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看得见未来才有未来

在一个“野蛮”时代“野蛮”生长又“野蛮”立世的“野蛮”文人,就靠着自己的“野蛮”江湖路,成就了自己的一段“野蛮”人生。他原是体制内的学者,睿智而温厚,却阴差阳错的走进商界,也从而激发了他骨子里的江湖气,狡黠而尖刻。他带着满身江湖气息,领着一群小弟,浩浩荡荡的投身于商海,铸就了“万通六君子”之名;却又因江湖情谊,万通挥泪分家;更因江湖道义,他独挑大梁,带着万通大步前行。他的一生,充满了“野蛮”和“江湖气息”,却又因为那份学者书生的智慧,充斥着文化与道理。他用段子构架了他独特的思维模式,更用饱含书卷气的野蛮书写了他独特的行为准则。他就是冯仑:一个地产界的“文化流氓”、商界的“野蛮书生”,他一直在用自己野蛮的智慧创造属于世界的奇迹。

作家 韩啸 分類 出版小说 | 17萬字 | 57章
§窒息式死亡
“未来”这个词很抽象,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未来”的重要性也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当人停滞不前,不知道应该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坚守的时候,“未来”一词更是有着不可承受之重。显而易见,进退两难的“未来”似乎最让人头痛。
“冯仑的未来”这一话题,已经成了所有冯仑粉丝的共同话题。当万通的发展显露出些许“疲态”,冯仑的未来职业走向也就存在很大的变数,很多专家及业内资深人士也都对此有了判断。他们共同认为,冯仑若是有一天退出万通,则会出让自己万通地产的全部经营权;如果继续留任,那么可能会将所有精力和财力都放在“立体城市”的发展上。
2014年9月19日,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出现了人员变动,其最大的变动无疑是许立让出董事长的位置,而由北京嘉华筑业实业有限公司的江泓毅接任,并出任万通地产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的职务。其中,新出炉的董事会成员名单上不仅没有许立的名字,就连“万通”元祖冯仑也未在其中。至此,答案似乎揭晓了。
此次变动,被视为万通系“冯仑帮”全部退出的征兆,新万通进入了“去冯仑化”时期。这一话题饱受争议,自2014年8月份以来,一直被炒得沸沸扬扬。
其实,万通地产董事会重组的消息传出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外界本以为只是新股东加入。但董事会后,成员从7人减至6人,让所有关心万通的人又都回过头来再次对这次董事会人员变动予以关注。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通过股权转让,将自己呕心沥血半生的万通地产的股权随手丢给了别人。
不过,离开万通的冯仑会就此销声匿迹吗?他会不会继续坚持“立体城市”的建设,以此进行二次创业,继续书写传奇的房地产神话?也有很多人认为,冯仑此次离去,很可能退隐山林,偶尔出来讲两个段子,然后说的多了就写本书,走上他钟爱一生的文学之路。抛离这些猜测,退出的冯仑到底会干什么?
同年8月8日,万通地产2014年度第五次临时股东大会如约而至,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虽然是临时的,但绝对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果然,最终的结果是冯系三人退出,江泓毅方面的嘉华实业2人入驻,也就是说,新的6人董事会,有一半以上的人员都来自嘉华实业,嘉华实业成了万通的当家人。
冯仑很清楚,在资本市场中,董事会人员出现巨大变动,股权也会因此在结构上出现变化。眼下的这一切,似乎都是冯仑早就想好的事,所以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谁也不清楚。从资料上很容易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万通地产的最大控股股东是万通控股,其总持股占51.16%。
最初,万通控股的第一大股东是持股25.9%的天津泰达,第二大股东是持股23%的嘉华实业,第三大股东则是万通御风。随后,通过交叉持股、个人出资的方式,冯仑建立起了自己的“冯式持股体系”,成为万通地产实际控股人。到了2013年,“冯系”统一行动,将所持股份达到28.32%,超过了天津泰达,并一举成为实际控股人。
而如今,冯仑却大量减持自己的股份,并分股份给嘉华实业,使其成为万通控股第一大股东。究其原因,他命“冯系”让出董事长的职位完全是一种主动行为,因为他从来都不需要一直守着一个上市公司的“虚衔”。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表示,卖掉股份就相当于出兑自己的企业,是主动撤出的理智行为,把现有的经营权让给新的实力团队继续经营,这也是一个“别无选择”中的最佳选择。
的确,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冯仑的无奈之举。易信城市与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宝存向外界透露,冯仑减持是因为他实在没有办法了,谁也不甘心自己的“孩子”一直朝着下坡路走,万通想要继续发展必须要转型,所以面对持续下滑的业绩,冯仑必须做出“减持”的无奈选择。
确实如此,从万通地产2010年~2013年财报上来看,这4年中的收入一直都在下滑,虽能维持在30亿~50亿元的规模,但对万通这一级别的企业来说并不多。
2014年上半年时,万通的经营额只有3亿元,同比上一年同期下降约52%;实现净利润约4800万元,同比上一年同期下降60%。加之万通在“立体城市”上的投入从几百亿增至几千亿,按照当下的经营状况,整个万通势必会坐吃山空。
此外,冯仑从未向外界透露过冯系与天津泰达及嘉华实业之间的矛盾。冯仑一边是无心持家的一家之长,一边又是个无法看着利益受损放任不管的股东。他是个稳健的人,所以总希望能有更多的资源被集中,并支持创新业务,寻找未来的“增量”,实现“立体城市”的梦想。然而,泰达和嘉华实业则希望把企业做大,以提升业绩为主。这样的分歧有点像当年冯仑与潘石屹之间的矛盾,但不同的是,冯仑是为了万通未来做打算,而泰达和嘉华实业则是单纯地希望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多的利益,并分到更多的钱。
此时冯仑肩膀上的万通,不只是内部分歧的问题,更现实的是,房地产业内部的生态环境出现的巨大变化让他有些招架不住。
2014年,行业再次进入轮换期。搜房网数据监控中心数据显示,沪深港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房地产相关企业,有六成以上的房企均出现利润大幅度下滑的现象。其中最被人看好的万科,同样出现了4年以来的首次利润下滑。在如此不乐观的市场中,恒大集团开始了多元化、多领域的发展计划。
霎时,中国房地产业第一批崛起的企业家们纷纷告别了自己的看家行业,开始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寻新出路,万通的部分股东也同样寻思着尽快把冯老大一手拉扯起来的企业从淤泥中拯救出来。
万通必然会做出一些乍看匪夷所思,细品却让人大彻大悟的事情,管理层的更新也是必然的。
其时,外界传出了万通开始“窒息式死亡”的说法,冯仑对此并没有作出回应。他其实很不甘心,毕竟在地产界,他与王石、潘石屹是齐名的。只是,万通的经营水平,似乎总达不到他的“思想水平”。
2003年时,万通地产资本金和年度营业收入均进入中国房地产业前十强;但10年之后,万科和万达在争夺头把交椅之时,万通却只能在二线房企中迷茫徘徊。这种现实让冯仑很难接受,他是个负责任的成熟男人,怎会不自责?
2014年,冯仑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在职MBA班《创新管理》课程上表达了自己的反思:“2002年后,万通刚刚还完债,我们不想高负债,用高杠杆来撬动市场,结果万通失去了一段发展的好时期。虽然在这个时候万通依然赚钱,但是万通的创新没了。于是慢慢地,安全变成了企业最大的目标,万通开始了‘窒息式死亡’。”
冯仑在总结万通的时候,觉得之所以错过最佳发展期,是因为根本不懂得如何“借用资本市场”。自万通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都没有进入资本市场,直到9年后才意识到资本市场是万通的必经之路。可是,由于当时所持股份比例过低,导致万通实业核心房地产资产无法上市。万通真正登录A股市场,已经是2006年之后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万通当时资源整合不均,并且匮乏,在购买土地的时候暴露了很多短板。冯仑表示,万通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竟然不擅长利用政府资源,这是企业发展中限制公司的最大瓶颈。
用万科与万通作对比,就更可见其短处:万科在1991年便进入了资本市场,在2008年以前,万科利用A股IPO、发行B股,并通过定向增发等多种融资方式获得大量资金。随后,在1990年到2007年这段时期,万科收入增长了170倍之多,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
冯仑见此,怎能不羡慕?怎能不去万科拜师学艺?
万科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创新,在2008年A股市场融资拒绝面向房地产企业的时候,万科开始利用合资伙伴的投资来弥补融资方面所无法获得的资金,并且得到公司内部之间的信用互保的方式向银行高额借贷,同时更有了大股东的支持。万科主要针对中高档住宅市场,其业务覆盖达53个大中城市之多。
那一时段,冯仑也现学现用,想出了出奇制胜的一招——“傍大款”。
2004年,万通引入了战略合作伙伴天津泰达集团,泰达是天津最大的“土豪”。冯仑认为,两强结合是“联姻式”,作为万通控股的最大股东,天津泰达一直扮演着提款机的角色,其派出的干部以审计和财务投资为主。
对于万通来说,在土地和资金上得到了巨大的支持,除了能依傍泰达这个靠山站稳天津房地产市场,亦能与泰达强强联手,互通有无,而他们之后在北京、杭州等地继续合作的事实,也证明了冯仑这一步走得的确明智。
只是,两者的合作多有些虎头蛇尾的意思,虽然此后多年来万通一直都在赚钱,可发展的脚步却十分缓慢,如此挪步般地匍匐向前,本身就是一种后退。毫无疑问,在创新层面看,万通已经在吃老本了,且朝着吃光的方向一路走去。故此,“安全”已成为万通当下最大的目标,“窒息式死亡”,似乎也成了万通无法逃避的现实。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