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平凡之路

第 62 章 腊八节
  64年1月22號,農歷臘月初八,星期三。
  臘八節主要習俗是喝臘八粥,泡臘八蒜。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能有上千年。
  “臘八”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才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傳說在臘月初八,釋迦牟尼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因此,臘八節又稱“法寶節”“佛成道節”“成道會”等。
  自然,關於臘八,我國的傳說故事更多。
  臘八這天民間百姓要喝“臘八粥”的習俗,文字記載是從宋代開始的。
  從清代開始,每年的臘八節,京城雍和宮還會舉行盛大的臘八儀式。喝著臘八粥,不少北方人還愛搭配著吃八蒜。臘八蒜主要流行於中國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在關中地區,還流行吃臘八面。這主要是因為以前北方一些地區不產或少產大米,人們不吃臘八粥而吃臘八面。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
  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
  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
  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
  京城的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
  總計不下二十種。
  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
  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活像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
  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
  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
  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乾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
  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關於為什麽老京城人要在這天準備臘八蒜?
  據說還有這麽一個小典故: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舊時京城各家商號店鋪有在年前臘月結帳的習俗,即要算一年的收支盈虧,查算一下自家所欠外債和應收貨款債款。
  當時,一般是在臘八日這天起查算,正如俗語說的“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事辦”,舊時把臘八節也稱“臘八算”。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節一到,意味著春節越來越近了。
  臘八節也是一個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
  相傳,臘八節還跟紀念英雄嶽飛有關。
  從臘八起,街上會多好些賣貨的攤子,像什麽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
  這些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也是從現在開始,迎接春節的心越來越迫切。除舊迎新、準備年貨、掃塵潔物.
  就等著春節的到來了。
  老京城還有這樣一句順口溜:“臘八粥、臘八蒜,放帳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
  京城人家,一到臘月初八,過年的氣氛一天賽過一天。
  過了“臘八節”,便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歡樂的事會連連不斷展現眼前。婦女們忙著做針線,做新鞋、繡枕頭,裁新衣,為著過年做打算。
  民間花會也開始操辦,文化活動抓緊了演練。盡管“臘八”時節正值數九嚴寒,但滿懷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人民,家家戶戶積錢備物,盡享辛勞一年的好收成。火熱的心溫暖著和諧的幸福家園,使生活充滿了無限歡樂與溫馨。
  晌午,何雨柱把“臘八粥”、“吉祥餅”加上紅糖、白糖溫熱,端上桌子,一家人在溫暖如春的房間裡,歡歡樂樂共度“臘八”,共同品味傳統節日的溫馨與祥和,這還多虧了之前何雨柱讓人裝的地籠。
  喝完粥,提罐出門,把特意準備好的“臘八粥”和發糕,送到大院裡的人家,也備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門的鄰居和親友。這種和諧的氛圍充滿了深情厚誼,讓何雨柱感到溫馨。
  臘八節也有著她的美好寓意。
  首先,表達祈求豐收吉祥的美好願望,臘八節借“臘祭”之名,表達的卻是勞作一年的人們對來年的一種美好祝願。
  從表面來看,人們是用收獲的各種農作物禮敬百神,祭祀祖先,感謝神靈賜給他們的農業果實,感謝祖先對他們生產生活的保佑,同時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事業發達,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
  但仔細想想,這種信仰崇拜活動在迷信外衣下有其實用的目的,虛幻的功利性背後都有其直接的物質功利性。
  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迷信的方式具有精神安慰和心靈淨化作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之情,是無可厚非的,要從迷信的外衣下看到那赤誠的心。
  其次,展示慶祝農業豐收的喜悅心情,臘八節的標志性習俗臘八粥,其實也是農業豐收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正如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所說:“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裡,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這種集中反映農家糧食豐盛、應有盡有的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的喜人景象,能體現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滿懷喜悅,能表現出人們享受幸福生活的特殊情趣。
  最後,營造和諧人際關系的有效手段,我國的傳統節日總是內斂而含蓄的,圈子一般局限在家人之間的其樂融融,但是,臘八節似乎走出了家人的小圈子,人們通過臘八粥的饋贈與接受,建立了更廣泛的情感聯系。
  宋代時,每到臘八這一天,無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庶民百姓家都要熬製臘八粥。
  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用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並且饋贈親朋好友。臘八節借助土地出產的農業成果有力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