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朱慈炯是否會親自赴宴,他想按照中原禮儀之邦的習俗,再加上朱慈炯如今十三歲的年紀,正是愛逞英雄的時候。 相信面對如此大逞英雄的機會,朱慈炯一定不會放過的! 確實正如多爾袞所料,這麽好的機會朱慈炯肯定不會放過。 只不過這個機會不是用來逞英雄的。 而是想要一戰就直接送他們去地底下見閻王爺的! 只要這一戰多爾袞不跑,敢親自剛正面。 那朱慈炯絕對不會多說一句話。 因為但凡他多說一句話,就是對閻王爺辦事效率的不尊重! 此次十裡灘埋伏,多爾袞僅僅隻帶了大清七旗的兵力,一共不過才五萬余人。 而反觀朱慈炯這一次赴約帶了足足十四萬五千余人,可謂是全軍出動。 並且這些士卒各個皆是百戰雄師! “也不知道待會多爾袞看到本宮帶著這麽多人的時候,臉上會是什麽樣的表情。” 朱慈炯默默的腦海中構思出待會多爾袞吃癟的表情,臉上就忍不住的笑容浮現。 十裡灘 一條平坦的官道直通灘頭,只見多爾袞在灘頭處特地設立了涼棚。 涼棚之下排放著數張桌子,多爾袞正襟危坐的坐在主位之上,閉目養神,默默地等待著朱慈炯的到來。 正午時分,朱慈炯的身影仍然沒有出現。 縱使一臉篤定的多爾袞,內心也開始有所波動。 轉眼間,又是一個時辰過去。 一直盤膝而坐的多爾袞終於是坐不住了,正要準備起身派底下斥候去探探情況時。 先前派出的一名斥候氣喘籲籲的趕忙跑回來向多爾袞匯報。 “報攝政王,那.那個大明太子他到了!” 好不容易說完一句話,斥候趕忙大口大口喘著粗氣,想趕快讓自己說話變得平穩下來。 終於斥候重重的吐出一口濁氣,趕忙開口將剛剛還沒有說完的話補上: “但是大明太子的身後跟著密密麻麻的士卒,一眼根本望不到頭!” “依小的估計,大明太子身後至少跟著十五萬大軍。” 聽完斥候的匯報,多爾袞頓時語塞,一時半會竟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麽了。 不是說大明乃是禮儀之邦嗎? 怎麽來赴約一下子帶這麽多人一起? 其余各旗的王爺聽到此話也是一陣無語。 得嘞,這十裡灘的埋伏,怕是要打水漂了! 虧他們還昨晚趁著天還沒亮就爬起床率領各旗將士過來布置場地,提前埋伏。 結果到頭來,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連夜的布置,無論是多爾袞還是麾下各旗統兵的王爺,都不願意就這麽放棄了。 就算朱慈炯此次率十五萬大軍赴約,但這些可都是明軍啊! 大明軍團的戰鬥力,在大清各位王爺眼中,論實力就連蒙古人都趕不上。 要知道,埋伏在十裡灘的伏兵,可不是蒙古八旗,也不是漢人八旗。 這可是正兒八經的滿清七旗! 足以輕松碾壓大明全國所有軍團! “大哥,打吧!” 請戰之人不是旁人,正是多爾袞同母弟,鑲白旗旗主,豫親王多鐸。 若是旁人此時出聲干擾多爾袞的思緒,恐怕已經被多爾袞當場怒斥,甚至砍頭了。 但是多鐸此刻的插嘴,非但沒有讓多爾袞發怒,反倒還使得多爾袞下定決心。 滿清八旗兵,可不是吳三桂手下的那點蝦兵蟹將! 明軍? 不堪一擊罷了! 縱使是十五萬大軍,那又如何? 他多爾袞自有麾下七旗兵可輕松破敵! “傳令下去,三軍看本王摔杯為號,一旦本王摔杯,立即從兩側殺出,將明軍盡數斬殺!” “今日,我們便一同在這十裡灘,親手打出一場曠古爍今的‘十裡灘戰役’!” 這邊多爾袞剛剛立下摔杯為號的命令。 另一邊朱慈炯便率領大軍不慌不忙的總算是在太陽下山之前,趕到十裡灘。 朱慈炯一眼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神情頗為不善的滿清七旗。 再看過去便是一處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涼棚,多爾袞此時正站在涼棚之下等著朱慈炯赴宴。 “呵!” 說好的和談宴席,結果多爾袞倒是將此次出征率領的滿清七旗都帶來了。 和談? 狗聽了這話都搖頭! “待會尉遲恭,秦瓊帶五千背嵬軍隨本宮一並過去,至於你們就自己找位置吧。” “反正也談不了多久就要打起來了。” 對於兩側站立的滿清七旗兵,朱慈炯壓根就沒放在心上。 反正待會打起來,也剩不了多少人,成不了什麽氣候,何須關注? 說罷,李靖嶽飛蒙恬諸將各自率領軍團尋找合適的地點。 朱慈炯則是一臉悠閑自若的帶著尉遲恭,秦瓊及其五千背嵬軍,一道去赴宴。 多爾袞看著緊隨朱慈炯身後緊隨的五千背嵬軍,心情一下子便沉到了谷底。 事已至此,多說無益。 若是想要快速結束這場戰鬥,就必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趕在朱慈炯身後跟著的秦瓊和尉遲恭出手之前,將朱慈炯製服。 正當多爾袞思考著該如何快速出手製服朱慈炯的辦法時。 只見朱慈炯“無意”的坐在主位上。 朱慈炯此舉,頓時引得涼棚周圍的滿清七旗將士們的不滿,紛紛作勢拔劍。 幾乎同一時間,背嵬軍也快速做出拔劍的動作。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刻,朱慈炯不以為然的朝著多爾袞揮手示意: “這涼棚拔地而起,也是辛苦攝政王忙碌半天了。 瞧這站著多累啊,本宮準許你快快坐下!” 此話一出,別說是涼棚外站立的滿清七旗士卒了,就連多爾袞都險些暴走。 但此刻不是最好的時機,多爾袞還是強壓住心中的怒火,一言不發的坐在了朱慈炯右手邊的第一個位置。 秦瓊立於朱慈炯右手邊,尉遲恭立於朱慈炯左手邊。 兩人自從隨朱慈炯踏入涼棚第一步開始,雙目就死死地注視著周圍的一舉一動。 “攝政王昨日來信通知本宮,說是要和談?” 頓了頓,朱慈炯不緊不慢的繼續說道: “既然攝政王想要和談,那不知道你們大清每年要向我大明進貢多少金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