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借糧救民,吾輩義不容辭 “青州黃巾並非一時之禍,叔父也不必過於自責。”鄭平微微斂容:“當務之急,是討論下如何安置這城外的十余萬流民。” 孔融為之一凜。 這黃巾賊雖然退去了,但這十余萬流民卻還在城下。 “玄德,你有什麽想法?”孔融沒有問鄭平,而是看向劉備。 自鄭平第一次入劇城,就在替劉備揚名,更是想讓劉備當青州刺史。 孔融也想知道,劉備會如何處置這群加入了黃巾的流民。 劉備不假思索、語氣多了幾分沉重:“食漢祿,救漢民,是我等天職。百姓因為缺糧而受黃巾蠱惑,不得不四處流浪覓食變成流民,本就已經很可悲了。” “倘若我等見危不救,流民就只有死路一條,於心何忍!” “擊殺賊首張饒,我們得了些糧食,大約能讓這城下的流民吃上四五日。” “不知文舉公能否再籌措一些糧食,用於安置流民?” 劉備言語中,已經將這群黃巾流民定義成受黃巾蠱惑不得不背井離鄉的流民,而不是將其視為黃巾降卒。 這稱呼上的改變,也是劉備對這群流民的態度。 孔融有些吃驚。 平心而論,孔融對這些流民的處理,基本就是讓其各自返鄉、然後頒布政令讓各縣鄉官吏妥善安置。 看似沒什麽毛病,但其實書生氣太重。 若返鄉就能有吃食,又何必當流民? 因此在聽得劉備說要籌措糧食的時候,孔融是震驚的。 “玄德,你可知安置這些流民,要多少糧食?” “不僅要讓他們挨過今年的冬天,還得助他們來年耕種,然後一直到明年的秋天,才可能讓流民們自給自足。” “即便老夫能籌措一些糧食,又怎麽可能讓這十余萬流民吃上一年?” “以老夫本意,發放流民幾日口糧,讓其各自返鄉覓食,亦或者去別郡投奔親戚。” 如常理說,孔融的處理辦法其實是沒什麽問題的。 畢竟給十余萬流民提供一年的糧食,沒有哪個郡國的太守國相敢拍著胸脯保證。 能給流民發放幾日口糧,讓其能返鄉或者投奔親戚,已經是孔融的“仁德”了! 然而,這並非劉備想要的結果。 劉備輕輕搖頭,斂容凝聲:“文舉公,我自高唐縣入北海國,沿途流民遍野,餓殍遍地。家中尚有余糧的,對流民畏之如虎,流民們又哪有親戚可以投奔?” “發放幾日口糧,固然能彰顯仁德,但也只是讓他們晚幾天餓死,改變不了大勢的。” “待口糧耗盡,要麽餓死,要麽易子而食,如此慘狀,文舉公真的忍心嗎?” 孔融沉默。 劉備說的,孔融又何嘗不知? 即便不忍心又能如何?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府庫中沒有足夠的錢糧啊! 良久。 孔融凝聲歎氣:“玄德,老夫並非心狠之人!若隻籌措這十余萬流民幾日的口糧,老夫自信也是能辦到的。但要將其安置,老夫卻是無能為力啊。” “叔父,劉府君,暫且停下這個討論吧。”鄭平出言打斷:“似你們這般討論,這天黑了也討論不出個結果。我來擬定安置方案,伱們負責簽署審批就行了。” “這些流民來自於北海國,那就只能安置在北海國。” “府庫無錢糧,但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有錢糧,只要合理調配,輔佐其他方略,讓這十余萬流民撐到來年秋天是沒什麽問題的。” 孔融聽得心驚膽戰,連連搖頭:“顯謀,你想讓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拿出錢糧來賑濟流民?” “這不可能!這是絕對不可能辦得到的。” “豪強士族的錢糧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如何肯拿出錢糧來賑濟流民?” “縱然有一部分豪強士族心存仁心,但也只是杯水車薪。” “老夫若是將這些政令下達,至少得有一半人反對!” 孔融平日裡就經常跟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打交道,對於這些人的心思,不說全部清楚,但也能知道大概。 一起聚個會,互相吹捧下名聲,然後辦些力所能及的事還可以。 但若是要讓他們拿出錢糧賑濟流民,一個個肯定會跳腳怒罵孔融。 孔融的反應,在鄭平的預料之中。 畢竟孔融自個兒就是士族,而且還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士族大儒。 對於普通的百姓,孔融雖有仁德之心,但絕不會傾盡全力去救助,這是由孔融的出身地位以及能力決定的。 倘若執意要向豪強士族攤派救民的錢糧,那一定會引起豪強士族對孔融的敵意。 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談不上對錯。 鄭平淡然一笑:“叔父,豪強士族肯不肯拿出錢糧賑濟流民,不在於其是否有仁心,而在於賑濟流民是否能獲利!” “假如賑濟流民,能讓豪強士族獲得巨大的利益,他們不僅不會反對政令,還會爭先恐後的搶著賑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賑濟流民,亦是如此!” 孔融愣住,對鄭平這番話不怎麽能理解:“顯謀,這賑濟流民,難道還能有利可圖?” 一旁的應珣,也是驚訝的看向鄭平。 賑濟流民,大抵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又怎麽可能有利可圖? 難道還讓豪強士族去貪墨賑濟流民的錢糧不成? 鄭平不答反問:“叔父可曾聽說過《汜勝之書》和《四民月令》?” 孔融點頭:“博陵崔氏崔寔的《四民月令》,汜水汜勝之的《汜勝之書》,老夫的藏書之中亦有抄錄本。但這不過是兩本農書,跟賑濟流民有什麽關系?” 鄭平輕笑:“《汜勝之書》雖然成書前朝,但流傳到了現在,大抵都遺散四方,很少有能抄錄全本的。” “《四民月令》成書也就三十余年,也唯有一些世家大族才有抄錄本。” “但這兩部書,小侄不僅有全本,而且還是刊印在左伯紙上裝訂成冊的全本,數量也不少!” “除此之外,還有能提高犁地速度數倍的曲轅犁,也已經改良成功。” “簡而言之,小侄能讓這北海國的豪強士族,實現精耕細作,讓糧食增產。” “也能這些豪強士族,在以農為本的前提下,還能再兼事商貿,獲得更多的財富!” “雖然這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有一部分已經開始在嘗試農商結合,但他們缺乏更專業的指導,以及更先進的工具。” “而這些,小侄都能提供!” “他們要付出的,僅僅只是一些暫時用不上的錢糧。” “至於叔父口中的反對者,根本不需要去理會!” “人有衰老之日,這豪強士族也有衰落之時。” “政令是公平的!不能與時俱進,隻想著墨守成規的,注定會被新興的族群取代,弱肉強食,這本來就是世間的法則之一。” 任何超前思想政令的出現,都會引起新舊利益族群的爭鬥。 如戰國常見的變法,便是如此。 有人得利,就有人損利。 但相對於戰國的變法,鄭平的方式更柔和。 因為鄭平用的,不僅僅是超前思想,更重要的是有超前的生產力工具! 以大量的利益,去讓豪強士族主動去追逐。 而在追逐過程中,又會主動的去替劉備打壓舊的利益集團。 雖然豪強士族會在追逐利益中逐漸變強,但對於劉備而言,最緊迫的任務是解決這北海國十幾萬流民的吃喝問題。 若是擔心幾十年後豪強士族的尾大不掉,就不去救助眼前的十余萬災民,那就純粹是杞人憂天了。 任何的政令都是在解決當前矛盾。 而往往功在千秋的政令,都會罪在當代。 都罪在當代了,這政令執行不就成了他人嫁衣了嗎? 鄭平自認為是沒有替他人做嫁衣的覺悟的。 未來沒有發生的矛盾,是可以規避和延緩的,但當前的矛盾若是不解決,那連活下去的資格都沒有了。 孔融驚愕的看著鄭平,久久不能言語。 鄭平這想法太大膽了! 這是要改變整個北海國豪強士族的現有格局嗎? 都說商人逐利,但豪強士族其實更逐利。 “顯謀,你雖然說得很好,但北海國的豪強士族未必可信。”孔融點出了鄭平方案的核心關鍵。 說得再天花亂墜,那也得有人信啊! 鄭平斂容而道:“叔父,若我告訴這十余萬流民,只要將身上多余的錢糧拿出來,我就能讓他們明年獲得更多的糧食,他們肯定是不會信的。” “可同樣的方案,若讓北海國的豪強士族相信,卻是不難!” “以劉府君之名,鄭家、孔家、平原王府聯名作保,誰敢不信?” 劉備救北海的信義,鄭玄揚名海內的名望,孔融的士林聲望,桓帝親弟弟平原王的皇室名頭。 再有鄭平那替豪強士族們謀劃的未來利益,足以令北海國的豪強士族動心。 正如鄭平說的一樣,若是向十余萬流民這般許諾,流民只會覺得本就不多的錢糧又要被搶了。 但豪強士族不一樣。 他們不缺錢糧,有承擔風險追求更多利益的基礎條件在! 鄭平敢這般篤信,也是基於鄭玄和孔融的名望。 若是連鄭玄和孔融聯名作保都不能讓北海國的豪強士族相信,又有誰的作保能讓人相信? 孔融看向鄭平的眼神,瞬間多了驚訝,心中更是驚詫不已。 聯名作保? 顯謀就如此篤信,可以將這一切都賭在劉備身上嗎? 倘若劉備對北海國的士民失信了,那麽鄭玄和孔融也得因此而背負罵名。 蔣濟怎麽死的? 就是因為替司馬老賊作保,然被後司馬老賊毀約給氣死的。 即便是一旁的劉備,此時也是心緒難平。 雖然鄭平告訴過劉備安置方案,但鄭平當著眾人面,說出“以劉府君之名,鄭家、孔家、平原王府聯名作保,誰敢不信?”的話來,依舊讓劉備感動不已。 這是將身家性命、累世名望都賭在了自己身上! 如此恩情,如何不讓劉備感動? “能得顯謀如此信任,何其可幸!此生必不相負!”劉備看向鄭平的眼神,多了十分的堅定。 而在劉備身後,一直眯著眼靜聽的關羽,猛然睜開了丹鳳眼。 但這眼中不是殺意,而是敬意! “顯謀對玄德公,竟然這般推崇?”太史慈立在鄭平左側,看向劉備的眼神也多了凝重。 雖然劉備對太史慈頗為禮遇,但太史慈並未同意劉備的招募,只是以鄭平朋友的身份暫時聽命劉備。 相對於劉備,太史慈更青睞同郡的劉繇。 但現在,因為鄭平對劉備的推崇,太史慈也漸漸有了擇主考校之心。 君擇臣,臣亦擇君。 太史慈本就是有大志的,這擇主之事,不會因為劉備的禮遇就貿然決定。 而最驚訝的,卻是應珣了。 在鄭平來借兵之前,應珣甚至都不知道劉備是誰。 這一路上的接觸,應珣也只是感受到了劉備的弘雅信義。 應珣素來欽佩自家兄長應劭,因此對劉備雖然有佩服之意但也不多。 至少在應珣心中,自家兄長應劭才是這天下間一等一的賢士俊傑。 然而現在,應劭卻見到了震撼莫名又頗為疑惑的一幕。 震撼的是,北海鄭玄的兒子,要堵上鄭家、孔家的名望,來替劉備作保! 疑惑的是,這是北海國,不是平原郡,即便要作保,難道不是劉備和鄭平給孔融作保嗎? 見眾人都被鎮住了,鄭平又給了劉備一個眼神示意。 劉備會意,向孔融鄭重作揖長拜:“常言道:仁德當載世!請文舉公助我借得錢糧,以救這北海國十余萬流民!” “玄德,你——” 孔融見劉備躬身行了個大禮,心中百感交集。 這一拜,劉備是在替這十余萬流民而拜。 雖說劉備願意去救這十余萬的流民,但如果沒有孔融作保,這北海國的豪強士族也不可能相信劉備。 畢竟劉備的名望,還不足以讓這北海國的豪強士族,甘心拿出族中的錢糧來。 良久。 孔融長歎:“玄德有救萬民之心,吾婿有平天下之志,若老夫再推諉,反倒成了小人了。” 眼神逐漸堅定,孔融上前扶起劉備:“老夫,便替玄德作保,借糧救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