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衣衫破旧的小孩抱着盆、提着桶,从江边舀了水,远远地跑过来,浇到蘑菇园里。有些年纪小的,扯来了鲜嫩的铜钱草,拿给白鹿吃。 小家伙们看到叶凡,不仅没有邀功的想法,反而你推我搡,谁都不肯站到前面。 叶凡想要谢谢他们,没想到,刚从兜里掏出果脯,孩子们就撒开腿跑了,摆明了不想占便宜。 午后的暖风吹在叶凡脸上,他笑了笑,拿眼望着这片贫瘠却辽阔的黄土地,更加坚定了心里的想法。 尽其所能,做些什么吧! 他托小锤子把青铜剑给李曜送去,自己窝到窑洞里,拿出小本本,开始做下一步的计划。 首先,种油葵。 油葵这个时节种虽然晚了些,好在大宁气候比较适宜油葵生长,现在种下去,深秋就能收获。 帝国皇帝做事大气,不仅给了他榨油的设备,还附赠了好几台脱粒的机器。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设备主要结构都是木头打造的,只在必要的部位包了铁皮,即便是当下的时代也能做出来。 叶凡十分感激,暗自想着一定要好好准备茶树,选一些年头长、效果好的。 其次,还要把酒坊开起来。 眼下,葡萄藤还在系统包裹里放着,就算想酿葡萄酒最早也要明年才能回本,今秋这一季还是要继续酿粮食酒。 好在,酒税已经交足了,粮食也买好了,再加上叶家几代人累积的手艺和名声打底,总还有些赚头。 再次,要尽快把葡萄藤种下去。 叶凡把家里的地契全都翻出来,一张张仔细看。 南边沿河有二十亩良田,十亩种了豆子,十亩种了粟米。挨着南坡有两块荒地,前些日子种了面果树。 除此之外,还有北边的一座荒山----说是山实在有些抬举它,实际就是一座大土丘,高度不过十几米,连棵树都没有,只零零星星长着些臭蒿草。 这样的地方种粮食不方便,却正对了叶凡的胃口。大不了多雇些人,垦成梯田,搭上些葡萄架,再合适不过。 另外,包裹里还有三千棵面果树苗,叶凡暂时不打算动,想留给李曜,或是送人情,或是用来打通关系,抑或待价而沽,都听他的。 最后,他还有个想法----建个蘑菇园。 不是家里这种小打小闹的,而是类似于现代大棚的样式。 选个合适的地方,或深深地挖几孔土窑,或拿结实的青砖搭几间屋子,再向系统兑换一批保湿与保暖的设备,这样的话,一年四季都能出菇。 到时候,所种的品种就不仅仅局限于金针菇了,平菇、口蘑、香菇、木耳都要种起来。 做这个计划的时候,叶凡没有考虑赚钱与否的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为这个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的地方铺出一条活路。 叶凡放下笔,深深地吸了口气----干起来! *** 与此同时,李氏庄园。 自从搬来韩家岭,这或许是阁楼上人站得最满的一次,李曜的心腹部下全都到齐了。 他坐在首位,旁边的扶手上放着那把青铜剑,剑身上沾着干涸的泥土,自从门房送过来之后,李曜就没有碰过。 低沉的声音传遍偌大的议事厅---- “加快码头工事,抽调人手建造了望台,守住东、南两条入村的通路。” “尽快购置海船,与琅琊王联系,不惜一切代价开辟东海航路。” “派人去北边,暗中接触流民,招募青壮健妇,孤身一人者优先,倘有家室,择优安置。” “买些黑.火,寻个有雨的日子,将西山口炸开,南北打通,撒上牧草种子,从河曲进些种马,尽快。” “归拢周边田地,核对佃户人口,田地品质重新划分。” “……” 一条条指令接连不断地下达,部下纷纷领命,各自去办。 心腹们暗自欣慰,不约而同地想着,侯爷虽偏安一隅,却并未自暴自弃,如今看这一番布置,想必有大抱负。 殊不知,李曜之所以招揽流民、开辟谷地、暗中养马、打通海上航线,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替叶凡遮掩。 金针菇、面果树、油葵籽,或者其他尚未出现的稀罕物,他可以不闻不问,却架不住有心人千方百计地打探。 他不会阻止叶凡,只会在背后替他布置好一切,让他放心大胆地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即便遮掩不住,他也要让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保他、护他,不让任何人动他。 *** 时间又过去了半个月。 这些天,叶凡取出三分之一的油葵籽,按照胖团查的方法浸种、催芽,交给李曜。 李曜把手下的部曲、佃户全都动员起来,不出两日,就将那些种子种到了面果树的空档里。 紧接着,这些人又去修整荒丘,蒿草拔掉,草根挖出来,碎石也得捡到筐子里,一筐筐背到山脚下。 这可是个辛苦活,佃户们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收工。 叶凡不肯让他们白忙活,同李曜商量好了,每位佃户一天给十个铜板的工钱,饭食自理。 这对一年到头都没有额外收入的农户来说无异于天上掉馅饼,除了李家庄子上的佃户,韩家岭及附近的村民们都来应工。 叶凡来者不拒。 人多力量大,原本计划中至少要收拾一个多月的土丘,不过十来日便翻成了一处松软整饬的梯田。 当地的百姓还是第一次见这种样式的田地,纷纷问叶凡能种些什么。 “豆子、粟米、冬麦,都能种。”反正这个时代也没有大型机械,庄嫁种在平地里还是种在狭窄的梯田上,区别并不大。 叶凡突然想到一个小知识点,连忙说给大家听,“我在书上看到,黄豆根上有一种东西,种完一茬黄豆,地便能肥一些。” 老村长弯着腰坐在树桩上,听他这么一说,露出恍然之色,“我还说呢,有些年头种了黄豆再种粟米,粟米总能多收那么一两斗,不种的时候就不成,原来是这么个理儿!” 叶凡笑笑,他说的其实是大豆根部的根瘤菌,不好解释,干脆就说得含糊了些。 老村长都肯定了他的话,大伙哪里还有不信的,连忙问:“书上还说了什么?小郎君给咱们说道说道呗!” 这可把叶凡难住了,他刚才就是那么随口一提,别的可真不知道。 好在,他还有个“智囊团”,小家伙很快从数据库里转了一圈,趴在他耳边叽叽咕咕地念叨。 叶凡就像复读机似的,把草木灰、人畜粪肥地的法子,精耕细作的好处,灌溉系统的便利,以及各式农具的用法都说了说。 老少爷们蹲在土坡上,顶着一张张黑瘦的脸,聚精会神地听着,唯恐错过一个字。 直到说得口干舌燥,叶凡才停下来,喝了口水。 “天爷爷,了不得了!书上还教人种地?” “没见识了吧?我听人说,不仅有教种地的,还有教人开山挖河打仗的,对了,叶小郎君,是不是还有说怎么酿酒的?” 叶凡笑笑,“正是。” 汉子换了条腿蹲着,晃着脑袋叹道:“赶明儿咱们攒下钱,也把娃送到学堂里,不指着考状元,能学到叶小郎君一半就够了!” 大伙纷纷点头,心里都是这个想法。 叶凡趁机说道:“长安侯大人在家里办了个学堂,附近的孩童都能去读书,不要束修。” “真的假的?” 叶凡歪歪头,“兄长们竟没听到信儿么?” “听到了,我压着没说。”老村长叹了口气,“不要束修,还是顶好的先生,这人情咱们还不上哇!” 汉子们一听,纷纷摇头叹气,可不是么,若是寻常人家,送些吃食,帮着做些活计,好歹能还了人情。换成长安侯,人家缺什么?这不上赶着占便宜么! 看着周围这一张张淳朴的脸,又是好笑,又是感慨。 他清了清嗓子,笑道:“话不能这么说,这人情虽说眼下还不上,指不定将来就还上了。” “兄长们想想,大宁县到底是侯爷的根基,倘若能出几个读书的俊杰之才,对他的名声是不是有好处?” “就算娃娃们只是认几个字,或者学样手艺,一旦侯爷用上了,是不是就能报答一二?” 汉子们一听,顿时拍拍大腿,“可不是么,娃子们学出来,都去给侯爷干活,只要侯爷不嫌弃!” 老村长也点点头,冲着叶凡执了执手,“倒是老朽拘泥了,多亏小郎提醒。” 叶凡忙站起来,躬了躬身,白嫩的小脸堆满了笑,当真是礼貌又讨喜。 他在村民们心目中的地位蹭蹭地往上蹿,谁还记得当初那个买假货的败家子? 第50章 【老公, 几点了】 叶凡对村民们说的那番话被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李氏庄园。 莫先生笑眯眯地夸道:“叶家小郎小小年纪, 竟有这等收拢人心的好手段。” 李曜紧抿的唇角明显上扬, 微挑的凤眸中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 莫先生暗自笑笑,大约切准了自家侯爷的“要害”, 以后劝说不成时, 少不得把叶小郎君扯出来。 李曜的真实情绪只流露了少许片刻,很快又恢复了严肃的模样, “既如此,便尽快传出话去, 中秋后正式授课。” 莫先生执手, “是。” 墨白在旁边提醒:“十五那日有大操, 侯爷届时可有其他安排?” “并无。”李曜肯定地说。 北山校场同晋江码头一前一后竣工,六月十五的大操是新校场头一回使用,不仅他要出面, 李三郎也会从晋州赶回来。 甘先生走到近前,低声道:“属下观天象, 最迟月晦之日会有降雨,清溪谷一事,是否提前布置?” 李曜点头, “越早越好。” 清溪谷是韩岭山北麓的一处谷地,有溪涧,有绿植,与南边光秃秃的谷地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处山谷被一道土丘隔开, 清溪也就此改道,向东流去。 李曜派人几次查探,最终决定将那处土丘炸开,南北两处谷地打通,撒下牧草种子,准备养马。 两侧山壁挖窑洞,秘密安置从北地招揽的人手。 据探子回报,京城那边正在准备与契丹议和,安州北部数县已然出现饥荒,大量流民涌入安州城,安王应付不及,自然无暇他顾。 趁此机会,李曜不声不响地行动着。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 这日,于大郎一早去了县城,给叶大姐送金针菇,回来时捎了个口信。 “大娘子说明日若是没啥事,让小郎君去县里一趟,叫着三娘子一家,她备上一桌席,请三娘子和小郎君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