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上,世事成败

《李国文说三国》在原有的李国文评《三国演义》篇幅基础上,减冗增新,拓展成240篇精妙文章,观想洞见首次以最完整面目出版面世。《三国演义》是国粹经典,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历史小说,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著名当代文学作家李国文以一个文人的身份,用文...

作家 李国文 分類 二次元 | 12萬字 | 81章
默认卷(ZC) 诸葛亮的伟人光环
    第三十八回(上):定三分隆中决策

    我们通常喜欢用“伟大”这个词,或再加上“英明”“正确”,来表示对一位领袖的崇敬。其实,所谓的“伟大、英明、正确”,准确地说,只是指其某项政策而言。

    诸葛亮论说,曹得天时,吴得地利,取荆州和益州后,得人和来治蜀,以此而立国,这番思想决策不能不说是“伟大”的。那时,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东是孙氏三世经营的基业,刘备唯有跨荆、益,踞守险阻,徐图进取。诸葛亮从政治、地理角度,选择这块地盘,养精蓄锐,以图来日。在主敌必然是曹操的形势下,若荆州受击,益州可北上,若益州被袭,荆州可牵制,这个论断不能不说是英明的,而且破除刘备的宗亲思想,不失时机地夺得刘表和刘璋的土地,形成三分天下的政治版图,也不能不说是正确的。

    这些新思维,对于刘备和关、张及其部属,是闻所未闻的,在此以前,他们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直到诸葛亮出山,他们才知道不一定非要过寄人篱下、仰给于谁的日子,自己可以当主子,也可以成立国家,于是豁然开朗,有奔头,有干劲了。

    回顾刘备的二十年,他的行止,从小沛到新野,辗转千里,其盲动程度,实质与流寇也无大差别,光有雄心壮志,并无通盘的立国立本的战略决策。倘无诸葛亮的辅弼,他的下场和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之流是差不多的。如果说刘备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三请诸葛亮的虔诚,对孔明的绝对信任,那言听计从的态度,是可圈可点的。但作为一个领袖,从善如流,也是应该具备的素养,而刘备对关羽之信任度、依存度,远高于诸葛亮,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就称不上伟大英明正确了。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盖棺定论的帝王,完全当得起这三个定语的,又能有几人呢?就隆中决策来讲,诸葛亮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可并不等于他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完人,和永远的伟大英明正确。从他治国实践不完全成功的结果来看,即使称其为“伟人”,恐怕也是要打个折扣的。

    他刚从南阳走出来,到新野为刘备主持军政要务,正赶上曹操挥师痛击刘备之际,这其间也未见这位大谋略家的出色表现。先是看着那位皇叔,败在一误再误,未能及时拿下荆州,以致错过时机。再败在小胜以后,掉以轻心,没有及早做撤退准备。更败在他携民渡江的大逃亡上。虽然得到了千古赞扬的仁义道德的美名,习凿齿甚至褒他为:“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但实际上,刘备既救不了百姓,也救不了他自己。世界上还没见过一位将军,以数千兵力,掩护十数万民众,每天以五公里的速度缓慢撤退的。到底是打算逃跑呢,还是等曹操追上来消灭掉呢?

    人们有理由问:诸葛亮作为谋士,就不承担责任吗?

    一、他未从保存实力的角度,使主力部队和指挥机关轻装转移,先行一步,却迁就了刘备的纯系感情用事而误事的做法。二、制定的撤退路线,先去投奔毫无接纳把握的襄阳,是错误的,继而转向曹操志在必夺的江陵,则更是错误的。钱粮大半在江陵,曹操是专门断粮劫粮烧粮的老手,这便宜会让诸葛亮占了去?三、在最需要临机处变的关键时刻,诸葛亮撇下刘备,往江夏求救。一个决策人物,当作一个使者来用。刘备乱了方寸,情有可原,他本来就是一个织席贩屦之辈,怕是连兵书都未读过,所以打算跳江自杀,但诸葛亮却没有任何自责之词,对他的伟大,就不能不质疑了。至于诸葛亮进蜀以后,终其一生,虽鞠躬尽瘁,但从此未能拓展一寸疆土,结果却是因他的疲国劳民的北伐政策,把本可据险固守、富饶自足的天府之国,拖垮在穷兵黩武的战争之中。在三国中,阿斗是最早降晋的。

    尽管有许多失误,但作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形象,会当之无愧地,在史册中长存下去,直至永远。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