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永不丢失! 赵湘的大伯母, 最终还是答应了,男方提出的提前完婚要求。 赵家办喜事,请万老夫人和府里的大小主子, 都过去吃酒听戏看热闹。 纪钱钱把纪乔也拉了去。 也是希望她多了解赵家, 将来若真有意嫁进赵家, 她就请万老夫人替她主张之意。 赵家住在万家的后街上, 宅子只有万家的三分之一大。 妙在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宅院虽占地有限, 里面楼阁轩馆,山石花园,无一不备,倒也齐全。 赵家嫁女,计划宴客四日。从男方亲迎日始, 到女儿回门日止。 纪钱钱她们是亲迎那日去的赵家。 早上五更天, 男方亲迎的人就过来了。 纪钱钱万宁等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为了看热闹,寅正就起床了。 到了赵家,正赶上赵湘的大伯母送女儿上轿。 赵大夫人一边交代女儿上轿、到了男方家的注意禁忌, 一边止不住心酸的抹眼泪。 新嫁娘原不曾哭的, 后见到母亲哭得伤心, 也抹起泪来。 很快,整个房里的近亲姊妹、姑嫂、姑婶都跟着大哭起来。 纪钱钱万宁她们,就是过来蹭喜气看热闹的。 看她们满屋子都在哭,她们又不好跟着哭, 又不好呆在旁边看的,就默默的,都出去了。 卯初的时辰,天还没亮。 东边的天空上,高高的挂着一颗启明星,明亮璀璨,光华夺目。即使是在挂满灯笼,灯烛辉煌亮如白昼的赵家,也丝毫不掩其神彩。 前院的乐手正吹打着喜庆的《百鸟朝凤》。 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时而欢快的各种曲调糅合在一起,吹奏出一派热闹欢腾的吉庆喜象。与房里的满室哭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当然,她们也不是乱哭的。 哭嫁是一种传统婚俗,据说起源于战国。 赵国与燕国联姻,赵国的公主嫁去燕国,其母赵太后临别“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这大概是哭嫁的雏形。 之后就在民间,慢慢的形成了哭嫁的婚俗。 到底哭什么? 有的说是哭父母长辈和兄弟姊妹的亲情感情的,有的说是哭少女时代的逝去、新生活的迷茫的,还有的说是哭出水头旺娘家的。 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纪钱钱想,大概是哭对娘家人的不舍,和对未来生活的不安吧。 以后各自成家立业,再不能像懵懂少儿时那般依赖父母,是挺令人伤感的。 万宁已经十四岁了,也到了议亲、成亲的年纪。 年前也曾有人牵线,后因她脸面受伤,暂且搁置不提。 之前亲友家有嫁女成亲的,她也去观过礼,见过哭嫁的景象。 不过那时她还年小,只觉好玩,没有切身感触。 如今到了适嫁的年纪,对此倒感同身受起来,心有戚戚焉地道:“原来嫁人是那么痛苦的一件事啊。” 纪钱钱没有嫁过,不知个中滋味,没有说话。 万卿、万葭等也同伤感地道:“我们看着也怪难过的。” 纪乔弱弱地说道:“你们不觉得,嫁了人,以后就能和喜欢的人天天在一起了,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么?” 纪钱钱听了忍不住直笑。 想怨不得都说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 有了外心的女孩子,光顾着和心上人双宿双飞了,哪里还想得到其他?确实留不得。 赵府里办喜事,满院嚣然。 几个女孩子在僻静的花树下说了会话。 赵湘的妹妹赵灵找来,挥着手绢朝她们笑道:“你们都在这呢,快回去,要上轿了。” 万老夫人、万大夫人等要到中午才过来。 纪钱钱、万宁她们是为了看亲迎时的热闹,提前过来了。 这是事前,赵老嬷嬷特意邀请的。 早间就是赵老嬷嬷打发赵湘去万府接的她们。 到了赵府,怕怠慢了她们一众主子小姐,赵老嬷嬷还让赵湘的妹妹赵灵,带着她们各处玩。 适才房里哭嫁,赵灵也陪着哭了场,没注意她们一众小姐悄悄的都出来了。 前面催新嫁娘上轿,赵湘到内院传话。 不见纪钱钱她们,询问妹妹赵灵。 赵灵才发现她们不见了,忙带着丫头找了出来。 纪钱钱一行人跟着赵灵往回走。 还未到门口,就见赵灵的大堂哥背着新嫁娘出来了。 花轿不能抬进内院,停在了二门口,赵灵的大堂哥要背妹妹去那里。 万宁、赵灵她们一众小姑娘,为了瞧热闹,说说笑笑的,和其他送新嫁娘上轿的近亲女眷一起,跟在了他们兄妹后面。 越近二门,喜乐声越响。 听说新嫁娘出来了,等在二门口的众人,点燃炮仗。 热闹的喜庆声中,登时又添了数响噼里啪啦的炮仗声,震耳欲聋。 新娘上了轿子,赵大夫人倾身探进轿子,又嘱咐了女儿几句话。 轿子就抬起,在吹吹打打的喜乐声中,晃晃悠悠的去了。 一众女眷在二门口,目送轿子离开。直到再看不见,方喜气盈腮,互相笑让着进去了。 万宁、赵灵她们边往回走,边谈论着适才新嫁娘上轿的事。 赵灵因感叹道:“四姐姐一走,这里又少了一个说话的人了。” 赵灵伯父家的、自己家的姊妹六七个,已嫁去了四位姐姐,只剩两位妹妹和她了,无形中是觉冷清了不少。 万宁接道:“你以后若在府里没人说话,可以去我们那里找我们玩。” 赵灵道:“你们还要去学房念书,只怕也不得闲。” 纪乔插嘴道:“你怎么不跟我们一样,也去学房念书呢?” 赵老嬷嬷向来在万老夫人跟前有体面。 她若有心让孙女儿去万家女学念书,只要跟万老夫人一说就成。 但赵家的女孩儿,没有一个进万家女学习学的。 万宁、万卿等也都不解地附和道:“是啊,你怎么不去学里呢?” 在万家女学念书的都是贵家小姐,即使是附学过去的,也多为万家各房的亲眷,以及与万家有利益往来的富贵人家。 赵老嬷嬷怕赵家根基浅显,孙女儿被人瞧不起,去了学房受委屈,更兼女孩儿读书再好又有什么用?还能考个女状元回来不成?就没让孙女儿过去读书。 这些缘由赵灵都是深知的,但她不便对万家的女孩儿说起。 就用别的借口遮掩道:“我人太笨,什么都学不好,去了也是让大家看笑话。” 万宁、万卿等都道:“谁真的去学什么呢?也不过大家一起玩罢了。” 天色渐渐明亮起来,纪钱钱她们在赵家用了早饭。 不多时,万老夫人携万大夫人等人就过来了。 赵家请了两班戏,前院一班,花园里一班。 见客人先后到了,咿咿呀呀地开唱起来。 万宁不爱听戏,建议大家去放风筝。 赵老嬷嬷听说了,吩咐下人去外面,买了十几二十多个红双喜字的大风筝。 往天上一放,甚是壮观。 前厅后院正在看戏的亲友,戏也不好生看了,都仰头往天上看风筝。 赵家庭院空间有限,一群孩子都挤在一处放风筝,风筝和风筝线难免不碰撞、交缠到一起。 这一个说:“你扯到我的风筝了。” 那一个说:“哎呀,我的线。” 另一个又道:“小心!小心!你要撞到我了。” 一众人叽叽喳喳的,麻雀儿一般,甚是热闹。 赵家当时放风筝的还有别的近亲家的孩子。 俅俅是赵湘大堂姐的儿子,时年八岁,看着比一般孩子大了些。 正是人常说的,七八岁狗也嫌的年纪,不能有半刻斯文。 有两三个风筝绞到了一起,大家怎么都分解不开,就用力地往回拉。 结果半途扯断了风筝线。 风筝飘飘摇摇的,落到了一棵大树上。 众人看落到树上仍亲热的舍不得分开的三只大风筝,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有的说可以拿长竿顶下来,有的说要爬树上取下来,还有的说爬到树上也不能取下来,要换新的来。 俅俅自告奋勇地说他可以爬树把风筝取下来。 众人看他年小,一团孩气,怕他摔下来伤到哪里,好言劝他不要上去。 奈何众人越劝,越说危险,越坚定俅俅爬树取风筝的决心。 大家见劝他不听,风筝也不好生放了,都围在树下,好心指导他怎么取风筝。 风筝挂到了树梢的位置,周围的枝杈太细,不像是能支撑一个人的重量的。 注意到三缕风筝线垂到了半树间,众人都建议俅俅拉风筝线把风筝拉下来。 俅俅摸到了一根风筝线,尝试着拉了拉。 可能是他站在凹凸不平的树杈上,稳不住重心,不好施力。 扯了几下风筝线,都没把风筝扯下来。 阳光透过稠密的枝叶,投下一缕缕刺眼的光线。 纪钱钱手搭额上,看俅俅扯了几下风筝线,没有扯下风筝,还试图往上爬。 就提议他站在原处不要动,一会丫头取了长竿来,他举长竿很容易就能把风筝顶下来。 俅俅不听。 越往上枝杈越细,能下脚的地方越少。 树下的人看着惊险,都屏着气不敢再随便说话。 远处帮一众小主子照看风筝的丫头们,风筝也不好生照管了,都伸着脖子往这边瞧。 就在大家都悬着一颗心忐忑不安时,忽听咔擦一声,却是俅俅脚下的树杈撑不起他的重量,断了。 俅俅惊叫一声,从树上掉下来。 大家都被这突来的状况惊住了。 纪钱钱距俅俅下落的方向最近,见此情景,忙朝前走了两步,本能的伸出双手。 这时不知从哪冲出一条人影,朝她撞来,二人一起扑倒在地上。 跟着是一声闷哼,却是俅俅砸到了那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