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咬下去,就仿佛是咬在了一块最鲜嫩的羊羔小排上。 刚好金玲把那些差的菇种变成了好菇,而且又靠自己所学的知识,自行配置了营养液。 温度、湿度还有覆土的厚度就更不用说,都掌握得很好,虫害和从杂菌侵害也没发生。 于是在这湿热的夏天里,那些平菇就像疯了一样长了起来。 平菇本来就是传统蘑菇,大家种了许久,所以从菇种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产量要比野生菇的高。 更别说它们的菇伞更厚实、更宽大,所含的水分更足了。 一个野生菇可能就只有一两克的重量,但是一个大一点的平菇,菇伞加菇脚都有半两了。 金玲种了两三茬野生菇,总共加起来也才一百来斤,而看现在这些平菇的涨势,是估计现在都有一百多斤了。 她打听过了,现在还是卖平菇可以卖到四五毛钱一斤,huáng保平知道是他自己种的要本钱的已经答应给她三毛一斤,而且有多少要多少。 是的,huáng保平知道她家种蘑菇的事了,不过只知道是种的平菇,不知道野生菇的事。 因为田家村的支书赠了金玲一瓶菇种的事已经传开了。 王红也知道了,甚至知道了金玲在和huáng保平做jiāo易的事。 为这事,王红和金玲难得的吵了一次架,又自己怄了几天气,终于拗不过金玲,接受了。 王红娘家以前也做过倒米的声生意,只是后来爹妈没了,几个兄弟又胆小,所以这生意就没再做。 她接受了,但不代表她赞成金玲所做的事,因此无时无刻不在劝金玲赶紧收手。 金玲皱眉沉思,觉得在哪个年代就要遵守哪个年代国家的法律,不然也谈不上什么爱国。 她决定把自己种蘑菇这事渐渐做到阳光下来。 于是大队里那几乎是荒废了的蘑菇培育棚就进入了她的狩猎范围。。 总之那个夏天,huáng保平又给她卖了一百多斤平菇,加野生菇的,林林总总将近一百块钱。 做几次,都能买个自行车了!那可是这年头的稀罕物,相当于在后世买辆名牌汽车。 这也是金玲喜欢和huáng宝平合作的原因。 他这个人胆大心细、藏得住事不说,本性其实非常善良,注意劳苦的乡亲们也是非常呵护、理解的。 而且因为儿子huáng浩的原因,年前又因为野蘑菇的事又尝到了金玲带来的甜头,他就更加不把金玲当外人了。 他不会把价格压得很低,不会像某些做生意的人那样斤斤计较、鼠目寸光。 然而让金玲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十分稳重的生意老手居然也要翻车了。 有一天王红过来告诉她,刘慕梅跟人说,要向上面揭发huáng保平呢! 王红紧张得汗都下来了:“金玲,他要是被揭发了,肯定会查到你的!你快去躲起来,以后再也不要说什么蘑菇了。” 第43章 挨打 红山市东城区。 这里是红山市最混乱的地方。 无数低矮的棚屋穿插在市拖拉机修造厂的厂房和家属大院之间, 到处都是说不上名的小巷。 那些棚屋大多数破烂且倾斜,就像附着在船只底部的寄生贝类一样,倚靠靠着那些漂亮的房子, 把本就狭窄的巷子堵得更加拥挤。 然而往往是拥挤和杂乱的地方才好掩藏污秽,见不得人的事是不能出现在阳光下的。 伏明街就在这里。 那是一条看起来很普通的杂乱小巷。 巷子宽度不到两米, 左边是拖拉机造修厂的外墙, 右边是市棉服厂的外墙, 外面是一条正儿八经的大街。 这里人流量很大。 平时两个厂的人都在这里jiāo汇,而且附近还有机关。 那些拿了公文包的机关职员也要通过伏明街外的这条大街往返于家和单位之间。 这年头最有钱的莫过于工人和机关职员了,所以才滋生出伏明街这样一个隐秘的小黑市。 huáng保平每隔一段时间就骑自行车从乡下来这里一趟。 他的生意很普通, 和这街上大多数的人一样,都是卖米卖菜。 有时候还能帮乡亲们卖点jī鸭蛋有什么的,从里面抽一点提成。 其实乡亲们自己也会私下做jiāo易,只是jiāo易量不大。 他们不是为挣大钱,就只是为了jiāo换而已。 你家有jī,我家有鸭,有jī的今天想尝尝鸭子,或者家里有牲畜却缺钱用,都会做一点这种小小的jiāo易。 但huáng保平不一样, huáng保平人脉广,嘴皮子又利索, 经他手卖出的东西,往往能卖到更高的价钱。 就比如金玲年前那两茬野蘑菇, 如果是自己拿到市面上去卖, 不一定能卖到六毛五的价格,但因为huáng保平认识的那个人急着要吃,又不差钱, 所以所以才能把价格抬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