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小六的情报或许微小,但作为一个油嘴滑舌的中介,他能帮郑诛和探听到民间的真实情况,也是可堪大用的人才。 “你做的不错。这是20贯赏钱,你先拿着。记住,我大明以武....咳咳,以孝治国,你要先孝敬父母,再孝敬我。”郑诛和送去赏钱,吩咐几句,就让小六先去做事了。 这些马,他得亲自带到我孙子阵屋,给刘贵他们送去。 作者的话:感谢方伯许的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 控制好心情再继续吧。 第六十二章 决定你来当买办 我孙子阵屋这边,郑诛和骑着矮马抵达这里时,上次要求的牲畜棚子已经扩建好了,就是粗糙的砍了一堆树,原地搭建的蓬草长屋。 而刘贵等人已经在这里暂时定居了几天,这几天倒是有路过的人想来投店,但一看这里已经被一群人占据,就远远地避开了。 当地的幕府手代也想来问讯出啥事了。刘贵一看到这种人,就拿出郑诛和的印给他们看。这些手代发现这是最近风头正盛的‘敢辱大邦’郑行人,也奇怪的摇头避开了。 反正我孙子旅宿前后都还有旅宿,不缺这一个站点,反而能让其他店多点生意。 刘贵见到郑诛和急忙大喜的拱手:“主家,这边都安顿好了。我让余二去淘换了些渔网,领着人捕鱼。剩余的男人,一半去开垦荒地,一半去伐木盖屋顺带打猎。女人都在摘野豆、野稻,凑合吃。” 郑诛和左右看了看,的确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模样。庭院里有十几个半大小子还在帮忙给一头死野猪刮皮去毛,另外一些姑娘在筛豆。 郑诛和夸赞他:“嗯,你做的很好。刘队头,这些马你先让人养在这里。外人要来问,你就说你们是给我养马的,其余一概不知道。” 刘贵围着马转了几圈,不确定的问:“这是马啊,还是驴啊?” 郑诛和汗颜:“在日本,马是小了点,也结实耐用,你就当驴子用,凑合着养吧。” 刘贵家原先是地主,但还真不太懂的如何养马,他回去又喊来几个懂养马的淮南汉子,大家七口八舌的一通讨论,一个叫马通的站出来:“报主家,俺在淮南给军府养过马。这些马看起来矮小敦实,像是蒙古贩来的马。好养活,但您要怎么养?是精养来搞马场,以种马出好马。还是粗养来,多生崽?是耕田,还是打仗啊。” 这里面还有挺多的门道。但这年头已经不是骑兵为王的时代,辽东的将作监很多年都不做马铠,而是转行做炮架了。 郑诛和不假思索的回答:“粗养,多生崽。都是耕田的耕马,你们不用怜惜。” 大家这才安心。 因为养马需要喂精料,目前只能喂豆和稻,移民里都不多,不能总是喂牲口。暂时不需要耕种,那粗养就好使了,圈一块地放出去自己啃草,每日不时补喂点豆子即可。 安排好马的事,刘贵特意把郑诛和请到旁边,低声的询问:“主家,是不是出啥事了?我看附近总有倭人来晃悠。要不要弄点甲仗护下大家?” “你只用带着他们安心养马。不用...” 郑诛和本想拒绝,但感觉如此也有些不妥。之前不就在江户城遇到劫匪嘛。 于是,他想起了小六。 “我回头派一个倭人过来,长得像武大郎。你把需要什么一应写在纸条上交给他。由他来采买。” 在这里呆了半天,郑诛和骑上一匹矮马走了。 而刘贵则和几个管事的人商量一番,在纸上写了许多需要的物品。 酱油师傅要大木桶。 织娘要织机。 屠夫要菜刀,不一而足。 最后,刘贵在里面用细密小字加了一句,需要十柄倭刀,还有许多盐。 这个地方啥都有,就是没有盐。 “总不好让主家为难,要不我们也试着煮盐吧。”刘贵和人提议,获得了不少响应。 回到家,郑诛和看到小六很殷勤的抱着扫帚在庭院里清理灰尘,累的满头大汗。 虽然民间偶尔有传闻‘一年一百八袋米,仅仅养活六口人’的俗语,讥讽的是幕府的高级旗本武士,一年一百多袋米的俸禄,也就紧紧巴巴够养活一家六口,甚至还没有民间一个工匠活得好。可那也是以高级旗本武士的生活水平来定论的,对于小六这样每天在社会里厮混的下九流,一个武士身份显得颇为重要。 顺带的,旗本武士有幕府的强制要求,必须备足武器,以及一匹能上战场的战马,精料饲养,因此颇有些人想退到更下级的御家人里,方便不养马。 马价便宜,但饲养成本可并不便宜。 “小六,既然你要当我的武士,这样,我先赐你一个姓和大名吧。”郑诛和思索片刻,一拍手:“你以后就姓郑,叫武六吧。” 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