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亲眼在印度贫民窟里见过成百上千的印度‘芦柴棒’,陈韶才明白作家对1850年大周的描述并未夸张。自大周1870年新政后,遍地骨瘦如柴儿童的赤贫局面只是在大周消失了。在整个世界依旧广泛存在。 也是在印度,陈韶第一次见到的饿殍。骨瘦如柴的饿殍倒毙街头。便是陈韶知道身为军校生的自己会成为军人,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但是饿殍却让陈韶感觉背后发凉,无法接受。 然而震动陈韶的并非只有穷困与死亡而已。在印度,陈韶见到了另外一种英国人。 在大周有世界各国的外交人员,也有各国商人。这帮家伙们穿着得体,礼貌温顺。面对华夏人总是笑脸相迎,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少数外国人甚至得到了华夏人的喜爱,融入了华夏社会。 在印度的英国人则完全不同。 粗壮肥硕的英国警察率领殖民地的印度警察杀进骨瘦如柴的印度穷人堆里,简直是虎入羊群。油腻的壮汉们挥动手里木棍左抡右打,那份张扬,那份挥洒自如的嚣张,那份理所应当的从容。与陈韶见过的英国佬判若两人。 离开印度之后,陈韶在6月初抵达了奥斯曼帝国。比起印度普通人的穷困,保持了独立的奥斯曼帝国或许稍微好那么一点点。然而奥斯曼帝国正在欧罗巴列强的压迫下摇摇欲坠。帝国军校学员们大多出身奥斯曼中上层,在时间不长的接触中,陈韶能够感受到这些人对欧洲列强的愤怒与惶恐。 这一切,与历史书籍和文章中描述的1840-1870年大周30年混乱竟有些类似。 回想这些,胸口仿佛被压上了大石头。陈韶加快脚步,想让自己的呼吸更顺畅些。 背后的秘密警察李斯特一惊,感觉自己的跟踪好像被发现了。只能放慢些,同时紧盯着陈韶行走的方向。 陈韶心中仿佛燃烧着一团火,此时恨不得奔跑起来。 外国发生的事情毕竟是外国,再触目惊心也是别人家的事情。然而在去年冬天,母亲突发疾病,病的很重。陈韶从军校赶去医院,母亲拉着陈韶的手喃喃的交代后事。然而第一句话就让陈韶觉得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什么,“我来自另一个世界”。 母亲的简短讲述中,那是一个满清获得了胜利的世界,那个世界的华夏在满清统治下并未推行工业化,全面落后的满清遭到工业列强的入侵,陷入集结了印度的贫困与奥斯曼的绝望于一体的地狱光景。 面对这样的绝境,华夏人民与有识之士奋斗了一百多年,才让华夏重回时代巅峰。 便是到现在,陈韶依旧觉得那是母亲病中的呓语。然而那番话却如同一根刺般扎在陈韶心头。母亲对噩梦的描述,向陈韶展现出一个可能,华夏作为当今世界顶级列强的地位绝非天命所归。历史上的一个变化,就可能让华夏跌入万劫不复的命运。 重病中母亲的对过去的描述很简短。她用尽力气向陈韶预言了一个未来,陈韶从未听别人说过,更是从未想到过的未来。 即将开始的新世纪绝非过去美好生活的延续,战争与**的巨变持续不断,短暂的和平不过是战争之中的喘息。绵延了一百年的巨变,对于选择军人为职业的陈韶,这样的未来…… 之后,母亲昏迷过去。在她陷入昏迷之时,嘴唇依旧轻轻蠕动着,好像在说什么。陈韶却一个字都听不到。 当晚,昏迷中的母亲体征平稳了。两天后,她的身体状况快速好转。一个星期后,陈韶试探着询问正在吃苹果的母亲,那个预言后半段是什么。母亲用一种异样的眼神看着陈韶,让陈韶猛然生出自己是个傻瓜的感觉。 母亲博学多才,在科学与艺术上都有极深的造诣。她是大周最著名的流行乐家,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病中对区区噩梦的描述和那些直击人心的歌词相比,也算不得什么。 直到亲眼见识了印度与奥斯曼帝国的现状,针刺般的感觉变成了触及到就会惶恐的心情。 殖民地印度的麻木是如此真实,被英国警察痛打的印度人乖顺的挨打,然后等着下一次殴打。 奥斯曼孱弱帝国的绝望是如此真实,奥斯曼帝国的军校生们决绝的表示,谁向俄国宣战,奥斯曼就支持谁。 陈韶能理解这些感受,却不能理解为什么印度与奥斯曼帝国为何不靠自己反抗敌人。 就这么一路快走,进了大周驻德国大使馆。见陈韶回来,大周驻德国情报科的郝中校问道:“东西送到了么?” “嗯。”陈韶应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郝中校警觉起来。 陈韶只能答道:“那人没事,我也没事。就是想起了点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