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天灾

作家 鸩离 分類 玄幻言情 | 30萬字 | 99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七章
  那位姓趙的房管所工作人員,很快找了四個扛著鑽井設備的人到司南家裡來打水井。
  聽趙大姐的意思,這些鑽井的人都是石山軍區聘請的技術工,他們用得是石山軍方的鑽井設備。
  因為沒有電,他們必須用柴油發電機發電啟動鑽井設備,所以收的工錢要比約定好的多一倍。
  司南倒沒說什麽,只是從原來說好當工錢的二十五斤大米,改成了五十斤大米,這讓那四個過來打井的大哥高興不已,打起井來那叫一個爽快。
  當司南家裡柴油發電機、鑽井設備各種聲音轟隆隆響個不停時,住在附近的鄰居都跑出來湊熱鬧。
  有跟盛母相熟的大嬸問她:“盛大姐啊,你不是跟那個程太太一路的?你說她放著我們外面那條溪流不用,幹啥費那個事要去打口井。”
  盛母解釋:“小南說那條溪流用得人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大家都擠在一起用那溪水,怕不衛生,喝了會拉肚子。”
  “這樣啊。”那大嬸若有所思:“果然是醫生家屬,比較講究,不知道打一口井要多少工錢?”
  盛母伸出五根手指:“五十斤大米。”
  “那你的意思,這次聽到的消息要跟前幾次一樣,不管不顧嗎?”
  “她們說得是真的?還是假的?”
  程薇在一片嘈雜的轟隆聲音中,捂著耳朵大聲道:“啊?你說什麽?”
  “諸位對百姓們的說辭有何看法?”坐在投屏地圖下,位於長方形會議桌子最上方的位置,一個半鬢發白,一臉正氣,胸`前掛滿勳章,師長級別的葉師長神色凝重問。
  “要真是那樣,那還要不要人活了!”
  石山半山腰,位於山腰深處修建的石山軍事指揮部山洞裡,一群身著軍裝,級別在團長以上的石山諸多軍官,正在開會。
  “真真假假,問問那些當兵的不就知道了。”
  “你說得輕巧,現在杏城政府要把杏城及周邊十幾個大縣市的幸存者全往我們石山移,目測人數不低於五百萬人,這麽多人,我們石山有再多的人力物資也不夠用!如果不把百姓們流傳的消息確認,只會引起大家的恐慌,到時候人們哄搶物資,不配合我們軍方的建設,所有人都隻考慮自己,我們就算有槍,也不可能對百姓出手。”
  一個年紀較為年輕點的軍官猶豫了一下道:“首長,我們石山地處西南,除了少部分地區到了冬季會出現下雪冰封的天氣,其他地方都是濕冷天氣,常年不下雪,一直沒有像北方那樣提供暖氣。如今嚴寒在即,我們就算修理了供暖管道,沒有燃氣,也沒有那麽多的煤炭、電力來供應暖氣。而且據那個末日預警的印證,每個天災都會提前,我擔心這次的嚴寒也會提前,供暖方面您看.”
  “好了,都安靜。”眼見底下幾個軍官越說越激動,就差吵起來了,葉師長皺著眉頭打斷他們:“派一隊人去打探消息是否屬實,切記要秘密進行,不要打草驚蛇。另外要抓緊基地各方面的建設,務必在末日預警的嚴寒之前,修建好所有的房屋設備,讓百姓們有地方進行避難。”
  “我覺得不可信,從兩年前高溫開始,各種關於天災的謠言流言四處在傳,我們最初為了印證那些流言的真實性,花了很大的人力、時間、精力去一一查證那些消息,最終都只是那些百姓閑得沒事做,隨口開得玩笑。”
  “難道你要一個個進行排查嗎?那要排查到什麽時候,就算排查到人,你怎麽確定那些消息就是真實的?”
  “我不是那個意思,我的意思是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在那些莫須有的消息上,不如按照兩年前的末世天災順序,好好的做好下一場天災預防工作,減少百姓們的傷亡。”
  葉師長沉默不言,眉頭緊鎖。
  她聲音很大,那些打井的大叔、湊熱鬧還沒走遠的大媽大嬸聽見後,都變了臉色,竊竊私語。
  盛母又把話說了一遍,她大聲回答:“當然要拉,我哥說了那些經歷過的天災可能會重復出現,為了避免再出現高溫乾旱沒水喝的天氣,我們當然要打井。”
  一個軍官匯報完石山下所有的情況,順便提了一句剛剛從百姓們得到的天災可能重複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這麽貴啊!”旁邊聽她倆說話的另外幾個大姐瞪圓了眼睛:“這是換算成積分,我家男人到工地上乾活,得乾十天,才能賺到五十斤大米!這麽多米,我們一家六口人煮稀飯吃,能吃上一個星期了!我剛才還想跟著打口井的,現在想想還是算了,人多就人多,我也不嫌髒,只要石山頂上的雪山一直在,溪流就不會斷流,水髒點也沒什麽。”
  “已經經歷過的天災還要重複?”
  看熱鬧的人漸漸散去後,盛母拉著站在司南院門口看打井的程薇問:“薇薇,你們家打不打井?”
  下首的十幾位軍官紛紛發言:“我覺得可信,畢竟兩年前憑空冒出來的兩個末日預言帖子,都印證了好幾個天災。”
  他自帶一股長年在位的威嚴氣勢,讓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聆聽他的指示。
  “石山現有的煤炭留到嚴寒供暖,優先供應工業區、農業大棚種植、畜牧業區,軍人、及軍人家屬住宅區等區域。”葉將軍思慮了一會兒,開口道。
  他威嚴的聲音透著些許滄桑無奈:“同時提醒百姓提早伐木過冬,如有必要,可放少量煤炭出來,進行積分兌換使用。”
  “是!”所有軍官大聲應答後,紛紛收拾自己桌前的文件,起身離開。
  程薇不知道因為自己無心的一句話,引起軍方重視排查。
  她看司南家的水井打好以後,出的水無比清澈,喝起來有股山泉水的天然淡甜味道,連忙拿出五十斤大米,請那四個打井的師傅在自己院子裡也打一口井。
  盛母原本心疼家裡來之不易的糧食,還再猶豫要不要打井,現在看程薇要打,司南還在旁邊表示,等給程薇打完了,她還要再拿一百斤大米,給她舅舅、姑姑兩家人租賃的空房子裡再打兩口井,盛母也就不再猶豫,同樣拿出五十斤大米,請打井師傅打口井。
  他們三家人前往基林縣載了大量米面食物回來,光大米每家人就載了五袋一百斤重的大米回來,他們有糧食請人打井,附近的鄰居都不出奇,只是嘖嘖稱歎他們真是好運氣,出去一趟就能找到那麽糧食回來,掀起附近鄰居外出尋物資的新熱潮。
  打水井的事情並不簡單,因為石山土地堅硬,還要確定方位是否打下去能出水,打井消耗的時間比在其他地方多一半,五口水井打了快三天才打好。
  司南三人支付了打井師傅們以糧代錢的工錢後,程溯銘定得磚頭也被磚廠工人用平板車,一車車的推到門口堆砌。
  程溯銘忙裡偷閑的找了二十個工人過來幫忙修葺房屋,說好的工錢是每人每天三斤大米、三斤麵粉、一個肉罐頭,選得都是乾活勤快的建築老師傅。
  他們有心想在程溯銘這個醫生面前刷個臉熟,以後家人生病找他看病好說話些,不到一個月就把所有活計都完成。
  期間他們按照司南的要求,樓頂上修建的溫室,四面牆修成雙重的火牆,牆上糊上水泥後,內牆上隔一米五的上下距離,修建三圈凹槽,用於以後種植燈光蔬菜、草莓等等。
  地面則先做好多重防水防漏防裂開的措施,再縷空修建一層地熱層,用磚頭分成十個長寬約八平方米的小方塊,四角弄個小洞便於出水,小方塊之間留條小道,四通八達的通向各個方塊地,方便分類種植。
  樓下的溫室則分成四個小方塊,牆上依然修建三個凹槽,兩個溫室的屋頂修成三角形的透光頂,房梁用得是手腕粗的鋼筋,再配碗口大小的新木。
  頂上安裝的是司南在末世前購買的防彈玻璃,對那些修房的師傅說得是普通玻璃,以玻璃充當瓦片,形成天然的透光層。
  這樣即便有厚重的積雪,房頂都能支撐柱,如果沒有積雪,又能吸收一些陽光,給植物促進光合作用。
  師傅們一一照做,還把上下兩層的窗戶重新打了修葺,安裝上加厚防凍裂的玻璃,整個房子重新用水泥修葺一番,外修火牆、通熱道、裡修炕灶、還有雞舍、外用廚房大棚頂、柴房.
  每一樣都按照她的想法,嚴格精修,司南相當滿意,又請他們幫忙把溪流建築後方,靠小石山群山腳下,把那些堆積無人用的淤泥乾土之類的土壤,一袋又一袋的裝進之前她撿的化肥飼料編制口袋裡。
  搬回到她家裡後,把樓上樓下溫室隔開的方塊全都填滿土,每方塊地的土壤至少裝了七十厘米深的土壤,凹槽裝了三十厘米的土壤,這才算完工。
  他們散工之時,司南除了原定的工錢,還多給了每人十斤麵粉,額外贈送一小袋糖果餅乾,拿回家給孩子們吃。
  這可把這幫建築工師傅高興壞了,逢人就誇獎程溯銘夫婦如何大方,又宣傳程溯銘這個醫生脾氣有多好,以後生病不用去基地軍方醫院,因為那邊雖然免費看病,但藥品著實不便宜,如果去程家,找程溯銘看病,說不定可以以物換物治病。
  盛母、程薇去司南家裡參觀了一番後,盛母也動了種菜的心思。
    不過她家房子沒有天台,只能在院子裡開一半的面積修溫室種,她家也要修火牆炕灶、柴房,因此她再心疼糧食積分,也咬著牙去統計部劃了積分換磚頭、水泥、鋼筋等等建築材料,請司南之前請的那幫師傅,幫忙再次修建。
  程薇則一直被人寵著,吃穿不愁,心思也很單純,覺得院子裡修那麽多建築,也太佔地方狹窄了,不便於行動。
  要是嚴寒下雪,她這個一直生長在西南城市的姑娘都不能愉快的玩雪、打雪仗,因此她家隻修火牆、炕灶、煙囪,別的什麽都不修。
  時間漸漸流逝,司南來石山已經兩個多月了,當初還很空曠的石山腳下,已經密密麻麻修建起無數高樓建築,基地圍牆也修繕完畢,分為了住宅區、工業區、農業種植畜牧區,基地幸存者也從當初的幾萬人,逐漸增長到了近四百萬人的人口,各種亂象漸漸橫生。
  一個月前,杏城政府班底帶著大量的政府班底和幸存者來到石山,加上京都方面還派了四個高官過來橫叉一腳,三個領導班子都在為誰是基地主導人爭戰,爭奪了近一個月才花落石山軍方,由石山軍方主導石山基地。
  石山基地在這期間沒有恢復網絡通信用電,陸續湧進這麽多人口後,無法做到一一登記排查,給許多有犯罪前科的人犯事機會,石山這一個月來打砸偷搶殺人強、奸等等事件層出不窮。
  葉師長收回主領導人的位置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修建供電設備,如在小石山、大石山群山各處修建風力、水力等等引電設備,恢復電力供應。
  有了電,之前就修好的通信網絡設備也可以用了,接下來進行排查身份戶口,將那些有犯罪事跡的人捉拿,押去較為偏遠的西區進行關押或勞動改造。
  那裡逐漸形成魚龍混雜,人人談之色變的西區棚戶區,和住在基地外圍的貧民棚戶區一樣,讓人不願意多踏入。
  司南所在的巨石鎮,自然是石山基地的核心部分。
  當初的巨石鎮政府,已經被石山軍方接管,成為石山指揮部之一。
  在石山指揮部呈扇形分散出去的區域中,如林建元所料,除原住民為數不多的房屋,司南所住的那條長約三公裡的溪流兩邊老舊石屋被保存外,其他地區的房屋,基本都被推翻重建成一間間屋子狹窄的高樓,供給那些有工作,有積分兌換房子住的人,或者某些工作單位工廠包吃住,十幾個人擠在一起的宿舍。
  這個時候司南他們所在的老石屋,成了水漲船高的房屋,有不少後續來石山基地,物資充沛的人想花高價換他們的屋子,都被他們一一婉拒。
  通電的那天晚上,望著久違的燈光,還有顯示恢復網絡信號的手機,司南激動不起,在第一時間給舅舅、姑姑、高茉莉他們打電話。
  令人遺憾的是,沒有一個人的電話打通。
  司南內心焦躁不已,距離地震已經過去快三個月了,她到石山也有兩個月,按理來說,舅舅姑姑高茉莉應該把她的話聽了進去,在地震後就該啟程來石山,這都過去三個月了,他們怎麽還沒動靜。
  程溯銘安慰她:“興許他們有什麽事情給耽誤了,再等三天,要是他們還沒到,我們去租軍部的吉普,到你老家看看。”
  最近石山基地一直在大量聘用工人,把石山通往各地的道路逐漸修複,目的是為了讓軍人開著大卡車出去,尋找各地廢墟中能用的棉被衣服、舊磚鋼筋、各種家用具等等一切物資,拉回來進行清洗二次利用,以最低的積分價格,兌換給沒有這些用具的幸存者們。
  如果有人想回自己的家鄉尋找失散的親朋家人,可以花上一定的積分食物,隨著四處搜尋物資的軍卡順路前往,也可以多花錢點包一輛小點的軍用吉普,由軍人開車送往目的地。
  司南不明白程溯銘為什麽要她等三天,不過程溯銘說他的夢境中舅舅、姑姑一家都安然無事,想來不會出什麽問題。
  “我舅舅、姑姑我倒沒那麽擔心,我最擔心的是高茉莉。”司南歎氣道:“G市離石山太遠了,我就算有心想包車去找她,我們相隔上千公裡的距離,路途遙遠,那些路不一定像石山一樣在填補修建,我怕是沒有那個能力去找她。”
  “她一定會來石山找你的。”程溯銘篤定道:“你不用擔心。”
  “你為什麽這麽確定?”司南面色古怪。
  “不為什麽。”程溯銘脫去外套,放在客廳沙發上扶手上,轉身坐下去,雙臂隨意擱在沙發上,閉著眼睛道:“我的夢境中,你所有親朋都在你的身邊。”
  他的臉色很疲倦,司南止住話頭,從廚房裡拿出一壺早前燒好的水壺,給他倒了一杯熱水,放在他的手心,“今天工作很忙,很累嗎?”
  “有點。”程溯銘睜開眼睛,就著手中的熱水喝了一口:“今天西區發生了罪犯暴、動,許多貧民受傷,一批軍人前去鎮壓也不同程度受傷,送來不少需要急救、做縫合手術的傷患。”
  “那邊那麽亂啊。”司南坐在他身邊,替他錘錘肩,揉揉太陽穴,“那今晚你就不去砍柴了吧。”
  從一個半月前,石山軍方提醒大家盡量囤積燃料過寒冬開始,基地裡所有的幸存者都在瘋狂砍伐樹木,囤積柴火過冬。
  小石群山、大石山的樹木基本都被砍得差不多,現在人們正在往基地外的山野擴砍樹木。
  由於石山基地的幸存者越來越多,光是在基地就時常出現搶劫殺人的事情,出了基地,沒有軍人的管束、巡防隊的巡邏,只要落單被人盯上,那是必死無疑。
  所以現在很多人出基地砍伐樹木,或是搜尋物資,都是約上相熟的人,成群結隊出去。
  人一多,遇上攔路搶劫的,大家也能相互照應。
  不過基地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白天上班沒時間砍柴,就在晚上砍。
  程溯銘為了給司南囤積大量柴火保溫室溫度,也為了給人一種他也很缺柴火的印象,上班的這兩個月以來,他幾乎每天晚上都跟楊文濤出去砍柴。
  “沒事,我歇會兒就好。”程溯銘放下手中的水杯道:“距離嚴寒的時間不遠了,我們能囤多少柴火就囤多少柴火,晚上你照舊跟程薇、盛阿姨呆在家裡,免得有人趁我們不在,入室搶劫。”
  近兩個月有不少人來家裡,找程溯銘看病拿藥,一開始他並不願意私下看病拿藥,因為司南空間裡囤積的藥物不算多,很多藥都是不可再生可造藥品。
  但前來看病的都是老老實實的普通人,通常是感冒發燒,頭疼拉肚子、胳膊脫臼、受了不太嚴重的外傷需要簡單縫合等等常見毛病,只需要配一些常見的藥物顆粒、或者吃些中草藥就能藥到病除。
  相對應的,病患會給一些被褥、衣服、各種緊缺的如蠟燭、手電筒、大捆柴火等等物資,各種食物、野菜野果菌類,甚至是自己從山上采摘找得各種中草藥來當藥費。
  司南會把這些東西拿來自己用,用不了的,就拿到地攤市場賣掉,或者換成自己想要的種子、雞鴨鵝牲畜肥料、野雞野兔肉罐頭各種肉類,還有一些日常的比如婦人自製的千層底布鞋,麻繩、背簍等等家用小玩意,自己燒得花盆、壇子罐子等等。
  她把家裡空閑的地方堆得滿滿當當,程溯銘也就沒再拒絕給人在家裡看病。
  這樣一來,程溯銘的名號在附近的區域,乃至整個基地打響了。
  人人都知道基地中心沿溪流有個三層小樓是一個外科大夫住得地方,他家有許多藥材,可以治病,他又是個醫生,賺得積分,吃穿不愁,給人看病還收各種各樣的物品當診金,可以說他家什麽都有,什麽都不缺。
  這讓不少盜匪動了偷搶的心思,好幾次夜黑風高之時,想大半夜入室搶劫,要麽被警覺性極高的兩隻大鵝聽見動靜高聲啼叫,驚醒程溯銘夫妻兩人,聯手把盜匪收拾了,要麽被半夜巡邏的巡防隊或軍隊的人抓住,送去西區審判。
  總之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盜匪進入他們家裡,偷搶走任何東西。
  不過這不代表那些盜匪就消停了,為了以防萬一,程溯銘跟楊文濤出去砍柴的時候,都會讓司南等人在家守著,遇到盜賊也好叫巡防隊的人處理。
  司南道:“我今晚跟你們一起去吧,我天天都呆在家裡督促工人做這做那,都沒多少時間去外面看看,我總不能一直讓你乾勞累的活。”
  “行吧,晚上我們騎三輪車出去。”程溯銘沒有反對,站起身要去廚房做飯。
  司南連忙攔住他道:“你都累成這樣了,還做什麽飯啊,你去沙發上躺一會兒,今天晚上我來做。”
  程溯銘被她推到沙發上躺著,她還貼心的從空間裡拿了一床十分暖和的羊絨毯子蓋在他的身上,轉頭戴上圍裙,去廚房忙活做飯。
  程溯銘從早忙到晚,實在累得不輕,眼皮像有千金壓,漸漸睡了過去。
  (本章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