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

本书为李国文先生的散文集。

作家 李国文 分類 二次元 | 16萬字 | 86章
默认卷(ZC) 袁绍之败
    建安五年,曹操以七万兵力,与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对阵,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攻多、以弱击强的战役。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到了这次袁曹官渡之战。兵多粮足、地广人强、谋士如云、将校满帐的袁绍,败给了力量对比悬殊的曹操,应该说,全是袁绍一人的错误。作为统帅的他,哪怕略微有一点清醒,也不至输得这么惨。这一仗,对曹操来说,至关重要。秦、汉之际,得中原就等于得天下,要得天下,必先取中原。袁绍不除,中原不稳定地掌握在曹操手中,就是他一个永远的心腹之患。而且,袁绍在实力上占压倒优势,你不把他打败,他就会把你吃掉,这是早晚的事,一场生死决战势不可免。所以,曹操进军洛阳之后,除吕布,逐刘备,拒袁术,抚孙策,都是在为彻底消灭袁绍作准备。在黎阳相峙、延津交手以后,曹操便寻找战机与袁绍决战了。这场战争反正是要打的,除非曹操甘心认输。陈寿的《三国志》,对袁绍的评价是:“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群蜂起,莫不假其名。”“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所以,袁绍在家族地位、政治声望、个人魅力、民情舆论上,一直比步兵校尉的曹操有号召力。所以曹操对各路诸侯,最忌畏的就是这个袁绍。当最初串连诸侯,会盟讨伐董卓时,曹操是发起人,但不敢坐头把交椅,而让袁绍来做盟主。在垄断住汉献帝后,最买账的还就是这个袁绍,赶紧封了一个太尉给袁绍。袁绍偏不领这份情,拒绝接受,曹操只好把自己的大将军职位给了他。由此可见,曹操不仅军事实力处于劣势,在政治上、心理上也远不如袁绍。面对强敌,首先要排除曹营上上下下的心理压力,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所以,郭嘉的十胜十败说,其实是在理论上巩固曹操的心防优势。而荀批驳以孔融为代表的畏袁思想,也从根本上分析了袁绍貌似强大、本质虚弱的真实情况,看起来曹操挺会做政治思想工作。为了打败袁绍,是做了充足准备的。袁绍最后兵败如山倒,是败在决策上。而决策失败,又和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个人因素分不开的。一场战争,固然是实力的较量,也是对垒双方统帅才智的较量。袁绍和袁术,是《三国演义》最早出场,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角色,而且还是个丑角。这两人架子很大,本事很小,能力不大,毛病不少,仗着祖先四世三公的余威,打着名门之后的招牌,拿今天的话说,也就是高干子弟了。做了很大的官,统治一方,但遗憾的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前辈把风光全占尽了,到了他们这一代,便只有洋相可出了。这两兄弟,称得上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对难兄难弟。从发兵讨卓开始,忝为盟主的袁绍,和作后勤部长的袁术,都未有任何才禀的特殊表现。最后董卓没讨成,各路诸侯倒打了个不亦乐乎。司马光在《资治通览》里评袁绍时,说他“短于从善”。这四个字,注定了他难逃失败的命运。一个人到了区分不出好坏,辨别不了黑白的程度,也真是无药可救了。就拿对待依附于他的刘备来说,忽而阶下囚,推出斩首,忽而座上客,赔礼道歉,如果刘备不是走投无路的话,恐怕一天也不会在袁绍处呆下去的。他的幕下良臣,如田丰,如沮授,只不过表示了一些不同意见,忤触了他,一个被关进牢房,一个被弃置不用。他的一些谋士,其实是很有真知灼识的。那个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结果跑到曹操那儿去出谋划策。正是由于袁绍有谋无断,迟疑不决,猜忌少信,一意孤行,众人才同他离心离德的。这样的统治者,鲜有不一败涂地的。像这样“矜愎自高,短于从善”的袁绍,怎敌得过那个礼贤下士、光着脚跳下床来不及地迎接许攸的曹操呢?尤其荒唐的,一军之帅,在决战前夕,能为幼子之病形毁骨立,痛不欲生,简直不可思议。书上说他儿子患了疥疮,谅不至于到生命垂绝程度。就算是天花吧,也不能贻误军机大事,袁绍以儿子的病弄得他神思恍惚为由,错过了大好战机。结果几十万兵士的性命,就这样被葬送在官渡了,他也一命呜呼了事。若一个普通人,出于爱子之心、儿女之情,也许不难理解。但两军对垒的生死关头,一个统帅,竟如此昏蒙馈乱,岂有不败之理。历史就是经常这样开玩笑的,把一些凡庸无能之辈、愚昧昏愦之徒,推上高位,坐在老百姓的头上。那个白痴司马衷甚至还当上皇帝呢?老百姓灾荒没粮食吃,他说干嘛不吃肉丸子呢?这些窃居人上、尸位素餐的货色,若能甘于凡庸、无所作为,在他治下的子民,也许是份福。而越是这样的低能儿,越不安生,越要弄出些不得人心的名堂。这时候,承受全部苦难的,可就是老百姓了。袁绍之败,自然是活该了,但那些陪着倒霉的数十万士兵和冀、青、并三州黎庶,又算是怎么回事呢?不过,翻一翻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几乎全是这种悲剧不停反复的过程。除非老百姓有选择的权利,否则,这种袁绍现象是不会中止的。于是,对三国这段故事,也就不以为奇了。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