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八,一向干涩少雨的京畿之地愈发燥热。 随着时间的流逝,阉党骨干崔呈秀及周应秋自缢身亡的所导致的一系列反应也逐渐趋于平静。 身处风口浪尖的"九千岁"魏忠贤依旧毫无反应,自以为"苦尽甘来"的东林朝臣们也依旧在孜孜不倦的上书弹劾阉党,斗志昂扬。 除了这些暗怀鬼胎的"东林君子"们,朝中些许心存正义的朝臣也是痛心疾首的上书天子,希望好不容易洗心革面的天子不要重蹈昔年的覆辙。 毕竟天子专门下中旨于南直隶召回一名阉人的消息已是人尽皆知。 虽说宦官乃是天子家奴,他们这些外臣无权干涉,但有魏忠贤这个前车之鉴在,众人却也不敢放松警惕。 故此,大明天子朱由校一时间也是沦为了"众矢之的",各式各样的奏本如雪花一般被送进乾清宫暖阁当中。 甚至随着天子接连多日将送进宫中的奏本"留中不发",京师的大街小巷间也渐渐出现了些许关于天子的"谗言",指责其信重阉宦,不务正事... 但外间的这些喧嚣却是丝毫没有影响到紫禁城中的天子。 此时的朱由校正在诸多京营将领的陪同下,重新驾临令人闻之色变的"豹房"。 ... 豹房作为昔日武宗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除了已然年久失修的宫殿之外,还额外修有不少房屋。 就连占地颇广的校场深处也建有一座官厅,作为军中将领商议军中要事所用。 相比较前几日的"大动干戈",这一次的朱由校可谓是"轻车简行",并没有选择视察军队,而是直接在赶来迎接的黄得功等人陪同下,一同迈进了校场深处的官厅。 相比较朱由校日常起居,处理政务的乾清宫,这座兴建于正德年间,位于校场深处的官厅无疑"寒暄"许多,除了一幅已然微微有些发黄的大明疆域图之外,便是几把木椅。 除此之外,便在没有其余的陈设。 唯一的优势,便是地方够大,足够容纳数十人在此同时议事,并且毫无拥挤感。 "缺额的事情,办的如何了?"简单与眼前的将领们寒暄了片刻之后,身着常服的朱由校便是率先开口,眉眼间夹杂着一抹不易察觉的急切。 腾骧四卫作为驻扎在宫中的"天子亲军",不但关系到自己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自己日后一系列的改革。 唯有手中"话语权"足够雄厚,自己方才拥有大刀阔斧改革的资格,否则便会如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一般。 继位十七年,连续更换多位内阁首辅,六部堂官,但却没有起到丝毫作用,反倒是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回陛下,在魏公公的支持下,卑职等人近几日倒是将军中的老弱病残清退了不少,但缺额的事情..."几位身着甲胄的武将彼此对视了一眼过后,终是由性格最为豪爽的黄得功出面,小心翼翼的向天子回禀。 早在嘉靖年间,腾骧四卫便已然"名存实亡",其中掺杂的势力错综复杂,哪里是一时半会便能捋清的。 遥想隆庆皇爷和神宗皇爷刚刚继位掌权的时候,也曾试图对驻扎在宫中的腾骧四卫进行"整饬",但最后还不是碰了一鼻子灰。 眼下距离天子上一次视察腾骧四卫,才刚刚过去七日的时间,他们能够将军中的"老弱病残"妥善解决,已然颇为不易了,哪里有多余的精力和能力,去解决军中"占役缺额"的问题? "回陛下,"未等朱由校开口,才刚刚官复原职不久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在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便是主动开口:"禁军松弛数十年,占役者多为京中勋贵府中的家丁小厮,怕是不太会给几位将军面子..." 也许是没有料到此前与他们从无半点交集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竟然会替他们说话,黄得功等人先是一愣,随后便向骆思恭投去了感激的眼神。 "哼,一群蛀虫。" 闻听京中占役者多与京中勋贵沾亲带故,朱由校的眼神也是不由得冰冷起来,声音中更是充斥着不满。 国家养士三百年。 自从太祖建国以来,这群与国同休的勋贵们便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享受了将近三百年的荣华富贵,并不断蚕食着大明的国本。 但是当王朝更迭之际,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与国同休?甚至还有不少勋贵从背后推波助澜,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骆卿,这件事便交给你了。" "无论涉及到谁,朕都绝不手软。" 沉默半晌之后,朱由校便将凛冽的目光投向了立于身前的骆思恭身上,毫无感情的声音令人不寒而栗。 "臣,遵旨。"闻听天子果然将这桩"苦差事"交到了自己的身上,骆思恭心中便是一沉,但很快便是将其掩去,一脸的坚毅之色。 他骆思恭出身锦衣卫世家,早在万历二十三年便已然在锦衣卫担任要职,而后更是常年担任锦衣卫指挥使,成为万历皇帝最为信任的臣子之一。 但彼时的万历皇帝尽管正值壮年,但受"国本之争"的影响,已是有些被磨平了棱角,终日躲在深宫之中,毫无进取之心,而他骆思恭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复年轻时的"豪情万丈"。 本以为此生再也没有机会"重振锦衣卫荣光",却不曾突然收到了天子起复,并令其乾清宫面圣的命令,还令其以雷霆手段,解决了两名阉党骨干。 除此之外,天子还接连起复多位在"党争"中黯然退场的能臣,并且开始试图重掌皇权。 这一连串的手段下来,也令骆思恭心中那颗早已冷却多时的"野心"有了死灰复燃的趋势。 为此,他愿意"迎难而上"。 "好,骆卿不愧我大明的巩固之臣。" "朕倒是要瞧瞧,那些勋贵心中究竟还有没有半点忠义之心。"轻轻颔首表示赞许之后,朱由校便将目光收回。 对于整饬"腾骧四卫"的军权,他倒是还有一定把握,外朝的那些勋贵们不会为了这三千余人的军饷,便与他这位大明天子公然唱反调。 毕竟"后世"的重振皇帝便曾在大明局势日渐崩溃时,以"腾骧四卫"为基础,组建了可歌可泣的"勇卫营"。 以现有大明之局面,整饬腾骧四卫应当不是难事。 真正的重头戏,应当是自"土木堡"之战过后,便名存实亡至今的京师三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