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那个人!”其中一位拍拍同伴,“那个穿白襕的书生,好俊俏。” 说罢,她忽然用团扇捂住嘴巴,仿佛在懊恼自己方才声音太大。 楼上的女子纷纷投去目光,然后眷恋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在那人的眉目间久久流连。 有大胆的女子见那人将要走远,咬咬唇,摘下头上戴的绢花,往那人身上扔。 “啊,好可惜!”女孩子们纷纷轻呼。 没扔中,绢花落在那人的脚步边,他仿佛没有看见,径直走了。 · 回到太学学舍,赵若拙才长出了一口气,略带不解地道:“汴京的女子也真是奇怪,她们怎么什么都往你身上扔?那些扔绢花的倒也罢了,怎么珠花金簪也扔过来,这万一砸中人脑袋怎么办?” 说罢,他又眼尖地发现,“叔夜,你胸前的金花怎么不见了?”叔夜是薛恪的表字。 看着对方神色淡淡,对被砸中或丢了那金花都并不在意的样子,赵若拙不禁一拍大腿,“哎,当真可惜了!” 琅嬛院的东西当真奢豪,给客人簪戴一次便不要了的jīng巧胸花也是真正鎏金的东西,做个纪念也是很好的。 从琅嬛院回来已是三更天。 夜已深,太学的学舍之外依然隐隐有斋生和歌舞jì玩笑吵闹的声音。 国朝自“元祐改制”之后,便将通过礼部会试的贡生全部纳入太学,学于此,宿于此,一切费用都由礼部承担,不用自己掏一分腰包,以待一年之后的chūn闱。这些太学生时人称之为斋生。 斋生中也分品级,有上、内、外三等。 其中上等者最佳,殿试中的进士多出身于此等斋生。 太学生流连坊曲,招jì侑觞,风气颇盛。若放在平日,早已有其他斋生觉得打扰睡眠而去报告舍监。 但今夜是元宵,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街上彻夜狂欢的人群至今未散,又如何能qiáng求斋生们早睡呢?现下除了玩乐也无事可做。 赵若拙将眼前的青色土瓷小碗推到薛恪面前,嘿嘿笑道:“这是我方才特意从江行首的小厨房讨来的,据说江行首的桂花rǔ糖圆子是琅嬛院中的一绝。琅嬛院中行首平日深藏高阁,未易招呼,今日是有了贵客才做了这圆子。要不是她小厨房里的婢女是我同乡的表妹,这一碗多余的圆子怎么轮得到我们哟。” 说罢,他又咂咂嘴,道:“要能见上琅嬛院里的行首一面,那才算是真的见识过东京城了呢!” 赵若拙今年二十八,岭南人士,紫棠色面皮,阔脸方颌。他生性慡朗,不拘小节,说话也是大大咧咧,对自己贫寒的出身毫不掩饰。 他同薛恪一般,同属太学中的上等斋生。他姓赵,家中往上数九代亦与皇室沾亲带故。 只是国朝立国将近二百年,皇家枝叶也散入百姓之中,赵若拙家中败落,一gān老小便指望着他中进士,复兴家族。 薛恪想到那张小小的惨白鹅蛋脸,不由一哂,江行首的贵客,长公主的次女,想必就是她吧。 “唔,真好吃!”赵若拙习惯叫他的字,“叔夜,快尝尝!” 薛恪把面前的小碗推回去,对好友淡淡笑道:“你好不容易讨来的,怎可掠美。” 赵若拙摇摇头,道:“我却是忘了,你素来不喜欢与人共食。”说罢,将这碗汤圆端回来吃了。 赵若拙与薛恪同居一室,自然晓得薛恪的性格。 虽说太学中的举子都是以日后的殿试为要,但如薛恪般自律洁净,却罕见。 都说君子如玉,但他薛叔夜是玉做的人,却是石头做的心。 赵若拙常跟薛恪玩笑,道:“哪家小娘子若贪恋你的好相貌嫁给你,过不了多久归宁就会和双亲大吐苦水。” 薛恪闻言不置可否。 赵若拙哈哈大笑,道:“你这过的是苦行僧的日子,左不过是好看的苦行僧,哪家小娘子受得了。” 太学之中众人只晓得今年的举子中有南方鼎鼎有名的大儒张端的学生,却不知此人姓甚名谁。 赵若拙因为和薛恪走得近,才知道薛恪便是张端的弟子。原来学《论语》,学到孔子夸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赵若拙只以为这样箪食瓢浆、克己复礼的人是chūn秋时才有的,却不想自己碰上个现成的颜回。 后来相处久了,赵若拙却发现他愈发看不透这比自己年轻了五岁的青年人。 薛恪不是全然的儒生,倒更像是个墨家弟子。 诚然他容色极其出众,但不只是琅嬛院里男倌的那种“漂亮”,没那么简单,光是他殊胜的风度里就藏了许多别的东西。 太学生群聚,以家财和才华为标准划分这些人,有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