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晋愣了愣,旋即哑然失笑。 好家伙,衙门没钱了? 国朝,真是穷到极致了。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 瞧瞧这绿袍官员,堂堂朝廷命官,却因为两千五百两银子,不得不跟商贩哭穷卖惨。 不容易。 这绿袍官员不容易。 朝廷也不容易。 坐在龙椅上的那位可怜老人更不容易。 连巧妇都难为无米之炊呢,更何况洪武皇帝。 一念至此,朱晋叹了口气。 他想为这个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国家做点什么。 他深吸一口气,接过五千两白银后,洒然一笑,道: “这五千两,我收下了。” “至于剩下的两千五百两,我不要了。” “国朝穷苦,一两银子都要掰成两半花,筹措两千五百两银子,不是易事。” “就当我送给国朝了吧。” “对了,不要以我的名义赠送,以我家老爷子的名义赠送,就是前几日你看到的那个老爷子。” “同朝为官,你应该认识我家老爷子吧?” 朱晋的话语让绿袍官员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 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乃至怀疑自己出现了幻觉。 这小郎君说啥? 两千五百两银子,不要了? 那可是足足两千五百两银子啊! 以他现在五品官员的俸禄,一年也才一百多两银子! 他兢兢业业二十多年,才能拥有两千五百两银子,那还是不吃不喝不纳妾的前提下! 这样的一笔巨款,这小郎君说不要就不要了,如此洒脱? 如此大义? 绿袍官员惊住了! 但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 “小郎君,高义!” 对朱晋一抱拳,绿袍官员发自肺腑的敬佩朱晋。 如此高义,世所罕见。 此人,不愧是当今陛下垂青之人,果然有其不俗之处。 绿袍官员服气了。 “记住哈,以我家老爷子的名义捐赠,走了。” 洒脱的摆了摆手,朱晋又嘱托了一嘴,旋即转身离去。 望着朱晋离去的背影,绿袍官员不敢怠慢,立刻起草奏折,将此事汇报给了当今圣上。 …… 从转运司离开后,朱晋朝着自家院子进发。 江南的天气让人捉摸不透,早上出门的时候还是晴空万里,这刚过了一个时辰,便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抬头看了看,朱晋觉得这点小雨没必要浪费钱去买伞,于是冒着雨往家走。 另一边。 距离朱晋宅院不远处,有着一老一少在雨中踽踽前进着。 老者双手负后,淅沥小雨对他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少年则是皱着眉头,显然不太习惯淋雨。 “皇爷爷,要不咱们躲会儿雨吧。” 拍了拍衣服上的雨渍,朱允炆打算去屋檐下站一会儿。 “出宫了,就不要叫咱皇爷爷了,叫爷爷吧。” 朱元璋纠正道。 “爷爷,咱们去躲会儿雨吧。” “这点小雨,躲个甚?前面不远就到了。” 摆了摆手,朱元璋继续往前走。 “那孙儿去买把油纸伞。” 说罢,朱允炆便打算去买伞。 朱元璋眉头皱了皱,有些不悦。 这孩子,身为咱朱家汉子,咋连一点小雨都忍受不了呢?太娇气。 “咱说了,前面不远就到了,还浪费钱买伞干啥?” 老爷子明显不高兴了。 朱允炆一呆,所幸反应够快: “爷爷,孙儿是怕您被雨淋湿,万一生病就不好了。” “爷爷没事,这点小雨算啥,春夏的雨,来的快,走得也快,一会儿就停了,你没干过农活,不知道这天气变化也正常,想当年……” 一听这孩子是为了自己好,老爷子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下来。 旋即,他想与朱允炆唠一唠往事,就如同他平日里和朱晋那样闲聊一般。 但当他看到朱允炆有些嫌弃的抖落衣服上的水珠时,老爷子闭上了嘴。 他满腔的分享欲,消失不见。 面无表情的老朱继续往前走着。 朱允炆寸步不离的跟着。 很快,他们便来到了秦淮河畔。 今日的秦淮河畔与平日里有些不同。 平日里,就算有雨,这里也少不了来往的达官贵人。 但今日,怎么一个达官贵人都看不到? 反而看到了很多衣衫褴褛的流民。 别忘了,这里可是应天府之秦淮河畔,是大明的中心,是大明京师最为繁华的地段。 这里竟然涌入这么多流民,此事不简单。 难不成,发生啥灾害了? 老爷子眉头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