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行禁止”是一句古老的成语,从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奇正》篇中,就出现了这个词语。在《逸周书·文传》中,也看到“令行禁止,王始也”的说法。懂得在作战中,每一条长官的命令,必须贯彻执行,才能保证取胜的古代名将孙膑,在他的兵法里,进一步阐述令必行,禁必止的强大效果:“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法,则令行如流。”说明在我国不光是现在,即使在历史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所谓“政令不通”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事情。 孙膑是战国时代齐威王和主将田忌的军师,以精于谋略,善于筹算闻名,但他的这个“令行如流”的思想,倒是继承了他的先辈孙子武的军事理论。孙子武,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大军事家,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兵家必读书,是中外古今那些征战沙场的将领们,终生视为经典的著作。拿破仑就被东方这部兵书倾倒,后悔自己读得太晚,否则,他说他是绝不会败走滑铁卢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这位大军事家写列传时,先讲了他如何训练女兵,具有启发意义的故事。“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接下来就开始操练,“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一看急了,连忙派人说情,孙子说我已受命为将,我必须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你大王说情也不行,到底执法行事,“斩队长二人以徇。”跟着“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这段史实,在司马迁笔下描写得既精练,又精彩,如同电影镜头一一从眼前闪过。必须要有孙子武这种铁的纪律,实现“令行禁止”的严格作风,才能训练出一支坚强的队伍,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吴王阖庐不得不承认“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事业要成功,理想要实现,目标要达到,计划要完成,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不打折扣,不讲条件的“令行禁止”。有令必有禁,有行必有止,这是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情不能下达,政令无法畅通。长此发展下去,作为一个集体,必然会产生纪律松弛,精神涣散,作风散漫,工作拖拉的现象;作为一个部门,必然会做出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作为一个领导,必然走向腐败堕落,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不可救药的地步。 最近长江大水,洪峰过境,江堤危殆,稍一疏忽,则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财产的覆灭之灾。我们从电视中看到兢兢业业的守堤将士,奋不顾身的堵决英雄,恪尽厥职的各级干部,齐心协力的广大群众,令人感到令和禁的威严性,以及所产生出的精神和物质的力量。但也看到报道,有洪水来之前,只顾自己仓皇逃命者,有在抗洪值班时大打麻将,玩忽职守者。诸如此类,说明凡令不行,禁不止者,小则动摇军心,大则遗患无穷。 毛主席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前夕,曾经写过一首诗,“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特别强调纪律性的意义,而如何保证纪律的贯彻呢,说到底,也就是“令行禁止”这四个字。从最近曝光的焦点新闻观察,尽管三令五申各项政策法律,各地仍有屡禁不止的事件。一是要正告这些胆大妄为的当事者,要汲取孙子武手下那两位女队长的教训,以身试法,是绝对不会有好结果的。二是要奉劝那些发出“令”和“禁”的领导干部,要以说了就算,不算不说的态度,严格检查各级贯彻执行的情况,不容宽贷,更做到像孙膑约法三章那样,违者必纠的话,“令行禁止”,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否则,这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