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上):姜伯约归降孔明 南宋时期的一位总领四川财赋的官员王之望说过:“诸葛亮率兵先后数出,其众不满五十万,或出祁山,或出散关,不过数百里之遥,不过三数月之远,木牛流马,转输之巧,犹苦军食之不继。”《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说:“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在当时的战争中,后勤人员与战斗人员的比例,为二比一的话,也就是两个人运粮,供一个人打仗,可坚持二十天至一个月,这对西蜀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当时,老百姓一日两餐,连帝王家也如此,但作战的战士,体能消耗太大,必须一日三餐,否则,连武器、铠甲都背不动。 北伐之失败,出师之受挫,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粮食供应。但究其本质,在政策的问题上,在用人的问题上,对诸葛亮来说,其影响所及,恐怕更起决定性作用。 政策:第一,究竟应不应该北伐?第二,究竟应不应该马上北伐?第三,究竟应不应该频繁地多次北伐?用人:第一,蜀之地狭,有没有足够的兵员?第二,关、张陨落,有没有后继的将帅?第三,辅佐之士,有没有出色的人才? 所以,这一个个问号,都是远比粮食要严重得多的问题。 王夫之曰:“魏足智谋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也,故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 诸葛亮之失策,一是他的挑剔求全,譬如看中姜维;一是他的感情用事,譬如轻信马谡;一是他的排斥良言,譬如逼反魏延;一是他的自负独断,譬如拒绝谯周。这失街亭还不能使他意识到路线之错误,政策之错误,用人之错误,指挥之错误,他的败局已是无可挽回的了。 刘备生前对魏延十分信任,甚至可以说是器重。“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但与诸葛亮谈到马谡,却认为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的话,对诸葛亮不会起作用的,大多数老师是不会太在意学生的意见,所以,对魏延一直持怀疑态度,对马谡却是“深加器异”的。即使后来证实马谡果如刘备所料,这个诸葛亮也不改变他对魏延的看法。诸葛亮直到临死,却没有物色到一个好的接班人,眼高如此,挑剔如此,实在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五丈原弥留之际,还在遗憾:“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也就只有姜维,勉强够格,真是够他痛苦的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精明的领导,便光看到下属的缺点和不足了。所以,“大树底下不长草”,是很有一点道理的。孔明最后弄到文臣武将难以为继的局面,看来并非西蜀无人,而是他不让人才脱颖而出罢了。 诸葛亮在政治上,是帅才。正是他的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决策,才能以最弱的力量,跻身于吴、魏之间,而成鼎立之势。刘备能建国称帝,在三分中举足轻重,如果没有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立足荆州,谋取益州之蓝图,樊城、江陵之败,按刘备的想法,南奔苍梧,充其量也就是流寇了。 但诸葛亮并不能说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至少他没有像曹操那样指挥过官渡之战,击溃袁绍六十万人马,统一了北方;像周瑜那样指挥过赤壁之战,消灭曹操三十万大军,巩固了江东。诸葛亮所以要荡平后院之患,以腾出手来进行战略反攻,出祁山,过秦岭,兵临渭水,直逼畿辅,也是想步曹操、周瑜的后尘,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扭转形势,实现其政治抱负,而名垂青史。 然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表现在争城略地的局部战争上,是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如玩股掌之上的娴熟。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离不开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眼力,打军事仗,实质是打政治仗。在这方面,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就有顾此失彼、未克全功之弊。既不了解曹魏的国力和统治的稳固性,五出祁山,盲目挑战,也不肯承认刘蜀更应该固守求存的弱势,连年征战,大动干戈。即使夺得眼前的小胜,也难改变最终败局的命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一个政治家来讲,是一种很可怕的性格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