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宮裡轉了一圈,來到了養心殿。 朱允熥還是沒有透露那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允熥,陪咱再走一會兒。” 朱元璋帶著朱允熥、馬三保又在宮裡亂轉。 宮中的後妃、宮女、太監、皇孫們都知道了。 陛下今天的心情似乎很不錯,居然不在養心殿埋頭批折子。 而是在宮裡邊慢悠悠地散步,和朱允熥聊得火熱。 後面還跟著一個叫馬三保的小太監。 這個小太監的衣服破了,臉上還有被鞭子抽出的血痕。 抽鞭子的人,是朱允炆。 大家都議論紛紛。 是陛下和朱允熥聽到了呂後和朱允熥抽打馬三保的聲音,及時進行了製止。 太監、宮女們都記住了這個馬三保。 馬三保可謂是否極泰來。 落在呂氏和朱允炆手中,不死也得脫層皮。 哪知道偏偏讓陛下看到了。 陛下親自把他帶走,並且陪著一起,在宮中轉了好圈。 平時,陛下勤於政務,是不散步的。 今天這個奇怪的舉動,分明是在告訴大家:馬三保是咱看上的人,你們誰也別想動他!一根毫毛都不行! 看來,馬三保早晚要當上司禮監少監,掌管十二監四司八局。 以後得多多巴結,就算巴結不上,也不敢稍有衝撞。 朱允熥陪著陛下散步,則更加耐人尋味。 陛下滿臉都是笑容,顯然和朱允熥在一起更加愉快! 朱允熥到底有什麽能耐? 課堂上照樣睡覺,朝堂上一言不發。 只有陛下問到了才肯說一句話,並且都是誰都能講出來的大話、空話。 看樣子,朱允熥的勢頭起來了,大有壓過朱允炆之勢。 原先,大家都以為是陛下老糊塗了。 現在,大家絕不這麽認為。 陛下能在地圖上一眼看出元主的藏身之處! 這種戰場的判斷力,恐怕還超過陛下在軍事上的巔峰時期。 但,朱允熥到底有何特別之處,誰也沒有看出來。 走到一處涼亭內,朱元璋停下了,歎道:“世人都說皇帝好,又有誰知道皇帝的辛苦?” 「老朱,的確不容易。其實,設立一個內閣,就把皇帝給解脫出來了。」 「內閣由6人組成,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各自抽調一名官員。」 「內閣是溝通皇帝與百官的紐帶。」 「所有的奏折,先由6人內閣經研究給出初步意見,最後匯總到皇帝那裡,由皇帝決定。」 朱元璋仔細聽著,同時進行分析。 這個方法,倒也不錯,一個人的活,分給六個人乾! 但是,這樣一來,六個人就相當於六個丞相! 這樣就避免了一人獨大,最後禍亂朝廷。 「為了避免有人做大,可以實行內閣輪值制度。每人主事五天,五天之後輪流。」 「這樣一來,六個人的素質都可以同步提升。」 「內閣成員要使用家底清白的、職位不高、並且有以州縣任過職的官員兼職,掛名為翰林學士,品階不能高,也不能低。四品最好。」 「每年由皇帝對內閣成員進行考核,對六人進行排名。」 「最後一名,提拔為從三品外放或者在京城任虛職。」 「每個內閣成員,在內閣工作,最長不超過5年。」 「這就是本人改良版的內閣制度,能夠完美解決老朱的苦惱。」 「當然,我要是皇帝,內閣最好用制度固定下來。」 朱元璋聽到此,不由得仰天大笑! 朱允熥果然有大才! 在他看來,異常複雜的問題,居然被皇孫幾句話就解決了! 內閣分成六人,已經避免了權力集於一人。 內閣成員輪流主事,既可避免權力集中,又可提升每個人處理政務的能力。 內閣成員的品位不高,再加上每個人在內閣的時間不超過五年,成為權相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通過考核的名義,每年還可以對內閣成員進行調整。 對最後一名成員,最後還提拔一級! 不得不說,這個方法絕對可行! 把皇帝從繁重的批奏折中解放出來,又能給國家培養一大批人才! 朱元璋在涼亭中踱起了步子,越想越有道理,越想越有可行性,越想越是興奮! 再看向朱允熥時,眼睛裡溢滿了欣賞。 自己的這個皇孫,真不知道腦子怎麽長的,居然想出來如此絕妙的方法! 自己也曾研究過歷史。 從秦漢以來,皇帝和丞相之間都是一對矛盾。 往往是開國皇帝能夠製約丞相,後面的皇帝稍弱,往往就產生了獨攬大權的丞相。 哪個朝代都沒有解決好這個矛盾。 到了自己這裡,還沒有死呢,胡惟庸這個的權相就出來了。 並且這個丞相還想造朱家的反! 一怒之下,廢掉了丞相這個職位。 但也苦了自己! 天天到夜裡,捶著自己的老寒腰,揉著自己的老花眼,想不出什麽好的辦法。 哪知道,朱允熥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就產生了一個全新的制度! 歷朝歷代的衰敗,基本都是從權相、奸相開始。 朱允熥的方法,完美地堵上了一切漏洞,說是兩全其美簡直太過謙虛。 不是兩全其美,而是十全其美,盡善盡美! 馬上實施! 朱元璋急不可耐地返回養心殿。 走得大步流星,仿佛一下子年輕了許多。 在遠處暗中觀察的人都感到了朱元璋精神狀態的變化。 有人在猜想,朱允熥恐怕沒什麽特別的才能,他只會哄人高興。 他是陛下的開心果,就像是東方朔對於漢武帝的作用。 這樣的人能夠贏得陛下的開心,但根本不可能坐到那個位置上! 朱元璋帶著馬三保走了。 朱允熥有了一種解脫的感覺,這皇宮裡,處處都是眼睛,處處都有目光,渾身不舒服! 根本不如自己的宅院自由自在! 走出宮門,還沒到院門呢,就發現前面圍著不少人,吵吵鬧鬧的,像個菜市場。 再一看,梅兒、蘭兒兩個小丫頭都站在院門口。 “麻煩通報一聲,下官吳敏行,特意拜見吳王。” “麻煩收下我家老爺的拜帖!” “麻煩轉告吳王,我們老爺明晚設宴,務請吳王前來吃酒。” “請吳王吃酒,沒有你的份!我先到的,吳王理應到我們蔡府赴宴。” “我們就在這兒等著,吳王估計馬上就回來了!” …… 朱允熥滿頭黑線。 這些趨炎附勢的官員們,明目張膽地聚集,這不是把自己架到火上烤嗎? 如果真的收下拜帖、趕赴宴會,豈不是要引起朱允炆和呂氏的猜忌? 老子還要苟六年,現在不是拉幫結派的時候。 朱允熥從街邊順手抄起了一根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