭:“隻要你舍得,為夫是沒什麽問題,妤兒反正還小,緩兩年再啟蒙也無不可。” “我明天著手準備壽禮,順便問問族裡,最近有沒人要去到京城的。”他是起而立行的性子,定下來的事,就要馬上去做。 “著什麽急啊!旭兒不是還在江南嗎?前兩天,我打發人去書院看望過,他也打算月底啟程回京。想來也是要在壽辰之前趕回吧!他身邊隨護的,是長公主給配的精兵鐵衛。到時,讓妤兒跟他一起走,相互間也有個照應!再讓崔媽媽跟隨,不然,我還真不會放心!”楊氏一副全權在握的樣子。 “就依你的,其他的事明天再安排!早些休息吧!”鍾澄與楊氏道完別,踱步回到了東次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