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带着48磅全装加农炮来打野战这种事情只有你们能干得出来。我猜的没错吧?” “小伙子,你知道的太多了。” 崇祯对这点也很认同,没想到西班牙人也知道,难道这已经变成梗了吗? 明朝从建国开始就特别重视火炮的发展(副作用是火枪科技树点歪了)。壬辰倭乱的时候,明军四万人入朝,大小火炮竟然带了近五百门。朝鲜史书则用“声如天动”“花光烛天”“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来描述明军炮击日军的场面。 有明一朝也一直在“炸逼”之道上一路狂飙,虽然曾经点错了“弗朗机”科技树,但凭借着“红夷炮”的大量生产又给掰直了。到明朝后期,水师福船上别的炮可以不要,船头上一定要摆一门巨型红夷炮,连步军都很喜欢装备这种野战根本没法用的重炮。 戚继光专门写文批评过明军重炮“重而难举,发而莫继”:不但装填慢,还只能轰击事先标定好的区域,根本没法瞄准。他自己在辽东作战的时候都是把这种重炮装满小铁球和石子用以零距离大量杀伤军马,而不是打弹丸。 在福建的时候,崇祯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说服郑鸿逵等人放弃对重炮的执念,改用小口径速射炮“九头鸟”。 “多谢将军您的夸奖。您这是不打算杀我了?不是都吃过断头饭了吗?” “这不是在夸你...而且我什么时候给你吃断头饭了?” “我听说你们经常给犯人吃顿好的然后就砍头,刚才的不是吗?我不用死了?哈哈哈哈哈哈”刚才一副“引颈就戮”模样的鲁伊斯仿佛“劫后余生”似的,突然傻笑起来。 崇祯也没理他,回头问疯马:“你们给他吃什么了?” “和您吃的一样啊,叫花火鸡。不过您吃的是鸡腿,他吃的是鸡屁股...八成是这小子赶了几天路饿昏头了。” “我说怎么半生不熟的,谁叫你们做叫化鸡的?” “跟厨房的厨子学的,我看皇帝您挺喜欢吃的就这么做了。不好吃吗?我觉得挺好吃的啊。” “这不是好不好吃的问题...我以前吃的是三黄鸡,是之前船上下蛋的母鸡。今晚我吃的那火鸡腿比整只三黄鸡都大,裹上泥巴就是车轮那么大一坨!怎么可能烤的熟!” “在你们汉语里不都是鸡吗?” “看来回去以后还是要加强一下文化教育...还有烹饪教育。” 崇祯看了看地上笑得打滚的鲁伊斯,摇了摇头。 “小子,我们不杀你是有条件的。” “啊?” “问你个问题,你多高?” “我?六英尺一英寸。” “快一米九,嗯...行,够数了。”崇祯嘀咕着 “来人,把他的绳子解开,手脚绑上就行了。” “等下,将军您问我的身高干什么?”不用被捆成粽子当然好,但这位明朝“将军”突然问及自己的身高让鲁伊斯大为不解。 “我回头找个屋子把你关进去,让西班牙人拿银币来赎你。银币堆得和你一样高你就能出去了。你们当年不就是这样对印加皇帝的吗?” “...” 第二十六章 赎金跑了 伏击后数天,新金山。 “砰”一缕青烟从枪口缓缓散开。 城外的靶场上,黄嗣正在试用缴获的西班牙火绳枪。 他摇了摇头,转身将火绳枪抛给了孙和京。 “这枪如何?” “不怎么样,比猴铳差远了。太大太重,射击的时候要用杆子撑着,不然根本拿不稳。装填也太繁琐了,一分钟都不一定能打出去一发。” “和鸟铳比呢?” “怎么说呢,还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虽然我不太看得上这玩意,但和鸟铳比起来还是好太多了。” “哦?何以见得呢?”孙和京对黄嗣的观点感到很意外,他很久以前就比对过中外的火枪。以他当年的结论来看,二者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你看那一排西班牙火枪。”黄嗣指了指武器架。 孙和京顺着黄嗣指向的地方看去,西班牙火枪整齐地陈列在架子上。 “问题就在这里。我们不是没有好的鸟铳,问题在于鸟铳的质量良莠不齐。”他招了招手,两名殷兵走了过来。他指着其中一人的鸟铳 “这一杆的握把是六角形的。你再看另一杆,是圆的。看枪身上的刻文,这两杆枪都是郑森给我们从福州的军械库里调出来的,而且是同一批。同一批枪连握把的形状都不一样,至于射击时的手感、会不会炸膛之类的就更不用说了。” 他又指了指另一边的西班牙火枪:“我在船上就试过,西班牙的火枪每一杆几乎都一模一样。这一杆的扳机拆下来,可以装到另一杆的枪上用。你再看这两杆鸟铳,又是连形状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