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又一年,中国人的最隆重的春节快到了。一年伊始,好像成了惯例似的,朋友相见总要说几句吉利话,讨个喜庆。很少有既跟自己较劲又跟别人过不去的别扭人,偏要在大年初一这一天,把脸皮绷紧,眼眉竖起,抛出两句不中听的话,弄得自己不开心,别人不高兴,大家都挺丧气的。这样爹死哭妈的拧种,还是不多见的。因为即或旧社会讨债的高利贷主,只要欠账的躲过年三十去,也不会逼上门去张嘴要钱的了。春节,怎么说也是一年中最快乐轻松的日子。虽然未必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但即使最不济的,包括那位杨白劳先生,也会寄希望于这一天,有一个好的开头,要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无论如何,万象更新的一年是从这天开始的。现如今拜年的话题,政治色彩淡了,经济色彩浓了。彼此抱拳拱手,一张嘴“恭喜发财”的渐渐的多起来了,这当然也反映了现实生活的一面。既然有商品经济,也就不耻谈钱了。发财,凭劳动所得,有什么不光明正大的呢?就是那些不凭劳动所得而发洋财的暴发户和贪官污吏们,在没有被抓起来法办以前,那也是希望发更大的财的。但说实在的,一个安分守己的小老百姓,能有什么发财机会和多大发财手段呢?所以,一方面,“恭喜发财”只不过是一个善良的愿望罢了。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慰藉当然更不可少。对工资收入者来说,在通货愈益膨胀、开销愈益增多的情况下,有这点口头上精神安慰,或许能获得一些鼓舞。哪怕是虚幻的心理满足,在大年初一这天,能产生一点少许的振奋和朦胧的希望,也还是不无补益的。但有时候,细一推敲,往往不经琢磨。对有额外收入的人来讲,“恭喜发财”倒不失为一种祝福。可只守着两个死钱的、月入不丰的工薪阶层,天上不会掉下人民币,跌个跟头也拣不到金元宝,“恭喜发财”而实际发不了财,就有一点揶揄的味道了。因此,另一种洒脱自如的拜年话便比较地流行了。这就是泛指的你怎么理解都行的“万事如意”了。这“万事如意”四个字,是一个适应范围广泛而且富于弹性的说法。可以如大意,假如对方已经很得意的话;也可以如小意,如果对方不是那么得意。甚至哪怕被祝福的人并不得意,也不要紧的,因为究竟怎样才算如意?是可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伸缩的。一般说,“差强人意”,含有并不满足的意思,但假如对比绝对的失意或更坏的局面,能有差强人意的结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就会感到很不错,很可以,很说得过去,便觉得也就是一种如意了。而且万事是一个多么广阔的概念,大事是事,小事也是事,假如想得开的话,喝凉水居然没有塞牙,树叶掉下来居然没砸破脑袋,上班挤公共汽车居然没有骨折,坐火车乘飞机居然没掉下来,没出车祸,年终发钱少,你那瘪瘪的钱包,居然连小偷都懒得光顾,货币贬值,年货不能多买,居然因此而未患消化不良症。若能这样开怀一想,岂不是也就为如意了么?所以,每逢年节,听到这些吉庆话,只能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万万不能当真。要是咬文嚼字,发财也好,如意也好,就很不是滋味了。西方人寒喧时说的,现在我们大家也习惯沿用的,祝你幸福也好,祝你愉快也好,祝你健康也好,那都是相当具体实在的要求,不像东方人的“如意”那样含糊。因为忧心忡忡,愁容满面,无论如何说不上幸福;口袋总是瘪的,总是为衣食住行伤脑筋,怎么也不能说是愉快;病病殃殃,心神不安,是说不上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若是“如意”呢?就好办了,吃不饱的比之吃饱的,是不如意,但吃不饱的比之饿肚子的,那就应该说是如意了。我不晓得这句中国人老挂在嘴边的“如意”,怎样翻成英文?但这个词汇具有浓烈的东方色彩,和佛教禅宗相关,谅不会错。因为“如意”二字脱胎于梵文而来,所以这词汇既有东方人的智慧,也有东方人的圆通,说得不好听一些,还有东方人的狡猾。其实,“恭喜发财”的“财”字,要是能改成聪明才智的“才”;或者,人尽其材的“材”,也许更合适一些。有什么比在新的一年中能够充分发挥才干智慧还要好的祝贺呢?要是果然像祝贺的“万事如意”那样,我想:最首要的“如意”,便是能有一个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干实事、抓工作的环境和氛围,少一些说嘴,多一些务实,少一些指手划脚的纷争干扰,多一些专心致志的踏实精神,那倒是真正的“如意”了。如果,新的一年里,要是能有这样的“恭喜发财”和“万事如意”的话,那倒是老百姓之福。掬心香一瓣,但祝天从人愿,那可是再好也没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