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他说完,皇帝便打断了他:"召诸皇子来。" 一旁侍奉的宦官立即去了。 太子白净的面孔顿时涨得通红,一双柔和温润的眼眸对着地面,简直无地自容。 皇帝见此,更是烦躁,是对大郎太过纵容了,该让他知道,这储位,有的是人在等着,他若再不上进,便要被人拉下去!到时,连保命都难,还谈什么仁政,谈什么大国气象! 诸皇子很快就来了。 夏侯沛与夏侯挚、夏侯谙、夏侯汲人都在太学,是一道儿过来的,来时,她还留心问了传召的宦官:"阿爹召了我们四人吗?太极殿里可还有旁人?" 这两件并不是需要保密的,四位郡王了,便能知晓,宦官看了看夏侯沛,又看了看夏侯沛身旁的另外三位皇子,便说了:"不止四位小郎君,二殿下、三殿下、六殿下亦在传召之列,太极殿中还有太子殿下。" 夏侯沛听罢,与夏侯挚、夏侯谙、夏侯汲人相互间对视一眼,夏侯汲人欲再问,夏侯沛朝他使了个眼色,夏侯汲人便吞下了问话。 小宦官看着,便悄悄松了口气。圣人对宫人甚为严厉,对禁宫之掌控极在意,他只怕小郎君们不懂事儿,问了什么他不好回话的问题,又得费劲周旋。 到了太极殿,夏侯恕、夏侯衷已到了,静静地坐着,都有些不安的样子,太子神色不自然,皇帝只抬了抬眼,在四人拜见后,道:"一旁安坐,等六郎来。" 四人不敢多言,便依着往日的次序,坐了下来。 又过了约莫半盏茶的功夫,夏侯康方姗姗来迟,他小喘着气,一进来,纳头便拜:"儿请阿爹大安。" "起来,坐。"皇帝惜字如金。 夏侯康从地上爬起来,一看两旁,便看到夏侯挚身旁给他留的位,快速地过去坐下了。 人齐了,皇帝yin沉的目光扫了扫,沉声道:"今日召汝等前来,是有些事,要说道说道。" 诸王顿时屏气凝神,太子见了,便极不是滋味。 皇帝继续在说:"突厥王子来京,朝廷盛情相待,汝等,可看出什么来了?" 这问题来得没头没脑,皇帝召他们来,便是要考校国事吗?夏侯沛更是想,这国事,未免牵涉太大,哪儿是他们几个插得上嘴的? 夏侯衷已在跃跃欲试了,只是碍于太子与夏侯恕两位兄长未发言,不好越过他们。而夏侯沛,则是在想皇帝没事儿问他们这个做什么?太子还在呢,不怕大兄多想吗?夏侯恕游移不定,夏侯康、夏侯挚皆沉思,夏侯谙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夏侯汲人满面振奋。 众人神色变化皆入皇帝之眼,他瞥了太子一眼,太子十分尴尬,有些失魂落魄的。 "二郎,你来说。"皇帝指名道。 众人都知道一些突厥的事,毕竟这是近两年来的头等大事。区别只在于,知道得多,知道的少,知道的深入,知道的肤浅,还有,是否有自己的见解。 夏侯恕已开府,手下有自己的幕僚,平日里没少商议此事,眼下,便将幕僚们的见解汇总,说了来:"儿不知圣人伟见,只有些许鄙陋之见,恭请圣人察之。"说完这一句,便引入了正题。 接下去,每个人都说了几句,夏侯恕与夏侯衷都说到点上了,夏侯恕却显然不及夏侯衷独到,深刻,夏侯康没什么兴趣,也说出了个差不离,夏侯挚则因身边无人,他的母亲也不帮他,只能凭自己猜想,说得便不是很正确,夏侯谙与夏侯汲人还不大懂,只是夏侯汲人不改他本色,嚷了一句:"打得越惨烈越好,大夏正可趁虚而入!年年劫掠我边民,早该还上了!"恨不得立即奔赴疆场。 前面几个说完了,皇帝便看向夏侯沛。夏侯沛想想对的错的大家都说了,重复也没意思,便只道了四个字:"势在必行。" 皇帝马上想到早几年,十二郎就说要另扶一主,眼下那新主已现,就在洛阳,待之以国宾之礼,根本就是在以她之策行事。 皇帝的眼中便有些复杂,目光从夏侯沛身上移开,落到太子身上。 从诸王入殿,太子便没有说过一句话。 "汝等之见,吾悉得之。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从王子入京,能人多已看透。大夏,欲趁突厥内部相残,扶持王子为新可汗,王子受我恩惠,加之性情温顺无争,必能两邦和睦。汝等以为,此策如何?"皇帝说道。 夏侯恕与夏侯衷皆赞良策,夏侯挚也是目露jing光,称:"大善。" 夏侯谙就是来凑数的,他身体不好。夏侯汲人叹了一句:"若能趁此吞并突厥,何其壮哉。" 夏侯沛斜了他一眼,十一郎若能做皇帝,不是正德帝就是汉武帝。见皇帝看过来,便道:"良策矣。" 只有夏侯康,提了一句:"甚好,我朝有兵,也不能白白损耗在突厥,就是达旦那里,得稍加处置。"最好让达旦就在战乱中死了。夏侯康的确寄情深文,却不代表他缺乏皇子该有的修养。 一个一个,都是明白人,哪怕心中不这么想,口上也得这么说,朝廷这么在做,必然就是皇帝所赞同的,皇帝赞同的,为何去反对?无权无势的郡王,惹恼了父亲,有什么好处?何况,于国于民,这也确是良策。 皇帝的目光就仿若无意的落在太子身上,也只轻轻一点,就移了开。 这不过瞬息,却都落到夏侯沛眼中。与其他几人沉浸到氛围中不一样,夏侯沛全程都没忘来时的疑惑,阿爹为何要召他们来,为何要将如此重大之事与他们言说,且还是当着大兄的面。 见皇帝看向太子的那一眼,夏侯沛觉得自己似乎明白点什么了,又似乎仍在云里雾里。直到,皇帝又问:"正是有达旦之婚约在前,汝等可以为朝廷背信弃义,丧失了大国的信用?" 夏侯沛猛然便悟了!背信弃义,丧失信用,这多像她那仁慈的阿兄会说的话,至于皇帝,是绝不会如此想的! 大约是阿兄又拧了,阿爹方召了他们兄弟来给阿兄上一堂课吧。 唉,果然,只有阿兄才是圣人亲子啊,他们几个,大约都是上林苑里捡的。夏侯沛暗暗埋汰了皇帝几句。 而其他几位皇子已随着皇帝的话静默下来了,这么耍人家,的确不大厚道。 可不厚道归不厚道,夏侯衷道:"难不成就看着突厥年年来劫掠边民,劫完了财物牛羊,还有屠杀!"他知道的比较多,说起来,也义愤填膺。 夏侯挚难得站在三郎这边,也道:"国之信用,不该拿士庶的血去填!"不但百姓,还有边军,每年死的有多少? 夏侯汲人冷笑:"就是欠打!"与残bào的蛮夷讲什么信用。 夏侯沛则斯文许多,慢慢道:"由来,仁慈、道德都是留由胜者去施予的。乱世用重典,唯有国泰民安,方可赞颂仁政。"原本,就该区处,天下事哪儿能一概而论? 夏侯沛的话,已经跳出了他们所谈的事,将本质都剥露出来了。皇帝也没意外,十二郎就是这个样儿的,哪天他突然变笨了,他反而要生疑。连皇子都明白的道理,太子怎么就拐不过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