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回(上):困司马汉将奇谋 蜀汉后主延熙十六年(243),姜维起兵二十万,坚持北伐,不愧为诸葛亮的衣钵传人。虽然陇上这一仗,魏将徐质死,郭淮亡,司马昭困在铁笼山差点被渴死,小有斩获。然而自陇而西,断而有之,再行进军中原的诸葛北伐路线,事实已经证明行不通,姜维不顾阻拦地要把仗打下去,实是不得人心之举。因为频繁出征,“蜀人由是怨维”,也是活该。任何一个有出息的继承人,总是志在再创新天,超过前人,从来不以守成为己任。 人贵在知时识势,承认现实,时不在我,大势已去,胜局也会转败。到姜维掌握这支军队时,已与诸葛掌军时,魏军虽强,但只应战,从不挑搦,因而掌握战场主动权时不可同日而语。结果,司马昭拜泉得水,奇迹般地生存下来。所以,人处败势,便不如意事常八九了。倒也不是命也运也,因为败者必急而不慎,乱而少静,慌而无方,躁而好险,于是犯错误的可能性就会增多。泉水自有其旺枯的周期,不是司马昭拜出来的,而是在劣境中的姜维顾不得周详考虑而已,以为胜券在握,本来应该到嘴的肉,竟飞去了。 而姜维延续诸葛结羌人为援的路线,也不幸落空。这世界上,盛时能为朋友,衰时就不能为朋友的势利之人还少吗?结果羌人反水,吃了大亏。不过,姜维一身武艺,煞是了得,那一幕空手夺箭,绝地得生,反而杀了郭淮的精彩演出,很有一点好莱坞西部牛仔片的味道,端的好看。 诸葛亮将兵书传给姜维,多少也是看中他能延续自己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执行北伐路线的坚定意志上。这也是所有伟人必定要安排的身后事,必定要找一个能一以贯之的接班人。但他疏忽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他北伐时,兵源有保证,供给有后方,国力仍强盛,战将很威武。可姜维来当指挥官时,已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只能靠这些三四流将军上阵驰骋,再说,兵也会老的,多年征战,疲惫不堪,怎能再现孔明撰写《出师表》那时的庞大阵容呢?今昔对比,显然是此一时、彼一时。老皇历是看不得的,姜维丢不掉这本老皇历,那就只有向隅而泣了。 孔明所确立的建国大纲,龟缩到四川盆地,实在不很可取,然后就是频繁发动北伐,十余年,未建寸土之功,却耗尽了蜀国的实力。阿斗是个一代不如一代的皇帝,哪有更改相父策略的胆量,如果他不昏庸,如果他不腐败,如果他有他父亲刘备跃马檀溪的基因,制止北伐计划,修边固防,他的相父也不会积劳成疾,他的西蜀也许不会很快亡国。但生活在诸葛亮影子里的阿斗,永远是一个皇帝实习生。所以,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仍是一个有诸葛亮的蜀国,在国策上了无改变,只好在伟人的影子下,一条道走到黑了。 北魏的大臣崔浩这样评价诸葛亮:“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鄙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佗为偶,而以为萧曹亚匹,不亦过乎?” 对于诸葛亮的过高评价,有识之士的看法,从来是和《三国演义》的推崇,存有歧见的。清人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说:“元人俞文豹称其兄文龙驳诸葛忠武之言曰:‘孔明之才,谓之人知时务则可,谓之深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之忠于汉室则未也。’”宋人叶適在其《梁父吟》的序中称:“使亮终已不遇而抱孙长息以老于隆中者,其躬耕之获,岂少此哉?何故自亲汉魏之劳,至今遗恨以死?”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从他的决策,到他的治绩,到他的用人,到他的北伐,到他对于手下名将魏延的嫉妒,这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军师,对于他治理的蜀国,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的。 所以,姜维非不努力,非不振作,然而,地小人单,兵少将稀,还要按诸葛亮的方针,穷兵不休,那还会有什么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