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上,世事成败

《李国文说三国》在原有的李国文评《三国演义》篇幅基础上,减冗增新,拓展成240篇精妙文章,观想洞见首次以最完整面目出版面世。《三国演义》是国粹经典,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历史小说,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著名当代文学作家李国文以一个文人的身份,用文...

作家 李国文 分類 二次元 | 12萬字 | 81章
默认卷(ZC) “以德化人”的异常光辉
    第三十六回(下):元直走马荐诸葛

    东汉“党锢之祸”,其实就是持续性的、大规模的迫害知识分子运动。大批有才有智之士,报国为民之流,被杀的杀、关的关,余下的,不是被放逐、就是自行远遁,不是名列另册、就是永不叙用。当时很多有志之士,都不得不远离洛阳,藏身林下,躲脱混乱,逃避庸俗。一个政权,及其统治集团所形成的政治中心,对文化精英阶层失去了号召力,失去了凝聚力,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之时,大概,也是其末日来临之时了。果然,黄巾起,天下乱,汉室衰微,从诸侯争霸到三国厮杀,据钱穆统计,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全国人口为五千万,不足百年,只剩一千六百万。当时,远离中原的荆州,受时局影响较小,战火尚未延及,能保持相对平静,故而,大批名流学者、文人雅士举家南下。刘表时号“八俊”,也有给自己树起一面旗帜的打算,开门迎客,门庭若市。估计徐庶就是这样来到荆州的。《魏略》:“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

    刘备初见司马徽,说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天下可治”,玄德懵然不知,水镜先生以“好好”应之。成语“司马称好”,就出自他的这句口头禅。再见司马徽,说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州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为好友”时,刘玄德终于开了窍,赞叹“何颍州之多贤乎”,这一回,他才意识到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他两眼瞎,即使人才在面前也看不到罢了。

    以前,曹操虽然捧过一阵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耳”,但我不甚相信这是他的真心话,就看他早年交往的大名士,桥玄、何颙、许劭、蔡邕,那时的刘备,别看人称皇叔,曹操不会真正看重。不过,迎战曹仁,智袭樊城,让曹操惊讶,倒没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新鲜感,而是问曹仁:不知谁为刘备划策?一句话识穿刘备其实没什么本事。于是,程昱道出徐庶的由来,曹操认为,刘备不足畏,刘备加徐庶就难以对付了,程昱遂出了一个擒母促降的计谋,展开攻心战。谋士与谋士斗,千万不能被对方抓住感情上的弱点。徐庶所以不敌程昱,只是他的孝亲之心,让他必中奸计罢了。于是,救母要紧,只好离开刘备。没想到回到许都,老母身亡,最后,连自己一生也交代了。据《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孙乾出主意不放徐庶走,激曹操杀其母,断其归路,这招有点臭,有点损。“孙乾密谓玄德曰:‘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玄德曰:‘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刘备为曹操,必用此计,不过,能留住徐庶,绝不会有走马荐诸葛的下文;但刘备非曹操,他不做不仁不义之事,虽送走徐庶,却有走马荐诸葛的雅举,迎来孔明先生。所谓“以德化人”,人性至上,在刀枪剑戟中,也会产生异样的光辉。

    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刘备送别徐庶之情,真诚感人。这位皇叔的哭天抹泪,已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但这一次与徐庶分手时的泪如雨下,却是他点点滴滴在心头的感情总爆发。徐庶成为他的智囊,日子不多,但谋定而后动,出手见精彩的几次交锋,使他眼界大开,识见大增,混迹江湖这么多年,在战争这门学问上,只能算是业余水平的他,得以补了一课。

    他之所以如此激动,很大程度上是他明白了十多年来流离失所,屡起屡败,至今尚无方寸立足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仅靠他的两位兄弟,徒有勇气而无谋划,空有武艺而无韬略,是成不了王霸之业的。无立国成事的智囊,无运筹帷幄的军师,无高瞻远瞩的谋士,无指挥若定的副帅,想成大事,无疑是缘木求鱼。徐庶这一走,他真是像掉了魂似的感到无依无靠了。策马而走的徐庶,已经走得很远了,可这时,他突然掉回马头,大家欣喜他终于改变主意,谁知该走的总是要走,而该来的终究要来,这就是徐庶走马荐诸葛。《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即将登场。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