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看得见未来才有未来

在一个“野蛮”时代“野蛮”生长又“野蛮”立世的“野蛮”文人,就靠着自己的“野蛮”江湖路,成就了自己的一段“野蛮”人生。他原是体制内的学者,睿智而温厚,却阴差阳错的走进商界,也从而激发了他骨子里的江湖气,狡黠而尖刻。他带着满身江湖气息,领着一群小弟,浩浩荡荡的投身于商海,铸就了“万通六君子”之名;却又因江湖情谊,万通挥泪分家;更因江湖道义,他独挑大梁,带着万通大步前行。他的一生,充满了“野蛮”和“江湖气息”,却又因为那份学者书生的智慧,充斥着文化与道理。他用段子构架了他独特的思维模式,更用饱含书卷气的野蛮书写了他独特的行为准则。他就是冯仑:一个地产界的“文化流氓”、商界的“野蛮书生”,他一直在用自己野蛮的智慧创造属于世界的奇迹。

作家 韩啸 分類 出版小说 | 17萬字 | 57章
§一路向西
公益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理性行为。
在第五届“SEE-TNC生态奖”会场上,冯仑仍然坚持着8年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之初时的公益理念——“特殊性催生影响力”,并坚持奉行非赢利性原则。
“SEE”是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以推动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实现三者统一的价值观。
随后SEE(生态协会)与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合并,并设立了“SEE-TNC生态奖”,用来鼓励那些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企业,记录着他们在中国环保过程中的“博弈”和“掣肘”。
冯仑说:“公益的参与和投入,使得你在社会责任和盈利动机上会做一个很好的平衡,且一旦行为端正,眼光就可能很独到。”他以“SEE”轮值会长的身份,诉说着作为一个“九二派”代表的中国企业家,在经历了中国商业从蓬勃发展走向低谷后开启了自己的公益人生,并续写了他“野蛮生长”到“理想丰满”的后续之路。
阿拉善,是中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所在地,在内蒙古的最西端。如果放纵阿拉善地区环境继续恶化下去,北京将被黄沙淹没,人们将为亵渎自然付出惨重的代价。
2004年时,首创董事长刘晓光提起了公益联盟的想法,那时候冯仑正是绿色攻略的蓬勃期。因为阿拉善问题过于严重,并且没人出面治理,他便联合刘晓光,将阿拉善的整治计划引入到企业公益之中,并在全国推行绿色攻略,把阿拉善沙尘暴源头的问题作为企业公益的首要问题。随后,“SEE”应运而生,任志强、潘石屹、王石等近百位企业家一呼百应,相继加盟。
至此,冯仑开启了“一路向西”的征程。那个时候的冯仑,对公益的理解还没有现在这样深刻,更不用说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每年,每位参与者将捐款10万元作为环保公益事业的基金,用来推动阿拉善治理的承诺,用企业人的姿态,向社会证明环保价值远大于金钱的价值。
时至今日,“SEE”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企业环保机构,冯仑将企业公益发展到每一个角落,将“企业公益”变成了“企业的贞操”,并且走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是企业家与公益行为的最高结合,也是“SEE”8年来稳步前进得来的“感悟”。
回想“SEE”成立初期,处于一个十分“拧巴”的阶段,但对待公益事业的时候十分认真。冯仑说:“所有人都不看好,都认为这个事乱哄哄,都认为这是一个乱哄哄的机构,这帮人吃饱了没事就在这里吵架。”其实他心里有数,“SEE”至今的发展,已经让绝大多数人“大跌眼镜”。在透明机制下,吃饱了吵架的企业家们,要是真的吵出了公益贞操也是值得的,但最重要的是“贞操”之守。
因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冯仑从中深刻地体验到:“贞操是和痛苦成正比的,当一个人越痛苦,器官越不自在的时候,越能获得高的道德评价。”当一个人的行为越来越端正的时候,对问题的看法、对事情的判断力都会随之改变,这样就会留意到更多的利益相关者。正因如此,才能更好地克制,并在社会责任和盈利动机间保持平衡。
在第五届“SEE-TNC生态奖”颁奖前夕,冯仑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萧今新著《生态保育的民主实践——阿拉善行记》的发布会上做过简短的演讲,他自信地总结了自己在“SEE”中的实践成果:“中国民间环保组织里每支出100元,SEE就有50元~60元,所有民间环保资金阿拉善占50%~60%,中国民间草根环保组织三分之二均接受过SEE的投资。”
冯仑多年来都在坚守着各式各样的“贞操”,其中的坚守之困,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承受。冯仑倒是无所谓,常年游走在贞操原则的边缘,早就适应了这种压力,但其他成员却因贞操的“苦难年”,使得“SEE”成员每年都会有大规模的变动。
到2013年,已经有近500名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总参与过其中。机构逐渐强大,并非单单局限于成员的多少,而是每个成员的意志是否能达成“合理善治”的共识。只有在此共识之下,才能寻得冲破公益事业困境的突破口。
冯仑曾公开透露过,其实社会上想做公益的人有很多,但各地的草根公益组织由于各方面外力的制约,所以面对政府的时候,在沟通上出现了非常大的困难。大多数时间需要和有关部门进行主动沟通时,就算是给最低级别的相关人员打电话,都可能要打几个月才能打通,不是不知道电话号码,就是不知道哪个“门”能走对。
也许,这也是冯仑把更多精力聚焦于公益上的一个因素。在公司和公益面前,冯仑只能在不破坏生活的前提下,让三者尽量平衡。
面对媒体,冯仑从来都不说自己是做慈善的,也不赞同一些人的“随意式”四处发钱,他只是希望有一个合理的制度来规范一些行为,让那些需要慈善机构帮助的群体不再受到伤害。毕竟,最大的公益就是让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公益机构的帮助。
在他眼中,传统慈善机构更像是在考验人们的道德含量,成分高一点的就会积极一些,成分低的就用外力去动员,根本没有发掘人们真正意义上的公益动力。
经过了社会贡献、公民组织、NGO、企业改革等多方面的工作后,冯仑意识到自身的公益责任感在逐渐增强,钱应该贡献到最需要的地方。他觉得自己能够参与到公益中,完全是依赖自身认知的觉醒,这不是“贞操”的留守,而是在坚持公民社会建设问题的重要性。
几十年的公益事业,冯仑已身兼数个公益组织的重要成员,其中有壹基金这样成功的民间公募基金会,也有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以及全世界大大小小的未来基金会。作为多个NGO(非政府组织)的从事者,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冯仑创造了中国公民在海外公益事业的新形势。
每当冯仑谈到公益的时候,就难免和政府扯上关系。在他看来,公益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孩子与家长复杂的情感纠葛,“又爱又纠结”的情绪让想做的事情都变得苦难重重。“家长”做多了,容易缚手缚脚使自己内心还得不到“满足”;而作为“孩子”,又想要闹一下来满足自己,但又担心闹得太掰。所以,想要体谅“父母”,就得受尽“委屈”。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面对现实,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进行博弈,对于草根来说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那么,为什么要以企业家的身份参与公益?冯仑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当与地方政府沟通的时候,企业家会因为身份的原因换得少许便利。从侧面分析,企业家更懂得如何与政府进行良好沟通。
冯仑在阿拉善的治理过程中,发现由政府贷款支持的污水处理厂从未运作过。为了解决技术上的问题,“SEE”派出相关技术人员对其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并且在财务方面,冯仑出面和当地政府进行商议,愿意出资金解决污水处理厂不工作的问题。但这些钱只是借的,当政府拿到钱的时候需要立即归还。
曾有人质疑过冯仑的这种做法,冯仑则觉得这并不是威逼利诱,只是手拉手一起走,我们都是好朋友。冯仑并没有把彼此看成简单的对立关系,但也不回避各方面对其施与的压力。毕竟,在中国做民间公益,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2013年10月,冯仑卸下了“SEE”会长的职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名嘴”崔永元身上,一起做一档口述历史相关基金会的栏目,冯仑说:“这个多一点,那个就少一点,公益对我们做企业的人来说,行有余力不妨多做。”
人的生活,是随着自身成长而逐渐丰富的,在这个过程中,做起事来势必要八面玲珑,如果固执地认为真实性是唯一单面,结果只会抑制自身能力的发掘和完善,使自己很难分清虚伪和真实,这也就违背了冯仑的“贞操价值观”。故此,相比较企业家、公益男、淡定哥这些身份,冯仑更像是一个“多面体”。
几十年的商海奋战,把棱角分明的冯仑变成了一个圆润的多面体,在兼具理想和现实的特质基础上,他用务实主义实现了理想主义中的利益价值观。在他看来,做公益就像是在改变自己,而不是去制约别人。如此,才能真正地做好一路向西。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