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书为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niaoshuw.com 找好书,看好书,与大家分享好书,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念娘归录》作者:果无 文案 西北战事起,突厥凶残,烧杀掠夺,伊州城内人心惶惶,百姓纷纷携家眷逃难而去。 孤苦无依的余念娘淡定自若,丝毫不惧。 幸好太原府来人。 丫环双手合什:还是舅老爷心善,来接姑娘前去团聚! 余念娘淡淡一笑:“去又如何?还不是寄人篱下!” 第1章 战事 九月的伊州已经开始秋凉,早晚都能感觉到丝丝凉意。风吹在脸上却没有柔软的湿润感,反而会让人感觉一种紧绷。 伊州就是这样的,紧挨草原,不是光高照的晴空,就是呼呼作响的北风,天气十分干燥。只有到了下雪的冬季,才能闻到稍令人舒心的空气。 按照往年的惯例,宽阔的田地一片一片的稻穗应被农户兴高采烈的收割回家,收获满满一仓粮食,除去应交的税收,足够一家子接下来一年的口粮。 可是今年的秋收显得尤为凄凉。稻田里乱七八糟的痕迹,收割十分潦草。还有一些未收割的稻谷无人问津,那些堆积起来,未燃尽的草垛飘着浓浓的黑烟四散开来,给整个伊州笼照着一层浓浓的销烟味儿。 整个伊州无数的村子呈现这样荒凉的景象。 集市、村镇上亦是狼藉,混乱一片。有的人家户大门大开,却是人去楼空,屋内被翻的乱七八糟,像刚刚遭遇匪劫般。 还有不少院落到处血迹斑斑,棍棒满地,却不见一个活人踪迹。 繁华闹的伊州城白寂静如夜,呈现一种诡异的安静,完全是一座空城。 皇帝荒无度,不理朝政,因无皇子,便赋予心腹宦官监国大权。宦官一手遮天,排除异己,滥用职权,迫害忠良,整个朝庭污烟胀气。 繁重的苛捐杂税更使得民不了生,怨声再道。 欧阳家族得占卜师指点:紫微星淡,中宫渐隐。 立即收兵买马在盐州起事。接着,全国各地多处出现起义军。以欧阳一系的起义军最为强大,起义军已达到八万之多,攻击之势势如破竹。 起义军杀掉盐州刺史,占领盐州,接着攻下灵州,夏州,银州,海州……一路朝着京兆府而去。 皇帝十才上一次早朝,任由宦官以权谋私,中包私囊,对起义军束手不管。朝堂上人心惶惶,人人担心不已。 有人想要揭发,折子不到天厅就被截下,一时间众人心灰意冷! 起义军边走边合并,还有不少人自愿加入,等杀到京师,起义军已达到三十万之多。 王军只在城门处抵抗不过半,便丢盔弃甲,俯手称臣。皇帝似乎这才如梦清醒,怒吼着要杀尽反贼。可是为时已晚,连往信誓旦旦至死忠心护主的宦官也顺势归顺了起义军。 皇帝面如死灰,绝望至极,在太和毅然服毒自杀。 面对破国最大罪臣,新帝当然不会心软,当即令人将宦官推出午门斩首。 前朝皇宫各处修整设计十分完美,只略作了修改后,永丰帝便正式登基。改国号“永丰”,同时封曾经助其起事的占卜师天师称号。 永丰帝登基后立刻令大将军克蒙四处围剿其它起义军,并诏告天下:昏君已去,当为天下百姓着想,若有愿归降者,一切即往不咎。 此时的皇家军哪是前朝军队能比的,当即不少起义军表示归顺。也有个别人无畏抵抗,统统被克蒙带领的大军击杀。 花了两年时间,前朝起义军,包括大股的山匪统统被杀,****,这才算真正的平静下来。 皇位稳固,反军平定,永丰帝立刻推行各种利民措施,制度。免去繁重的税赋,大力推行科举,同时,正式任命天师为大天师,为朝庭占星推月,为皇家卜凶测吉。并向天下发诏告,大力广招有真本事的占卜师进天师院。 一时间民间议论沸腾,江湖人士均蠢蠢动。 永丰帝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将占卜师纳入钦天监,视同国师礼遇的皇帝。 朝庭内有文臣能为皇帝分忧,外有强将御敌,大天师每三年大祭一次,以保****风调雨顺,国强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十年时间内,全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 永丰三十七年初,大天师突然飞仙。天师院大天师位置空缺,各种议论明暗涌动。 五月,天师院一个小小的天师余道生,在司天台行占卜师中最高仪式,以自鲜血血祭祀司天台,助得另一名张天师窥得西北天机。 六月,西北战事爆发,张天师预言成真,皇帝又惊又喜,立刻封张天师为大天师。 内乱加上突厥大军进犯,边境百姓瞬间生活在水深火之中,永丰帝立刻派大将军克蒙率军北上。此次战役只维持到永丰三十八年冬,大将军凯旋而归。 突厥勇猛骁战,虽然被重创,缩回了大草原,可是****军队也损失惨重。见识过那场战争的人无不胆寒,那是一场真正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役。 突厥被打得一撅不振,十年内是不敢再有所动作,****军队也需整顿休养。还好****其它各方防守依然稳固,契丹,蒙古等少数部落不敢造次。 永丰四十五年,先帝去逝。新帝登基,改国号太平。大将军以年老体迈为由,上交兵权,辞去大将军一职。皇帝念其功高劳苦,封为镇国公。其后将忠武将军,也就是宁安候池厚原升为归德将军,从三品,镇守西北大营。 太平五年,江浙一带又出现前朝余党。皇帝派出宁安候的独子池郎宜,六品兰翎长前去缉拿乱党。可惜有人蓄意造势,只不过几十个三脚猫功夫的前朝余党。池郎宜不幸遭人暗算,中毒。 太平十一年,茂县又出现起义军,前朝余党死灰复燃。对十年前西北战役痛记在心的突厥偷混进城,趁机在城内制造混乱。里应外合,随后突厥大军便攻入庭州。同时,陇右道边境的蒙古人也蠢蠢动,不光如此,一向和平的柔然人也开始集军拔涉,契丹人也不敢落后,跟着闹事。 一时间西北四面楚歌,战事不断,玉门关也危机重重。 皇帝大怒,在金鸾上大喝要杀尽突厥人。 突厥人除了勇猛,骑了得,胆子大外,还不怕死。谁能震摄住突厥人? 有人推荐镇国公克蒙。 皇帝无法,只好重新任克蒙为大将军,率军支援宁安候,给突厥,蒙古,柔然人重重一击。 两元大将,怎能不让人害怕,蒙古大军和柔然人已经驻足观望。 被仇恨蒙闭双眼的突厥人将愤怒全部发泄在城内百姓上,就像垂死挣扎的恶徒,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百姓惶惶,惧怕不已,纷纷弃祖丢家,背井离乡逃命而去。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军,突厥人不仅不退,反而大举进攻,他们并没有往离庭州更近的西州而去,而是朝着离庭州更远,离草原更近的伊州而去。 进可攻,退可守! 真是狡猾可恶的突厥人。 第02章 太原府来人 “……战鼓四起,狼烟滚滚,整个战场尸横遍野,血将泥土都染成了红色。突厥人凶猛残忍,大军路过之处,不费一兵一卒,城门守兵就已经吓得人仰马翻,纷纷逃命。再说那突厥人手段极其残忍,不仅杀光了庭州城内所有百姓,而且还尸首分离,将其暴尸荒野。最可恨的是,他们连那足月的孩子都不放过……” 一座普通的独门小院,院中间栽着一棵银杏树,枯黄的树叶四零八落飘在院子中央,秋风微微吹过,树上的枝叶摇摇摆摆就要掉下,茂盛的枝干上杏叶已经快要掉完,给这个独门小院更增添了几分萧瑟。 院子里只有四间屋子,厅堂进去是一间侧屋,屋子中央正站着一个俏丽的丫头,丫头十四岁左右,长得倒是十分端正,她穿了一件绿色的比甲,此时正一脸义愤填鹰,愤愤不平说着突厥大军如何威风,凶残。 “姑娘……”一声惊喜的喊叫声打断玲珑的话。穿着粗布衣服的仆妇一脸喜色跑进来。 “孙妈妈。”玲珑撅着嘴看着急冲冲进屋的孙妈妈,埋怨道:“你现在怎么老一惊一乍的,我还没跟姑娘说完呢。” “姑娘。”孙妈妈不理会玲珑,径直走到屋内靠窗的榻前。 榻上放着一张紫檀木的小几,几旁靠着一个肤色皙白,大眼柳眉,柔弱安静的女子。 “姑娘。”见女子纹丝不动,孙妈妈以为余念娘又听不见了,只得向前靠近,耐心的再次喊道:“姑娘。” 余念娘抬起头,长长睫毛扇动,眼睑撩起,露出一双目若星河的美眸,闪闪发亮,像宝石般吸人眼球。粉红的双唇像桃花瓣一样漂亮粉嫩,一管立的鼻子使整个五官更加形象立体起来。 她朝孙妈妈抿嘴微微笑。整间屋子都因为这娴静美好的笑容亮了起来。 孙妈妈暗叹一口气,若是姑娘没病多好啊。 面上已经开始喜气洋洋的道:“既然舅老爷已经派人来接姑娘了,不如我们就去太原府吧。虽然说是寄人篱下,但总比在这里强吧。”就算没有突厥军进犯,依她和玲珑两个弱仆怎么护姑娘安全,姑娘早晚也会被人欺了去。 “不管怎么说,既然是亲戚,他总不会太亏待了姑娘。”她们靠着老爷留下的银钱节省度,已经是一不如一了。如此,还不如去投靠舅老爷。 “这突厥大军还没有攻过来,孙妈妈你急什么呢!”玲珑看眼坐在榻上,已经重新将目光转回到书上的姑娘,满不在乎的说。 “你懂什么。”孙妈妈瞪眼玲珑:“等突厥大军到伊州就来不及了。” 玲珑撇撇嘴,不以为然,她家姑娘都没说话,那突厥大军怎么可能突然就到伊州,姑娘不说话,那就代表现在没有危险。 她走到门口朝外望去,紧闭的院门静静无声,不由“咦”了一声,问孙妈妈:“那管事呢?” “说是府里还有事,等着回去复命。”孙妈妈道。 “什么,走了?”玲珑喊道,睁大眼睛,不敢相信的道:“既然是舅老爷派来接姑娘的,怎么能自个儿先走了?”下头办事的都这态度,更不知太原府的舅老爷是啥意思了。 她朝着门外啐了一口:“我呸。还有钱人家的管事呢!进屋连头也没给姑娘磕一个,丢下一句话就走了,这哪里诚心来接姑娘的,我看是另有所图。” “在姑娘面前瞧你这什么样子!”孙妈妈板起脸喝斥玲珑。 余家现在是落破了,但是余念娘四岁之前,余府还是庭院深深,仆妇环绕。所以,余念娘从小诗书礼教一样不少。孙妈妈是余家老仆,对余家也是忠家耿耿,就算余家败落了,她依然想要余念娘像有钱人家的大小姐一样,自然边的下人不能太过粗鄙。 玲珑从被买进府就知道这一点,她自知失礼,偷偷瞥了眼低头看书的余念娘,吐吐舌头,不敢再多说。 “姑娘。”余念娘不示下,孙妈妈只得耐心又喊道。 余念娘放下书,看向孙妈妈。 主仆十几年,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知其意。 孙妈妈神色尴尬的点头:“的确走了。”复又多余的解释:“现在兵荒马乱的,可能府里真有事。” 说完她自个儿都不相信,太原府离着庭州十万八千里呢! 余念娘垂下眼眸。 孙妈妈看着一阵心疼。 自从老爷离开,余家变故,姑娘的生活亦是一不如一,现今手中银两捉襟见拙。好不容易等来舅老爷,没想却是这个态度。从前活泼开朗的姑娘早不见了,特别是这几年越发懂事后,姑娘整愁眉苦脸,每次出去回来都要大发一通脾气,人变得捉摸不定起来,连她也常被姑娘训斥。 不过自从两年前姑娘无缘无故病倒,好了之后整个人就变了,一样的不说话,给人的感觉和以前完全不同。到底是什么感觉孙妈妈也说不上来,只觉得现在的姑娘更容易让人亲近,更有主意,脾气也变好了,有些事竟想得比她还周到细心。 她和玲珑都喜欢现在的姑娘。 孙妈妈和玲珑站在一旁默默的看着余念娘。 片刻后,余念娘抬头,漆黑的眼眸依然清亮有神,神色丝毫没有变化,道:“走。” 孙妈妈心中大石落下,脸上立刻有了笑意:“奴婢就知道姑娘是个通透的。”一边往外走一边道:“这事得快,奴婢现在就去好好收拾收拾……” 余念娘微笑看着孙妈妈出了屋子,收回目光重新靠回几边,继续看书。 “姑娘。”玲珑看眼余念娘手中的书,是余老爷子留下的药书,这药书里的内容余念娘早些年就能全背下来了,也不知道姑娘整拿着看啥。她凑过去悄悄道:“姑娘,咱们真要离开伊州去投靠舅老爷?” 余念娘捧着书看得认真。 “可是,这之前也没听你提过有这意思啊?那以后孙妈妈做的衣服就不能再卖到伊州的成衣铺了。” 家中没有收入,老爷留下的银子已经不多,平就靠着孙妈妈帮着别人做衣服有个嚼用。