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城北汇集。胡安和鲁伊斯骑着战马走在主干道上,大军跟在后面排成一条长龙。 此时的奇瓦瓦城万人空巷,几乎所有的人都自发地为士兵们送行。街道上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市民们情绪高涨。受到围观群众的感染,西班牙的士兵们走得也格外整齐,胡安也向市民们挥手致意。鲜花,掌声和齐步行进的脚步声充斥了整个城市。 奇瓦瓦城并不大,因此两万人的队伍就显得异常雄壮。胡安和鲁伊斯已经出了城,后续部队还在城主府列队等待出行。 卡洛斯支援的不只是这些士兵,同样还有随军的重兵器。 奇瓦瓦城本来存了十门十二磅野战炮,但在和明军的第一次交手中因为溃败而遗失。新西班牙的火炮本就不多,这十门炮的损失也让卡洛斯直呼肉痛。 不过痛归痛,肉还是要割的。卡洛斯从墨西哥城中调拨了二十门十二磅交给胡安,胡安也将这些炮放在队列的正中间,以防止在半路上被印第安人捡漏。 第四十二章 大炮开兮轰他娘 两支大军相向而行,前方开路的骑兵早就发现了对方的踪迹,也判断出了对方的意图。 在墨西哥北方的荒原之上,秃鹰的羽翼所笼罩的天空之下,两条蜿蜒的长龙逐渐靠近,行军的纵队也逐渐转化成战阵。 疯马和他的骑兵作为先锋走在前方,正午的烈日丝毫没有折损他们的斗志。远方的地平线上,西班牙的骑兵也在不停地徘徊,这预示着双方的主力即将碰面。 熟悉的“圣安德鲁十字”旗再一次从地平线下升起,只是这一次规模要大得多。极目远眺,数十面战旗迎风猎猎。天与地的接线处,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缓缓推进过来。 依旧是西班牙大方阵,但这彻地连天的军势着实让人震撼。 疯马抬手示意,身旁的骑兵拿出了号角,鼓足一口气吹了下去。 悠长的号声传到了后方,每个人都握紧了手中的武器,继续迈步前进。即将到来的会是一场血腥的会战,只有嗜杀如命的狂人才会因为即将沐浴鲜血而喜悦,大多数人都在心里绷起了一根弦。 吾辈为何而战?这是军队士气和凝聚力的基石。这支联军鱼龙混杂,有的人为了君主而战,为了大明的未来而战;有的人为了保卫家园而战;有的人为了同胞的解放而战;还有些人只是为了避免唇亡齿寒而参加了联军。 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毁灭西班牙殖民帝国。 或许有的人还对战争抱着浪漫的幻想,但他们很快就会知道——战场上只有两样东西:钢铁和鲜血。 联军共计一万人,但持枪士兵却有七千人,火器装备率达到了七成。而卡洛斯支援奇瓦瓦的方阵兵则以长矛手居多,火枪装备率只有四成。本来西班牙在美洲就没有什么值得一战的对手,大多数战斗都是以“治安战”为主,对手都是些石器时代的土著。这种情况下便宜的长矛就好用了,既能抵抗土著的冲击又能削减成本。 这也直接导致了双方虽然人数差距悬殊,火枪的数量却差不多。考虑到猴铳的战斗力远胜于火绳枪,明军的步枪火力显然在西班牙之上。 而在火炮上,双方则有云泥之别。西班牙人只有卡洛斯支援的二十门十二磅炮,联军拥有一支装备了五十门九头鸟速射炮,缴获的十门十二磅炮,以及五门红夷重炮组成庞大炮兵集群。 “兵法云:‘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我们人数占劣势,但火力远强于敌军。因此,炮兵是这次战争的致胜关键!”在战前的会议上,崇祯这样总结了这次战斗战术核心,并用一句话为联军的战术风格定下了基调。虽然很不想第一次抄诗就抄“五毒大将军”的佳作,但此时千言万语都能汇成一句话: “大炮开兮轰他娘!” 两军渐渐接近,双方的阵型都在对方面前一览无余。 “果然吃一堑长一智,胡安大人聪明的智商占领高地了。”虽然嘴上还在调侃,但望远镜中的景象也让崇祯的心里压了一块石头。 西班牙人虽然依旧摆着西班牙大方阵,但阵型却远比以前更宽,甚至宽了一倍有余。 胡安将原来七八排甚至十几排的方阵直接缩减到五排,两排火枪手在前,三排长矛手在后——这是西班牙方阵的极限了,西班牙方阵兵不是古斯塔夫方阵兵,他们接受的是火力与冲击相辅相成的方阵战术训练,而不是古斯塔夫“一声惊雷”式的火器投射训练。 按照常理,两万人的西班牙方阵本应该展开成一个近似正方形的阵型。但在崇祯的望远镜中,胡安麾下的方阵却宽得几乎占据了整个视野。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抵消联军的火力优势,用宽大的阵型减少炮兵带来的伤亡。同时,一字排开的火枪兵也能最大限度地让火枪发言,而不是像原来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