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看得见未来才有未来

在一个“野蛮”时代“野蛮”生长又“野蛮”立世的“野蛮”文人,就靠着自己的“野蛮”江湖路,成就了自己的一段“野蛮”人生。他原是体制内的学者,睿智而温厚,却阴差阳错的走进商界,也从而激发了他骨子里的江湖气,狡黠而尖刻。他带着满身江湖气息,领着一群小弟,浩浩荡荡的投身于商海,铸就了“万通六君子”之名;却又因江湖情谊,万通挥泪分家;更因江湖道义,他独挑大梁,带着万通大步前行。他的一生,充满了“野蛮”和“江湖气息”,却又因为那份学者书生的智慧,充斥着文化与道理。他用段子构架了他独特的思维模式,更用饱含书卷气的野蛮书写了他独特的行为准则。他就是冯仑:一个地产界的“文化流氓”、商界的“野蛮书生”,他一直在用自己野蛮的智慧创造属于世界的奇迹。

作家 韩啸 分類 出版小说 | 17萬字 | 57章
§好事多磨:冯仑大梦
5年播种,仍未发芽。
其实,成都并非冯大师“立体城市”的首块试验田。自立体城市在2009年于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公开之后,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虽然没人看到有何进展,但冯仑始终坚持称,一定可以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2010年时,冯仑信心满满地在媒体面前公开表示,万通首个立体城市计划将在廊坊启动,计划在2011年年底开工。当时的规划和冯仑初期的计划大致相同,在1平方公里土地上建造600万平方米的建筑,项目总投资将达到创记录的530亿元之多。
可惜,廊坊项目似乎没有什么“福气”,最初的两年,几乎相关立体城市的报道都在主打“廊坊”,但最后却以“夭折”告终,这让所有关注立体城市的人不知应为此失望,还是叹惋。而这是否也意味着,其他城市的立体城市计划即便是避免了廊坊项目早早夭折的问题,也会在推进的过程中遭遇不可预知的变数?
“无独有偶”,位于温州的立体城市项目,于2012年9月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可至今仍未得到任何进展的消息,其总投资额达210亿元之多。藉由此,立体城市目前停滞不前的状态就不难理解了。
相较于廊坊、温州两地项目,位于西安的西咸新区属于后起城市,鉴于前两座城市的失败,新项目制定了一定的应对策略。从整体情况来看,西咸立体城市从签约、拿地到开工,进展得还是相对顺利的。
2014年4月,北京万通旗下子公司耗资1660万元拿下了秦汉新城地块,这块地也是为立体城市做准备,这当属有史以来迈出的最坚实、最具实质性的一步。此地出售时,只报了一次价,冯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他用自己的坚毅证明,这块地就是不折不扣地为立体城市“量身打造”的。
同年7月,立体城市项目正式进入施工阶段,这是该项目分别在4座城进入正式施工阶段以来走得最远的一次。本次购地只有11680平米,约17.52亩,耗资1160万,与整个项目总用地面积3.81平方公里和总投资300亿元相比实在不值一提,这仅是西安立体城市迈出的一小步。
西安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展,成都双流项目也迎来了重新启动的消息。冯仑表示,已经与新上任的领导进行过沟通协商,并达成一致后做出了决定。成都立体城市总投资高达500亿元,预计居住人口9.7万余人,由曾设计迪拜塔的美国设计公司参与设计。
廊坊项目的失败与成都项目的重新启动,让立体城市的实现更为扑朔迷离,没人知道该项目何时会停滞,也不知其何时又将继续。也许,一夜之间,冯仑名垂千载又或者一步踏错从神坛跌落。
有人说,廊坊立体城市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后期与政府的直接冲突造成的。冯仑对此说法做了评价:“这样说无非是‘黑子’们自己臆想出来的结果,自己多年来一直都是以事缓则圆的方式闯荡江湖,怎么会与政府发生不必要的矛盾,自己是做房地产的,得罪了政府就是砸自己的饭碗,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随后,冯仑带着立体城市计划进入成都、西安、温州三地,虽然阵势庞大,但终究是纸上谈兵,“计划能登天,实际下地都难”,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具体成果发布。
冯仑用“生孩子”的段子来向人们简单介绍了立体城市目前的进展:“最近一段时间,大家见了我就问怎么样了?就仿佛在问一个孕妇。立体城市就仿佛是那个孩子,你‘怀’了4年,这个孩子到底有没有‘出生’?后来,我就告诉他‘生’了,一拍屁股出声了,活着!只是这‘孩子’还躺着。什么时候站起来,一年以后站起来,目前的立体城市就是这样一个情况。”
其实,“立体城市”在业内是被很多资深人士认可的,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就曾表示过对其的看法,他说:“冯仑的立体城市的确具有跨时代的前瞻性,有他的优势和特点,但在实际情况中要想做起来,确实要面对很多‘壁垒’,比如政策、土地、生态、能源、技术、商业模式等等,不仅需要考虑的问题多,还要适应这些问题随时的变化。”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也认为,立体城市需要的时间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等待的漫长周期,这不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改写历史。一点失误,就会让一切夭折。
然而,面对疑虑,质疑声虽然一浪高过一浪,但业内部分专业人士依然对“立体城市”充满希望,其中就有国家规划院、中科院予以支持。有了它们的助阵,让一切都变得更具说服力,冯仑对此也颇为满足,不管怎样,得到国家的支持和重视已是很大的进步了。
冒着几千亿的风险来挑战大自然,冯仑的这个梦势必会因资金而倍感压力。在几个项目落地后,投资资金相对普通地产项目高出3倍以上,普通项目一平方公里的投资约为80亿至100亿元,而“立体城市”则要消耗300亿元以上,甚至更多。根据万通公开的统计数据来看,成都、西安、温州三地的整体投资将会达到1010亿元。
如此大数目的资金,在冯仑眼中其实并不算天文数字。
首先,资本支持。万通会对该项目予以投资,虽然两者是彼此独立存在的。此外,还包括基金投资、其他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扶持,这即能形成各类财务组合,以缓解立体城市的财务压力。
其次,合伙人支持。立体城市三大股东分别是冯仑、刘永好、王兵,其他成员还包括红杉资本沈南鹏、易居中国董事长周忻以及诺亚财富总裁汪静波等。有了这些财团及金融机构的支持,资金方面不会成为不可跨越的门槛。
事实上,对于立体城市的探究,归根结底地说,便是如何赚钱。与这点相比,质疑之声其实并不重要。
从赚钱的角度看,立体城市是一个十分冒险的投资行为,但在冯仑眼里,这是开辟新市场的举措,以此便可找到新的蓝色海洋。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运作中,不断创新是赚钱的唯一途径,能赚到的钱是有限的,但赚钱的途径却是无限的。当然,创新未必马上会见到利润,但不创新有可能迅速死掉。立体城市项目自开展以来,在概念规划方面就已花掉了几个亿,这对很多传统企业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所有人都在质疑,冯仑不断往立体城市项目里砸钱,却又不见立体城市的庐山真面目,换言之,最终砸进去的钱要怎么收回?打水漂吗?
对于盈利模式,冯仑闭口不言。
他说:“赚钱的事不能告诉你,一旦告诉你,其他投资人就该有意见了,不让往外说。那么多投资人,怎么赚钱,自己都有算盘,赚到以后肯定告诉大家。”
宋延庆曾分析过,他觉得立体城市的盈利模式一点也不复杂。
首先,万通作为土地的一级开发商,熟练土地、规划和概念打造,再把土地转让给二级开发商,这样就会得到土地开发环节的溢价。
其次,在“立体城市”项目背后一定还有其他自留项目,比如住宅、办公区域及其他产品销售后带来的溢价等。其实,冯仑已经留下了很多线索,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成都立体城市基金路演说明书中就提到过,成都立体城市项目的土地成本为每平方米240元,最终出让的平均土地价格将会达到每平米1000~1200元。
若将各项成本放在一起计算的话,即使土地成本继续上升至每平米1000元,土地转让预计价格仍在每平米1900元以上。按照这个定律推算下去,万通仅在土地方面的收入就已达到了100亿元之多。除去成本,一个“立体城市”的利润可达45亿元左右。
目前,冯仑并未停止“立体城市”打入新城市的计划,在西安、成都、温州三地之后,随后也与北京相关部门会面并沟通了关于北京立体城市的诸多计划,而落实已指日可待。与此同时,还会有另外3个城市加入到“立体城市”计划中来。
这般看来,“立体城市”的温度不降反升,且大有愈加狂热之状,难道如此铺开盘子,冯仑不怕不堪重负吗?其实,他自己也承认,当下还不是“扩张”的时候,全国遍地开花,自然也会如履薄冰。故而,当很多城市向其发出邀请后,他都婉拒了。在他看来,以万通目前对立体城市的了解,很多城市还不适合这一项目的发展,但北京肯定要去,至于其他项目的归属地问题,尚不能确定。
或许,在冯仑的思维中还有着“输赢”的世俗之道,毕竟到了北京,就能与潘石屹、易小迪切磋一番了。
而立体城市本身这一概念虽已不新,可若某一天遍地可见拔地而起的“空中楼阁”,想来也是蔚为壮观的。这是冯仑的大梦,可谁能不说,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大梦呢?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