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上,世事成败

《李国文说三国》在原有的李国文评《三国演义》篇幅基础上,减冗增新,拓展成240篇精妙文章,观想洞见首次以最完整面目出版面世。《三国演义》是国粹经典,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历史小说,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著名当代文学作家李国文以一个文人的身份,用文...

作家 李国文 分類 二次元 | 12萬字 | 81章
默认卷(ZC) 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第三十七回(下):刘玄德三顾草庐

    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走出南阳,为《三国演义》中的最重要章节,如此下大力气细细写来,既有构置悬念,吸引注意,重锣密鼓,突出人物的考虑,更是一种张扬正气的政治取向,一种标榜道德的价值宣示。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之诚,用了整整一回篇幅,见谁都误以为诸葛亮,多次重复同一情节,结果,倒把刘备写得有些呆傻气了。

    文学最忌重复,可《三国演义》来自“说三分”话本,话本是说话人(也就是后来的说书艺人)据以演唱的底本,针对观众而非读者,观众不讨厌反复,因为那时的剧场,也就是所谓的“勾栏瓦舍”,开放经营,随意出入,行动自由,因此反复能使那些流动不定的观众,也就是听众,把故事听得连贯,反复便是必需的手段。到了罗贯中手里,面对的是拿着《三国演义》的读者,就不大喜欢没完没了的重复,可这位改编者,也不敢大改,只好一仍其旧,一顾二顾而三顾了。《三国志》惜墨如金:“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在《魏略》中,还读到诸葛亮这样一种出场方式:“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散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聒,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聒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聒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备性好结聒”的情节,被《三国演义》另处用了。也许考虑到这样的诸葛亮,有点愤青,不符合人们心目中所期待的近乎神的形象,遂把这很具光彩的情节舍弃了。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讲权谋的书,那么在善于弄权方面,曹操当数第一好手,无人能过之;同样,在精于用谋方面,诸葛亮当数第一谋士,无人能出其右。这两位,善恶对峙,正邪较量,贯穿全书,一以“宁我负人,人毋负我”的杀戮开场,满纸血腥;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忱终结,万世流芳,正负两极,黑白分明。《三国演义》源自民间创作,平民性是这部不朽之作的道德脊梁,自然要依老百姓的眼光,爱其所爱,仇其所仇,善其所善,恶其所恶。而满足听众的心理要求,尊重读者的精神期待,也是作者的神圣天职,应尽义务。于是,绘声绘色,推波助澜,浓墨重彩,别开生面,可谓不惜工本,大张旗鼓。

    《三国演义》是上乘的历史小说,它既是历史,更是小说,历史并没有“一顾二顾三顾”如此复杂多端的情节,但小说却能写出民意交集,人心所向,非此莫属的桥段。所以,说来也并不轻巧的平民意识,恐怕正是这部书得以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罢!

    水镜先生“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八个字,便成了诸葛亮一生不幸的谶语。崔州平“顺天者逸,逆天者劳”这八个字,寓示了诸葛亮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其实,诸葛亮从走出卧龙岗,到病逝五丈原,他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不少脱节之处。由于刘、关、张本身的致命弱点,和他的悲剧性格,发生过一连串的失误,以至于最后也并未实现他隆中决策的理想。所以,《三国演义》虽不遗余力地把诸葛亮的这些伟大英明正确予以神化,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他就是他,不是神。而《三国演义》在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不那么成功之处,也许就在这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