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是夏原吉不懂吗? 并不是。 作为大明六部之一,而且还是掌管钱财的户部尚书,不知道有多少人对夏原吉屁股底下的位置虎视眈眈,但奈何夏原吉没犯过什么错,再加上朱棣对其也颇为倚重,所以才让他户部尚书的位置稳如泰山。 但是! 有时候,让人从高高的云端之上跌落到脏污的泥泞中,所需要的可能仅仅只是几根柔软的舌头。 如果不懂得为人处世,夏原吉早就被人给搞下去了。 那么夏原吉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那么,唯有第二个办法了。”见朱瞻坺义正严词的拒绝,夏原吉似乎很是惋惜,但还是提出了第二个办法。 然而,他的话却被朱瞻坺给打断了。 “夏尚书。”看着面前的夏原吉,朱瞻坺冷冷地开口。 “有些事情,知道就好,没必要说出来,更不要做出来,不然的话,以后结果如何,谁也不敢确定。” “对于伤亡将士们的抚恤问题,我只给你两個解决方案。” “第一,户部出钱,我即刻动身,以最快的速度将抚恤送到伤亡将士们的手中或者是他们家人的手中。” “第二,户部打条子,我出钱。” “夏尚书是为了让国库有更多的收益,这个想法我理解,但理解归理解,事情还是要处理的,而且也得分个轻重缓急。” “如果此时黄河决堤,千万百姓无家可归,你还会等这些牛羊产完崽将利益最大化才解决问题吗?” “眼下有我,正巧我又在商业上有些建树,所以我愿意暂时为户部填补这个口子,让夏尚书你把这批补给进行利益最大化的运营。” …… 看着面前强硬的朱瞻坺,夏原吉愣愣出神。 实际上,他想要的其实就是让朱瞻坺先出钱顶上,等到户部将这些牛羊慢慢出手,获取更多的钱财之后,再将钱补给朱瞻坺。 但是他却从来没想着和朱瞻坺交恶,因为在他看来,朱瞻坺这个既是宗室又有商业才能的人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户部能和朱瞻坺合作,势必能够解决不少问题,让户部的收入增加。 但是,他却惹了朱瞻坺的反感。 其实,如果他将这个办法直接说出来,朱瞻坺是不会拒绝的,因为他早就打算破财免灾,牺牲一些东西送给户部,甚至可以说是送给太子党。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从京城这个权力的泥坑中全身而退,安稳地去云南发展。 但是,夏原吉显然是想将他留在这个坑中,让他持续给朝廷出力,这是不可能的。 “那……就劳烦世子殿下了。”夏原吉有些苦涩地开口。 “那就请夏尚书尽快了,不然的话,户部和别人借钱,哪怕我是宗室,这种事儿传出去也是不好听的。” 朱瞻坺冷冷地看了夏原吉一眼,旋即拂袖离去。 看着朱瞻坺离开的背影,夏原吉心里发苦。 本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却硬是让他给搞砸了。 本来他想的很简单,朱瞻坺出钱,户部得到了时间,伤亡将士得到了抚恤,等户部有钱了再补上,谁也不知道过程,但事情解决了,完美。 然而,随着朱瞻坺最后一句话的落下,夏原吉的想法落了空。 这个方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谁也不能知道这钱是朱瞻坺出的,最起码百姓们不能知道。 如果百姓们知道了,或许因为夏原吉想要尽可能的为户部增加收入的原因不会说户部缺乏能力,但也会承朱瞻坺的恩情。 毕竟,钱是朱瞻坺出的。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也就来了。 以胡广为首的文臣必然不想看到这种局面,因为他们好不容易才等到朱瞻坺自愿去云南,但此刻这种得民心之举,显然很容易为以后埋下祸根。 同样的,夏原吉其实也不想。 他一个户部尚书,最大的任务就是解决好大明的财政需求,而内乱是最耗钱的。 虽然结局不一定会朝着内乱发展,但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你若是不在意,导致问题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话,结果是什么样子的谁都不敢说。 然而,说一千道一万,事情已经这样了,夏原吉也没有别的办法。 此前,他是想着在保证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解决这批补给,但是现在,他得在保证速度最快的前提下将这批补给的利益最大化了。 看似只是调换了个位置,但实则是天差地别。 ----------------- 从户部离开之后,朱瞻坺很快就让人调出了一部分的粮食和钱。 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钱其实不是必要的,因为在这个时代,或者应该说在所有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年代,货币的影响力远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高。 通常来说,普通人家几乎没什么钱,而当他们需要别的东西时,通常会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获取。 儿子成家,需要布帛做衣服和棉被,弄点粮食出去换匹布。 马上过冬了需要棉衣,把家里养的鸡鸭拿出来换点棉花。 诸如此类,这才是封建时代百姓们的实际生活。 正因为从这个方面考虑,所以朱瞻坺才准备钱粮两手进行。 至于说这份钱粮会不会被户部就这么昧掉……朱瞻坺觉得不会。 首先,户部虽然缺钱,但也不是什么钱都缺的,而且夏原吉虽然抠,但原则还是有的。 其次,舆论已经放出去了,如果这份钱被户部昧掉了,那以后谁还敢跟朝廷合作? 要知道,别的不说,大明在平时给边关守军以及战争时期向战场上输送的粮草最少有近一半是交给商人负责的。 最后,朱棣和文臣都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朱棣自是不必说,朱瞻坺一退再退,先是推脱掉了自己的功劳,现在又让赵王一脉让出了彰德府的封地改封云南,朱棣不会再亏欠赵王一脉。 文臣虽然一直和朱瞻坺对立,但正是因为对立,所以他们层才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要知道,如果真的昧掉了,无论是舆论还是理由,可就都偏向赵王一脉了。 说句夸张的,以后朱瞻坺说不定还能顶着朝廷不仁的名号造反了。 所以,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天灾、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这件事的结局是被定死的。 只不过…… 朱棣拿出来制衡两方势力的办法,朱瞻坺这边破除了是没错,但朱瞻基那边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