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曾说:“从事推销活动的人,可以说是与拒绝打交道的人。战胜拒绝的人,才是推销成功的人。”在销售活动中,不管销售员如何细心和全面,总有些顾客会找出一些拒绝的理由。因此有些销售员会预测顾客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拒绝理由,并抢在顾客开口前进行处理与解释,这样就可以先发制人,起到预防顾客拒绝的作用。事实上,有借口比直接拒绝更有促成销售的可能。只要销售员看准对象,巧妙地加以引导,就会有效地堵住顾客的借口。正所谓盛情难却,当你用无比激昂的热情和真心去感染顾客的时候,顾客就会被打动。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当销售员在向顾客推销一些产品时,顾客为了避免让销售员感到尴尬和失望,往往会善意地说:“你的产品确实很好,不过目前我并不需要,所以等以后再说吧。”这样的话当然要比冷漠地拒绝要让销售员心里好受得多。面对这样的顾客,销售员不仅要向顾客表示感谢,还要邀请顾客随便转转,说不定顾客就会因此而挑选到心仪的商品。即使顾客最终没有选择购买,销售员也要保持礼貌和尊敬,给顾客留下好印象,这样当顾客真的有购买需求时他也会第一个想到你。而对于那些有购买需求,却借口频频的顾客,销售员则要善于用自己的真心去堵住顾客的借口。顾客之所以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进行推诿,很大程度上是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或者价格等方面有所担忧,希望销售员做出解释或让步。如果销售员不懂得顾客的心理,只是自顾自地推销,那么顾客也只能不断地寻找新的借口加以回绝。而如果销售员能看透顾客的心理,主动询问顾客是不是因为质量、性能而担忧,或者因为价格太高而犹豫,并站在顾客的角度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顾客就会乐意接受,并信赖你。一位女士到商场闲逛,在一个服装柜台前驻足停留,销售员小莉赶紧迎上来给她介绍了几款新款服装。结果那位女士不是觉得服装板型不好,就是觉得颜色不合适。最后,服装几乎都看完了,也没有为顾客找到一套合适的衣服。但是小莉并没有抱怨,而是很真诚地向女士道歉说:“小姐,真是不好意思,浪费了您这么长时间,也没有为您找到一套合适的衣服,真是很抱歉。”听到小莉这么说,那位女士反而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对小莉说:“没关系,我自己再转转,再想想哪套衣服比较适合我。”说完,她径直走到对面衣架,拿起一套衣服端详起来。其实这位女士看中了这套衣服,只是觉得价格太贵,虽然才试穿了一下其他的衣服,但总感觉不如这套衣服好,所以才一直犹豫。小莉看到那位女士期望的眼神,慢慢地走过去对她说:“这也是今年的新款,属于休闲类的。穿起来也很时尚,喜欢的话您可以试穿一下。”女士犹豫地说:“不用了,相对来说,这件衣服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小莉说:“没关系,您试穿一下吧!对了,这套衣服正在做活动呢,可以享受八折的优惠价。”听了小莉的介绍,那位女士决定试一试。结果穿起来效果真的不错,只不过她还是觉得价格有点贵,于是拿着衣服里外翻看起来,最后她竟然发现在衣服袖口的里衬处有一个污点。小莉解释说这估计是在包装过程中不小心弄脏的,但绝对不属于质量问题。这位女士还是希望能够在价格上优惠一些。于是小莉对女士说:“好吧,我知道您也是真心喜欢,虽然您认为这件商品有瑕疵,但您知道这绝对不属于质量问题。这样吧,原价395元,打过折以后是316元,我现在去找经理说一下,看能不能把零头去掉,您看怎么样?”女士点点头。小莉说:“那您先稍等片刻,我去找经理说说,但是我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说服经理降价,我只能尽力而为!”不一会儿,小莉高兴地回来说经理同意了。那位女士被小莉的真诚感动,对小莉连连道谢,并保证下次还来小莉这里购物。小莉以不厌其烦的敬业精神,以及对顾客真诚的服务,最终感动了顾客,也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将其发展为回头客。其实,在面对顾客的诸多借口时,销售员不要认为是对自己的否定或是对产品的拒绝。而应该听出顾客的话外之意,仔细考虑顾客是不是就真的不需要。如果需要,如何才能让顾客接受。对于那些拿不定主意的顾客,销售员首先要学会和他们沟通,从谈话中了解顾客的性格特点,寻找顾客犹豫的心理根源,找出突破口,堵住顾客的借口,让顾客满意地接受。实际上,在销售实践中,大部分顾客总是想买到更便宜的商品,这是人之常情;一些顾客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希望在讨价还价中显示自己的能力;一些顾客对销售员及其产品的价值不太信任,怀疑它不值那么多钱,怕自己吃亏上当;一些顾客以价格为借口,想获得其他方面的优惠;一些顾客想试验一下销售员对价格的态度到底如何,以便了解到产品的真正价格;一些顾客先入为主,对产品的价格早有看法,他过低地估计了生产成本;一些顾客眼下的经济状况不佳,支付能力有限;一些顾客根本就没准备花太多的钱来购买销售员的产品;甚至一些顾客想从同类商品经销商那里购买产品,以促使你降价……当然,上面列举的只是销售过程中部分常见的原因,很明显,实际情况更复杂。销售员只有掌握了顾客的心理和动机,才能在销售活动中灵活自如地应对。销售员要想成交,首先就必须分析出在顾客种种借口的背后,究竟是哪一种动机在作怪。唯有如此,销售员才能摸准顾客是否有意购买或愿意花多少钱购买商品,从而采取正确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