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騰、韓遂自從退兵之後,就將彼此的地盤進行了重新劃分。 在此之前,二人的地盤十分雜亂,誰佔了就算誰的。還有其余成宜、張橫、候選等諸侯。 目前馬騰大約佔了隴右四、五郡,而韓遂則是金城、武威、張掖等六七郡,雙方境界分明,形成了各自的統治勢力范圍。 現在天水郡的冀城是馬騰的治所、主城。而原本屯糧之地的列柳、上邽城,則被馬騰交給了李傕、郭汜鎮守。 張繡猜測馬騰可能有兩點考慮。 一是李傕、郭汜怎麽也算驍勇善戰的大將,比馬騰麾下的許多將軍都厲害。 二是李傕、郭汜和他、董卓有仇,負責鎮守上邽、列柳城,恐怕也會竭盡全力。 總而言之,現在涼州地界,形成了這麽個情況。 張繡希望留駐襄平城,目的當然是手握軍政大權兼養寇自重,但托名是為了給張濟報仇。 董卓、李儒聞言都是心中一動,但是面上卻沒有顯露出來。董卓雙手扶著自己的膝蓋,收斂了笑容,嚴肅道:“大郎為叔報仇,孝心可嘉。我會上表朝廷,酌情加給大郎官職。” “多謝董公。”張繡雙眸微紅,拱手深深對著董卓一拜。 “大郎不必如此。張公(張濟)也是我手足,我也想為他報仇。再說。若非大郎你,我恐怕要敗走陳倉了。我代你向朝廷討要封賞,乃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董卓很是爽氣道。 總之董卓一口應下。又說了幾句話之後,張繡拱手問道:“剛才董公說還有幾件事情,不知道是哪些事情?” “就是那帶回來了這麽多的百姓,想著你不好安置。既然你想做個護羌校尉、郡守,討伐李傕、郭汜之心。那便不需要我幫你想辦法了。”董卓很爽氣的說道。 打仗打的就是後勤。如果下令這二三十萬屯田,出產的糧食,便可以支撐張繡率兵作戰了。張繡也肯定是出於這個目的,帶來這些人口。董卓這點軍事素養還是有的,看得出來。 “多謝董公關心。”張繡一臉感激涕零道。 事情大概就這樣,董卓不久之後,就讓張繡走了。待張繡在門口與典韋一起走遠之後。 董卓臉上的笑容收斂了不少,轉頭看向李儒道:“張大郎的野心不小啊。” “正是。”李儒捏著胡須,輕輕點頭道。 護羌校尉! 這並非是簡單的校尉官職。 類似的還有護烏桓校尉、護匈奴中郎將、西域都護。從名字上看,便可以看出,這是專門而區別對待一部少數民族的。 在涼州羌族勢力強大,人口多達百萬乃至於百余萬,空弦數十萬,經常叛亂。馬騰、韓遂就是在羌族的叛亂之中,壯大起來的。 護羌校尉,便是主管羌族事務,擁有兵權,可安撫羌族,可出擊羌族,權利極大。 而且護羌校尉是常設官職,地位非比尋常。 郡守就更不用說了,乃民政長官。 雖然張繡外托為叔父張濟報仇的名義,但是他想要掌管軍政大權的野心,卻也是昭然若揭了。 更何況張繡還有二十萬部曲(民眾)。 十八九歲的小家夥,野心竟然這麽大。 董卓沉吟了許久之後,轉頭看向李儒道:“張濟、張繡叔侄都是我提拔起來的,這一戰張繡既驍勇善戰,也是忠勇無雙。但是他能用嗎?” 董卓問的極好,驍勇、忠心,但未必可用。 因為忠心是會變的。 當一個人的權利大到一種地步的時候,忠心就會變質了。現在董卓並非君,只是一股軍閥政治勢力的領袖。 如果張繡自己也成為了一股軍閥政治勢力的領袖,那麽張繡還能忠心嗎? “可用。”李儒捏著胡須不動,沉吟了許久之後,才抬起頭對董卓說道:“主公。張繡最大的弱點是年輕,而且出身寒門。他在朝中是沒有根基的,他只能仰仗主公幫忙聯絡朝廷。而且我看他為人義形於色,哪怕未來他真的自立門戶了,也會是主公的朋友。再說了。現在涼州多事,主公恐怕還會出征。安插一個張繡在襄平城據守,也是百利而無一害。” 董卓聽李儒一分析,心中便了有決斷。露出了爽笑之色,點頭說道:“好,我便多給十常侍金銀,弄個護羌校尉、郡守的官職給他。” “嗯。”李儒的臉上稍稍泛起了笑意,撫弄著自己順滑的胡須。 若非張繡橫行涼州,董卓早敗了。如今馬騰、韓遂各自據守州郡、城池,董卓也無力討伐。 在張繡回來後不久,董卓便班師回朝,回去右扶風槐裡城屯扎去了。待回去之後,董卓還得上表討封賞,誇大戰功,並與不合拍的皇甫嵩扯皮,招募兵丁,休養生息。 這都是董卓的事情了,與張繡沒有太大關系。 而張繡本人,則就在襄平城中盤橫了下來,將此地當做地盤來經營了。如果局勢不會轉變的話,這個地方將是他永久的地盤,扎在涼州的一顆釘子,未來崛起的根基。 董卓走後,張繡便鳩佔鵲巢,佔了董卓的府邸,在此發號施令。 剛剛入得府邸,張繡便與賈詡、戲志才、典韋四人來到了書房外,留典韋在外據守,三人一起進入書房。 地板上很乾淨,張繡拿著一張地圖招呼了一聲,便帶著戲志才、賈詡呈品字形坐下。 張繡坐姿也很隨意,乃是盤腿。 “朝廷在涼州的城池,只剩下四座。一是襄平城、二是臨渭城、三是略陽城、四位清水城。這些城池包括襄平城在內,都經歷黃巾之亂、涼州之亂,人口減少,除了襄平之外,城池都很殘破。” 張繡盤橫著,彎腰指著地圖上的四個小黑點,抬頭對賈詡、戲志才二人說道。 賈詡、戲志才點了點頭,這其實是開場白,情況他們都知道,關鍵是要怎麽乾。 “兵法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先賢有言:高築牆,廣積糧。” “文武之道,相輔相成。” 張繡說到這裡後停頓了一下,因為賈詡、戲志才看了他一眼。張繡醒悟過來,這三句話兩句不差。 這第二句高築牆,廣積糧差了一個緩稱王,就是明朝的話嘛。 不過算了,聽得懂就行了。張繡呼出了一口氣,說道:“我向董公討了兩個官職,護羌校尉、郡守。” “如果朝廷賜給我郡守,多半會合並這四座縣城,成立一個郡給我。” “我想將校尉、郡守的職權、文武,分作四部。” “我不管事,你們管事。” 說到這裡,張繡看了一眼戲志才,說道:“邊郡可以設置長史。如果朝廷詔令下來。志才,你將是郡長史。幫我調查處我麾下到底有多少人口、糧食、官牛、官吏,編輯人口、官吏名冊。修築、擴大城牆。我想把治所設置在臨渭。臨渭靠近渭水,易守難攻。城池殘破弱小,可以推倒重建。” 張繡又看了一眼賈詡,說道:“護羌校尉也有長史,主管與羌族聯絡、軍需後勤,參讚軍事。文和。我打算以你為長史。” 雖然八字還沒一撇,但是張繡對董卓很有信心,現在也是理直氣壯開始任命官員了。 “諾。”賈詡、戲志才也認為董卓真男人,絕對行,因而欣然應諾道。 二人對於目前的處境,以及張繡的信任非常滿意。而且都是有大才的人,對於工作十分渴望。 尤其是賈詡,人到中年了,才有大展拳腳的機會,他很珍惜。 具體的官職還沒下來,但是基調就這麽定下了。理所當然,他麾下的將軍,人馬也都分成了護羌校尉部、郡守部。 接下來,張繡與賈詡、戲志才商量了很久,終於得出了一個具體的謀劃。 民政方面已經不需多說了。 關於軍隊。 張繡要以臨渭為治所(主城)。 他麾下的兵馬要擴增到三萬五千人,兵員很好辦,他麾下人口二十萬人,加上原本四縣就有的人口,足有三十萬以上人口。 而且他帶來的二十萬人,人口結構很年輕。征召三萬五千人,並不困難。 其中步軍二萬人,為郡兵。其中一萬郡兵鎮守臨渭城,四千人鎮守襄平城,其余三千各自鎮守清水、略陽。 以龐德為郡都尉,都統所有二萬郡兵。以劉辟、共都、王石、張龍為縣尉,分管人馬。 其中騎兵一萬五千人,屬於護羌校尉直轄。設置護羌司馬,以胡車兒擔任,設護羌從事,以典韋擔任。 日常也屯扎在臨渭城外,四座其余城池一旦遭遇進攻,騎兵便可以迅速馳騁支援。 總而言之,修葺四座堅固高大的城池、三萬五千兵力為屏障,安置三四十萬人口。 發展民生,出產糧食、兵器以及各種輜重。 他張繡便在這裡盤橫不走了,有機會要除掉李傕、郭汜,一方面為張濟報仇,另一方面,也是打擊競爭對手。 他可是以霸王為目標的男人,什麽李傕、郭汜、馬騰、韓遂,都是競爭對手。 張繡與戲志才、賈詡商量了很多,但這都是暫定。畢竟朝廷的封賞還沒下來,要是到時候鬧了一個烏龍,豈不是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