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珅的到来,让辽西对契丹以及对于卫国的防御高枕无忧。 以李珅的能力,将一师之兵毫无问题,被任命为四师的统帅。 其本部兵马为原辽国精锐铁骑建立的第八镇平辽骑,为轻骑部队。 第四师目前也就只有杨再兴的二镇陷阵营(攻城轻步兵)和平辽骑两镇兵马。 而第四师和薛礼亲自统帅的第二师,为大汉第二军。 大汉第二军由薛礼为军主,主要负责大汉对西、北的防务。 目前只有四镇兵马共两万人,距离满编的十镇兵马还有一定距离。 岳飞作为幕府大将军,枢密院的枢密使,自然是统帅大汉最为精锐的野战部队。 第一军全员为重装野战,岳飞亲自统辖的第一师下,无不是野战精锐。 有一镇俱甲的岳家军、四镇重装虎豹骑、七镇重装殄夷军。 而大汉第一军下面的第三师,则是准备由战车组成的战车师,目前只有六镇铁幕一营五百乘战车。 虽然汉国现在兵力不如燕国,但每一镇都是个中精锐。 面对燕国的全国之兵,进攻不足,但防守有余。 毕竟以汉国的地形来说,燕国想要绕过燕山余脉进入汉郡平原腹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今咸州八郡,有一半都入汉国手中。 尽管这四郡之地都比较贫瘠,但只要将卫国吞并,将卫郡最为精华的部分吃掉,其人口便能彻底超越燕国。 毕竟咸州苦寒,总人口不过一百来万,最为富裕的渔阳郡和燕郡,也仅仅只有五六十万人口罢了。 辽国献土的消息传到燕国,对燕王肖明也仅仅是恼羞成怒,但对于卫王来说,那就是惊恐了。 他现在被绑在燕国的同一战车上,想要回到卫国都做不到。 而且他也不敢,大汉如今将岳飞亲自派到燕山山脉一带。 以第一军镇守边境,龟缩不出,燕国毫无办法。 重要的是大汉第一军野战实力并不弱,一镇岳家军更有重创建奴铁浮屠的辉煌战绩。 燕王不至于傻到为了卫国,去主动开战。 有家不能回的卫王,在燕国已经失去了价值。 由于辽国的动作,卫国的价值也荡然无存,成为渔阳之会中最大的牺牲品。 而最后的赢家,依然是看似吃瘪的奚政。 这一切,都源于燕王肖明对辽王李显的过度压迫,最终羞愤自刎而死。 这种后果,已经脱离了肖明原本的计划。 正所谓先斩后奏,燕国大臣们现在一个个都在批斗肖明。 所以尽管燕国数万大军都开到了汉燕边境上,也仅仅只是对峙,根本不可能真的打起来。 汉国在完成对辽国军队的整编后,卫国上下人心惶惶。 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是在敌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 终于,在不到半个月后,李珅带着他的第四师来到了卫郡东部养马地。 而薛礼,也将龙门营开到了辽西郡关内三县。 看似这一举动,是对卫国的防范,也仅仅只有三镇共一万五千兵马。 但以这两个方向,俨然对卫国形成了东、北合围之势。 卫国虽然只剩下不到十五万人口,但却还有两万多军队,为避免伤亡,奚政并没有让薛礼发动进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件大事发生,令卫国彻底失去了希望。 驻守雁门关的卫国大将,是当初跟随岳飞灭建奴铁浮屠的那位将领。 在亲眼见识过汉国军事的强大,以及岳飞的手段后,他便深刻认识到了卫国与大汉的差距。 他在薛礼将龙门营开到辽西关内三县后,便与汉军进行了书信往来,只不过三日时间,便献关投降。 一万卫军不战而降,并把雁门关拱手相让,卫郡那平坦地势,一下子就在完全暴露在了汉军眼中。 消息传到汉国朝野,奚政大喜,也不吝啬于对这位卫国将领的赏赐,直接封了个侯爵,让其回到家乡享福。 同时,礼部也迅速派出使者,前往巨鹿城与卫国朝廷交涉。 如今的卫国完全就是一盘散沙,连个主事之人都没有,俨然分成了几派。 在历经几次政变后,最终由卫王的大舅子,那位卫国大将军利用兵权取得最终胜利。 这个在见到建奴人便毫不犹豫丢下军队逃走的卫国大将军,在取得政权后,便直接选择了献土降汉。 而为了表示诚意,这个卫王无比信任的大舅子,直接将卫国王室屠戮殆尽,并将卫国忠诚之人一并剪除。 这倒是省了未来锦衣卫在卫国的工作,但在薛礼接收巨鹿城的时候,奚政令锦衣卫给其带了一道口诏。 当着卫国百姓的面,将卫国大将军斩杀,并诛九族。 这等手段虽然令卫国的投降派惊惶不定,却也平息了卫国百姓和其他世家门阀的怒火。 可以说,卫国完全是自乱阵脚,不攻自破的。 按奚政的计划,原本是打算过段时日再对卫国动手,没成想竟然如此轻松。 卫国被灭,卫郡全境被汉国吞并,如此一来,整个咸州,除了关外的半个辽东,就只剩下燕国两郡了。 卫国的两万多兵马,也随即迅速被改编,挑选其精锐一万,组成了大汉的第九、十镇兵马。 这两镇兵马,将会被全部打造成铁幕营,以及时应对接下来对燕国的战争。 其两镇主将,将在成军后再进行着重筛选。 如此一来,关外边患和卫辽两国都被解决,汉国已经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 南方燕国那边,燕王肖明还在和那些世家门阀,为这件事起一些争斗。 为了占据在燕国政权上的主动性,肖明和燕国世家门阀之间必然会有一场比较大的纷争。 对此,奚政本想趁机进攻燕国,却被老祖奚舟敲了警钟。 接连吞并领土人口,令汉国略微有些吃不消,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现在汉国的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 之前本就打算在休养生息后,再进行对外战争的。 只是契丹和建奴的野心,令汉国不得不再行战事。 而后吞并卫辽两国,可以说完全是燕国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对于汉国来说,吞并两国乃是天降大礼包。 这其中运气,虽说有燕王肖明的神助攻,却也有奚舟强大之后,对国运的反哺。 国运之力,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对国家未来走势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连吞并两郡之地,其人口红利需要迅速转化为国力。 同时一些微不可闻的内部隐患,也需要尽早剪除。 更何况,这个时候如果对燕国用兵,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其燕国的内患,看似是王室与世家门阀的斗争,其实最终只是在于谁先妥协。 汉国如今倾全国之力,也只有十镇共五万大军,与燕国持平。 而汉国看似没有后顾之忧,那是因为随时有薛礼的第二军在提防。 契丹那位屈律大石,可是一位喜好战争的家伙。 而且建奴被汉国宰得如此之狠,以长白宗瀚那位叔叔的政治嗅觉。 在得知汉国倾全国之兵后,恐怕并不在意与汉国的条约,也不会计较与契丹的仇怨。 但燕国不一样,若有外敌,反而会让王室与世家门阀瞬间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齐国看似是燕国南边的威胁,却在与鲁国大战,根本顾不上来给燕国添堵。 如此一来,汉国此时兴兵,反而会让燕国同仇敌忾。 而汉国自己,却是处于根基不稳的时刻。 现今汉国,据有咸州五郡半的土地,人口不下七十万。 只需要好好休养生息,将这些彻底转化为国力,吞并燕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