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

阅读《老兵大家丛书》,可以看出,这些大多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白发老者,字里行间跳动的是青春之火,笔端流淌的是军旅之情。他们对属于自己的青年的那段日子是那样珍视,他们提起穿军装的年月永远是那样心潮澎湃。虽然同为散文随笔,但风格却各有不同,刘白羽的隽永...

作家 赵大年 分類 二次元 | 18萬字 | 54章
默认卷(ZC) §第七节 谈穿
    电视台邀我们漫谈服饰今昔。中国人穿什么?衣食住行,为什么把衣排在前面?温饱,也是温重于饱吗?“民以食为天”,饮食当然最重要。不过,自从先人把一块兽皮围在腰间,服饰文明便开始了:除去御寒遮羞的功能之外,服饰还含有美观,时尚,尊卑,礼仪,信仰,个性等丰富内容。“人要衣裳马要鞍”,你吃什么,外人不了解,你穿什么,却展示在众人面前。

    电视剧里常看到,红顶子,蓝顶子,黄马褂,等级森严,清朝只有皇家准用明黄颜色,他人僭越,犯死罪。大将军年羹尧罢官后被贬到杭州看守城门,只因为还穿着一件黄马褂,行人避而远之。这些都说明服饰也被政治化了。

    解放后,意识形态也反映到服饰上面。西服和旗袍都不见了,代之以中山服、毛式服装、解放鞋,妇女穿肥大的长裤,“文革”期间“不爱红妆爱武装”,从中央首长到红卫兵小将都爱穿军装,城市里满眼“国防绿”,再就是被外国记者讥讽的“蓝色蚂蚁”。原本可贵的集体主义走向极端,淹没了个性。红卫兵“破四旧”焚烧华丽的戏装,江青批判国家主席夫人戴项链,又为运动员、服务员规定单调的服装。然而,“北京四大怪:花衬衣领子翻在外……”女孩子爱美之心未泯,虽然花衬衣只能穿在里面,却顽强地把领子翻展出来。这也是人性的无言抗争吧。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有个女孩子连看12场《庐山恋》,我说“这戏真好看。”她说“衣服好看。张瑜换了好几套新款服装。”她是有心人,后来成了服装设计师。当年服装厂长的生意眼,也从影视人物身上汲取灵感,推出“瓦尔特衫”、“高子衫”,且能流行一时。还有“蛤蟆镜”,连杨沫大姐也买了一副,说再也不受统一尺寸的国产小眼镜夹迫了。何谓夹迫?我有体会,鄙人生来方头大脸,戴小眼镜,太阳穴两侧夹出深沟,鼻梁上压出凹坑,比穿小鞋还难受,而且难看,有如生着一双母狗眼。因此也花俩月工资配了一副“蛤蟆镜”,以改变形象。

    打扮自身,要有“闲钱”,这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的表现。再就是解放思想。今天的青年朋友可能不理解,当年我们还为“奇装异服”写文章辩护,进行反批评哩:说喇叭口裤子源自渔家女,不是崇洋媚外;露肚脐眼的短衫是惠安女的传统服装;迪斯科来自黑非洲的民间舞;屈原老夫子奇装异服也能写爱国诗篇。当然啦,今天我们无须乎再来证明旗袍是国粹,高跟鞋源自满族花盆鞋,松糕鞋也跟京剧的高底靴同宗。因为许多外国元首都可以穿唐装嘛。

    服饰也是个性的外延。这大该是个高标准。除了军装、警服统一样式,便于识别和执勤之外,生活中的服饰还是要“量体裁衣”,适合你的就好,就美。

    邓友梅是作协“外交部长”,出国爱穿中式对襟上衣,千层底布鞋,让老外开眼。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出访人员要穿西装。作家刘恒大概不会打领带,曾写文章哀鸣:“愣不穿西装行不?”鄙人出门骑自行车,爱穿大红大黄的外衣,都是女儿孝敬的,她说,“老爸革命大半辈子,也没混人汽车阶级,穿显眼点儿,免得汽车撞您!”我的感觉是,老要张狂,穿得鲜艳,拒绝老态龙钟,可以增强自信心。

    如今“中国制造”的服装鞋帽畅销全球。“上海人什么都敢穿”,力争领导服饰新潮流。国之兴旺表于衣乎?万紫千红才是春啊。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