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说三国演义:世事成败(上册)

《李国文说三国》在原有的李国文评《三国演义》篇幅基础上,减冗增新,拓展成240篇精妙文章,观想洞见首次以最完整面目出版面世。《三国演义》是国粹经典,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历史小说,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奇书。著名当代文学作家李国文以一个文人的身份,用文...

作家 李国文 分類 二次元 | 13萬字 | 81章
韬晦,最好的保护色
    第二十一回(上):曹操煮酒论英雄

    曹操煮酒,款待刘备。天忽下雨,“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曹操就从龙谈起,“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图腾,也是此刻曹操毫不谦虚的自况。接着,这张大嘴,开批当代人物,每一句话都很到位。但其目中无人,傲倨自负,顾盼天下,唯我独大的神气,也不完全是酒喝高了以后管不住舌头,而是他确有条件争霸天下,那英雄之心和自得之情的自然流露。曹操愤青,非自一日,但今天所说,除把自己和刘备说成是天下仅有的两位英雄,抬举刘备,有些虚伪外,对于海内诸侯以及其他诸公的评语,倒也八九不离十的准确。刘备被捧,当然很受用。要放在过去,他怕是早踌躇满志了。

    记得刘备做平原相时,太史慈为孔融请他出兵救陶谦,他很得意地问过:“孔北海知世间有刘玄德耶?”那时,他只求被人承认是诸侯角逐中的普通一员,便满足了。等到与吕布平起平坐,与曹操有来有往时,他知道自己已是举足轻重了。直到被汉献帝呼为皇叔,而后又被董承邀请参加反曹操的神圣同盟时,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分量和价值。于是,刘备开始重新设计后半生,以参与最高权力的

    角逐为奋斗目标。曹操这一捧,刘备惊喜有之,恐惧更多,摆脱曹操的羁縻,远走高飞,这是他的当务之急了。但愿曹操的抬举,只是随口说说,因为只有他刘备陪着喝酒,换个对象,张备、李备,曹操也会恭维两句的。

    在一个竞争的社会里,两强对立冲突,不共戴天,是矛盾;双方信誓旦旦,拥抱接吻,不等于就不存在任何矛盾了。强与强,固然是矛盾,强与弱,又何尝不是矛盾?因为弱方要强起来,强方又不甘于弱下去。实力并不平衡的两方,也存在着强对弱的蚕食,弱对强的反抗。强无时无刻不在抑制着弱的发展,弱也须臾不忘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期有朝一日真正强大。这样,为了未来长远的打算,刘备就不得不在曹操的眼皮底下讨生活。韬晦,是最好的保护色;韬晦,也是最经典的藏身之计。然而,最好的韬晦,还是尽早尽快地离开那双洞穿你肺腑的眼睛,那双能扼断你喉咙的手,远走高飞,才是万安之计。

    曹操放走刘备,自是败笔。程昱说“放龙入海,纵虎归山”,这个“龙”字,曹操听了肯定很不受用。郭嘉说“一日纵敌,万世之患”,这个“患”字,也让精明的曹操脸上挂不住。但曹操到底是真英雄,回答手下的良臣勇将,八个字,掷地有声:“我既遣之,何可复悔!”

    只此一语,丈夫气十足。一诺千金,焉能食言?尽显其气派和魄

    力。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作所为百分之百地正确;谁也不能断定,一辈子不出错。出了错又如何?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有肩膀,敢承担,亡羊补牢,而不吃后悔药,也足够汉子精神了。

    刘备急于脱身而去,不能说与在衣带诏上署了“左将军刘备”五字无关。张辽奉命来请他,一见面,曹操问他在家干的好事,这“好事”二字,将他吓得半死。所以,刘备甩开羁绊,往好处想,将来可以外合内应,先走一步;往坏处想,衣带诏万一败露,他就吃不了兜着走,怕没有好下场了。小农经济加之小本经营的刘玄德,精于打小算盘。这次复辟成功率有多大,他是将信就疑的,只是看在皇叔的分上,不得不入伙耳。遂以打袁术为借口,前往徐州。

    再说,曹操压根就未把刘备看成真正的对手,放你一马,又能如何?徐州刺史车胄是曹操的人,收拾刘备易如反掌。这一次,曹操真的失算了,他疏忽了强龙不敌地头蛇的道理。地方上的士族集团、豪强富绅、名门大户、文化名流,其实际操控能力,远胜铁打的衙门里那些流水的官。刘备早与当地首户糜竺联姻,在徐州这码头上混得风生水起,得其所哉。曹操见此,密令车胄图谋刘备,并未委派陈登父子这对双面间谍下手,显然,曹是留了心眼的。但傻乎乎的车胄,却去找这两位名士出招,与虎谋皮,结果把自家小命也搭上了。

    (本章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